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由情生
王瑞来
(历史学博士、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四川大学讲座教授)
一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说到情,人们大多会想到“你侬我侬”的男女恋情。其实,这只是情的一种。“桃花潭水深千尺”的友谊之情,“感时花溅泪”的忧时之情,“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喜悦之情,“悲哀激愤叹,五藏难安恬”的悲愤之情,“自将磨洗认前朝”的思古幽情,“问渠哪得清如许”的格物之情,诸如此类,都是情。
诗由情生,便是由这些情生。“诗言志,歌咏言”,广义地说,所言之志,亦为言情。诗最需要激情。古罗马尤维纳尔所说的“愤怒出诗人”,也正是此意。
激情是诗的生命,诗的灵魂。没有激情的诗,语言或工,对仗或整,技巧或佳,中规中矩,一眼看去,像是被称作“诗”的东西。然而却如失去生命的木乃伊,内里没有跃动的活力,表面也无鲜活的光泽。仅仅是分行的文字堆砌,至多不过是苍白的无病呻吟。
只有当心中之情犹如惊涛裂岸般的潮水拍打着胸口,促使你非得开启笔端的闸门来疏导不可之时,流出笔端的,才是诗。消胸中之块垒,此之谓也。
激情也有多种,不仅有湍流,也有潺潺小溪。那让你心有所动,并产生出想写下的创作冲动,便是情了。因此,同一枝笔下流出的,“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是诗,“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也是诗。
情乃诗之第一要义,旧诗词、新诗歌皆然。形式则如衣服,虽然重要,不过是生命的装饰。
一般来说,青春勃发的年轻人大多激情澎湃。那么讲诗由情生,是不是说诗就是年轻人的专利了呢?当然不是。这不光有古今中外的诗人诗作可以证明,手头的这本诗集更是绝好的证明。发小亚明业已年逾花甲,依然诗情迸射,如井喷泉涌。几乎满目皆诗意,日日有诗作。我想,亚明精神的血管里一定奔涌着激情。不过,年长者的激情,与年轻人表达的形态必然有所不同。年轻人是激情燃烧,熊熊如烧不尽的野火。年长者由于岁月的积淀,转向沉稳,如炉中的煤火,虽无烈焰,却也炽热。这是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深沉隽永之情。不论形态如何,情无疑就是诗人的生命。诗人的生命终结于情枯。
二
在过去,读诗叫作吟诗。就是说,诗是用来吟诵的。格律诗和词,之所以要有平仄之分,要合辙押韵,就是要在吟诵时,琅琅上口,让闻者在听觉上产生一种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的音乐美。
汉语的音韵、声调,为许多语言所没有。这种语言本身的优美韵律,成就了一个诗的国度。
内容与形式,固然内容更为重要,所以诗首先要讲究立意,要表达什么。其次还要讲究构思,如何将想要表达的内容,即把某种情思、某种心境贴切完美地表达出来。然而,仅仅做到了立意深、构思巧还远远不够。诗为别裁。诗之所以为诗,是因为它是一种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独特的文学体裁。
旧体诗包括词,有着千年以上的传统。新体诗的历史不过百年。百年间,经过几代诗人的探索,大体上,基本形式已为诗人与读者所认同。那就是,至少要分行,要押韵。
不过,新诗也还处于不断探索之中。从朦胧诗的时代开始,近二、三十年以来,诗不押韵、不讲节奏变得很普遍。近年,尤有甚焉。
我并不守旧,并不认为不押韵、不讲节奏的就不是诗。旧体诗词过去在印刷和书写上还不分行呢,也没有人否认那不是诗词。在我读到的诗中,虽不押韵、不讲节奏,但诗意很浓,诗味十足的作品很多。必须承认这些作品不仅是诗,而且还是好诗。
然而,读这些不押韵、不讲节奏的诗,一直心有慊慊然,总难挥去。
