停停动动、兜兜转转,就这样断断续续地写了好几年。心血来潮时,可以坚持一个多月日日奋笔疾书。心情低落时,干脆几个月弃之不理。
有时觉得自己才高八斗、文才满腹,是一块写作的料;有时却又觉得自己胸无点墨、江郎才尽,搜肠刮肚半天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
说自己清高吧?看到别人拿到的稿费着实眼红,于是卯足了劲研究所谓的模板和技巧;说自己世俗吧?面对那些东拼西凑的框框架架,有时觉得真的很无趣。
面对“写作”这个东西,放下吧,舍不得,是从心里真的喜欢;继续吧,可又不知从何写起,着实头疼心累。
夜深人静时,常常暗问自己:“究竟怎样才能写出让读者喜欢,同时又具有自己风格的文章?”
喜欢写作的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迷茫呢?不过没关系,王小麦老师的《从零开始创意写作》,会为我们拔云去雾、指点迷津。
作者王小麦为简书大学堂写作课人气导师、西北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在多个平台开设写作课堂,服务过的学员超过5万人,好评如潮。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是王小麦老师的倾情之作。分为日常、灵感、技巧、人物、故事、风格以及名作签赏七个部分,志在激发写作者的想象力和思维力,从而培养写作者对世界更深刻、更独特的认知。
那么,作为写作初学者,如何才能写出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呢?
01拒绝网络风,写出自我
按理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人们对知识的获取轻而易举,写作者也应该更优秀,更应该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才对。
可事实却是,写作的人越来越多,好的作品越来越少。王小麦老师认为:这就是太沉迷网络文学而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
世上万事万物都有其两面性,写作也一样。互联网的发展,的确壮大了写作者的队伍,更为写作者提供了更好的写作环境,但同时也限制了写作者的思维,让人不知不觉陷入了网络的漩涡,大脑被电脑所代替。
传统写作所遵从的“诗缘情”、“诗言志”等文学理念和文学使命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同质化,批量化,机械化的写作模式。
殊不知,这些生拼硬凑的写作方法,正在让自己的写作之路越走越窄;正在磨灭自己“敏感而好思”的心灵。
美国作家多萝西娅·布兰德曾这样定义作家的气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尚能保持孩童般的天性和敏感,还保有“天真的眼神”。
从中可见,纯真和敏感才是写作的法宝,一味的追求网络流量,只会让你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不能说互联网不好,也不是框架、结构没有可取之处,是指我们写作不应该东拼西凑去照搬,而应该遵循自己的内心。
就拿以前的古诗词来说,词有特定的词牌名,有固定的格式和字数。诗也分七言和五言,押韵更有严格的要求。这样的框框架架,不仅没有影响词诗的发展,还让唐诗宋词大放异彩,名扬中外。
其中的原因就是,那些古代圣贤没有生搬硬套去完成所谓的写作任务,而是把诗词当成生命的一部分,用心去书写内心的喜怒哀乐,书写自己的人生感悟,这样的作品不让人感动都难。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可以说是为沉迷网络文学,缺乏思考能力的初学写作者量身定制,指导你从生活的各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个句子。
02用眼去发现,用心去思考
“说话可以随心所欲,知无不言,但写作一定要有过程,有逻辑,有画面感,有感染力。而这些能力的习得,无不得益于文章的有效展开。”
创意写作不是生拼硬凑的呆板写作,主要在于激发写作者的想象力和思维力。所有的素材都要通过眼、耳进入心,用心去体会,用脑去思考,最后变成自己的心声,通过笔端展示出来。
契诃夫有句话说得好“:别告诉我月光很明亮,让我看到碎玻璃上闪烁的光”,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有讲述,更多的是展示,要让读者身临其境。如汪曾祺的《受戒》: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快点划!”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
当然,这样的水平不是一日而就的,它需要不停的探索,不停的思考,直到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才能写出自己的风格。
什么样的句子才算是属于自己的句子呢?当代作家陈忠实对这句话的解释是:“遵循寻找——发现——探索的循环途径,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挖掘人内心的情感,只有这样的句子,才称得上属于自己的子”。
寻找:“即拓宽我们的外在视野,深入我们的内在心灵,去看见一切可写之物、可写之情”。
陈忠实在20世纪80年代,陷入了写作的困境,面对新时代,他不知该如何去书写?为了不随波逐流,他强迫自己静下来,去寻找可靠的写作路径。
后来,他终于找到了新的写作方法,那就是“剥离”,剥离之前那种高昂恢宏的书写、叙事风格,转身把目光放在了他从小出生的地方——白鹿原,从中去寻找整个民族的秘密,这一转弯成就了他的写作之梦。
发现:“发现是寻找的结果,是能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特有的现象,挖掘各种表面现象背后更深层的一面,并逐步建立与自我、他人甚至人类的关系”。
经过挖掘、改编,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变成了整个中国农村的缩影,而不再是他一个人的出生之地,同一个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去书写,会有不同的展现效果。
当然一篇好作品,仅靠寻找和发现是不够的,还需要去不断探索创新。
探索:“探索是找到外在句子的过程。此时,外在句子的含义已经超越了我们通常理解的句子的意义。它不仅是遣词造句,还是外在形式,更是内在思想,是把探索到的一切完美,融洽地结合到一起后产生的结合体”。
语言不仅仅是作品的外衣,更是作品的内在气质,想要你的作品与众不同,就要不断从名家名作中汲取营养,并把所得的知识,通过思考内化于心,倾注于笔,这样属于你自己的风格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03从名作中挖掘自己
古往今来,无论是长篇大作还是简短的一首诗词,只要被人们认定是佳作进行推崇的,那就有其可取之处。
仔细阅读精心思考,不难发现,无论作者用何种素材、从何种角度,书写的都是自己的人生。
读名家作品,不仅能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更能在其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感悟。
感性去观察、理性去思考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的作品,表面上看似对生活充满热情,但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绝望。
“敏感”是一个写作者最基本的条件,只有敏感的人,才能洞察世间万物,才能体会人情冷暖,才能通过事物的表面发现内在的本质。也只有敏感的人,才能品味落叶的凄美,聆听雪落的声音。
而真正好的作品,也必定是始于敏感,而终于思考。
因为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将所感受到的美丑、喜乐,化成自己的声音、文字,说出来写出来。
浊清并包、善恶兼容
“当我在黑暗里躺着,想象着这一切的时候,是魔鬼在诱惑我吗?啊?”
这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小说《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科夫对索尼娅说的话。
拉斯科尔尼科夫本是一个正真善良的学生,但生活的无助,迫使他心中渴望去做一件事去证明自己是一个人。
于是他杀了人,但又因为心中的善念使他恐慌不安而去自首。从他的嘶吼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内心善念与恶念相互撕咬的恐慌和对生活漫无目的的无助。
世界本是浊清同住、善恶共存,人做为世界的一部分,又何尝不是?善与恶本是一体,如同阴与阳,只能相对而言,不能绝对而论。
写作也一样,一部小说必须褒贬共存,如果没有反面人物的阴险,很难彰显正面人物的刚正。主角与配角如同红花绿叶,没有绿叶,红花炫的刺眼;没有红花,绿叶显的寂寥,只有相互映衬,方能和谐。
写作就是写宇宙、写人生,只有浊清并存、善恶同住,才具有烟火气,让更多人喜欢。
总结
写作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通过与自己内心的对视和交流,从而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进行展开放大。
真心希望每一个对写作感兴趣的朋友都能读到王小麦老师的《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让它带着你遨游宇宙,穿越时空,与当今名家对坐,与古代圣贤交流,从中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向,尽情书写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