固然,仅仅分行,未必是诗。只是押韵,拥有节奏,而毫无诗意,也只能归于打油之属。
我心有慊慊然,是为那些好诗遗憾。这些诗,大多只适合看,不适于吟诵。因为不讲节奏,没有声韵的呼应。读起来诘屈聱牙,听起来没有余音绕梁。不利用汉语声韵的得天独厚,实在可惜。
诗不仅应当可以看,更应当可以念。念,就是发出声来读。
南宋人周密在他的笔记《齐东野语》卷20《读书声》条中讲述了苏东坡的一件逸事:
昔有以诗投东坡者,朗诵之,而请曰:“此诗有分数否?”坡曰:“十分。”其人大喜。
坡徐曰:“三分诗,七分读耳。”
周密在讲述这件逸事之后评论道:“此虽一时戏语,然涪翁(黄庭坚)所谓‘南窗读书吾伊声’,盖善读书者,其声正自可听耳。”
的确,逸事中的苏东坡不过是在婉转地表示那人的诗不大好,只是朗诵得不错。不过,也道出了朗诵之于诗的重要性。
我建议写诗的人不妨做两个试验。一是朗读一下你的诗,甚至是当众朗诵一下你的诗,自己感觉一下效果如何,再看看听众的反响如何。二是把诗行合并,写成文章的样子,看看还像不像诗。如果此时依然诗意盎然,那就是诗。当然,第二个试验是属于另一个层面的问题,这里只是顺笔触及。
“三分诗,七分读”,坡公戏言可当真。套用周密的话说,善为诗者,其声正自可听耳。
清人何绍基在《与汪菊士论诗》中就说:“自家作诗,必须高声读之。理不足读不下去,气不盛读不下去,情不真读不下去,词不雅读不下去,起处无用意读不下去,篇终不混茫读不了解。真个可读,即可管弦乐府矣,可管弦乐府方是诗。”
何绍基的这段话,也是强调吟诗的重要性。不过,我从这段话中还读出了评价诗作高下的标准。
“理不足读不下去”。这是强调诗的立意的重要性。无论是感性还是理性,一首诗想要表达什么,作者首先应当明确,是为立意。立意之高下,决定了诗的基调。诗虽重抒情,亦需尚理致。情以理贯之,诗中显现的哲理,就像是只拨弄琴弦的手,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读后为之心动。形成一种诗人与读者的互动,这是心灵的理性契合。“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些诗句便是如此。好诗不见得通篇都是哲理,但一定会有理性的星光闪烁。“理不足”者,不惟缺乏主题,意象也散乱,不知所云。诗不是精神病患者的臆想,也不是梦游者的呓语,诗言志,其志即理,亦即以艺术形式体现出的逻辑关系。
“气不盛读不下去”。气者无形,不过,我以为气之于诗,无论豪放,抑或婉约,或高昂,或低沉,或华岳干云,或黄河九曲,皆一以贯之。因此,盛者,非一味高亢,延绵不断之谓也。延绵不断之盛,我以为还与诗之韵律相关。以汉语作新诗,也须借鉴古人上千年归纳出的平仄韵律。此中妙处,自是体现有音律之的规律。还有对仗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能令节奏铿锵,琅琅上口。无视韵律之诗,或可观之,难以诵之。究其原因,则是气有不属,断断续续,难以呵成。
“情不真读不下去”。情是诗的生命。诗之真情,虽不至惊天地,泣鬼神,但足可点燃作者,感染读者。情不真,即无病呻吟。诵之观之,皆味同嚼蜡。仅仅说理,那不是诗,理融情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方是好诗。
“词不雅读不下去”。诗之于词语,较之小说、散文,要求更高。达意仅仅是最低要求,有限的篇幅,文字须得凝炼。不惟凝炼,还追求优美。此即词雅之谓。诗不是一碗白水,而是一杯醇浓的老酒。诗不是荒山秃岭,而是叠翠层峦。理者,气者,情者,穿着的衣服便是词。打油不是诗。可以白话入诗,俗语入诗,须得剪裁得当,水乳交融。画有写意、工笔,诗亦千姿百态。风格可以各异,语言则须讲究。遣词造句,推敲炼字,出神入化,鬼斧神工,语不惊人死不休。
“起处无用意读不下去”。起承转合,起尤重要。此犹音乐作曲,第一个琴键按下,旋律便已确定。凤鸣第一声,便当非同凡响。一句既出,便当虏获读者之心。平淡也好,瑰丽也好,须得出乎意外,入乎意中。共鸣,从这一刻便开始。要达到这种效果,不可“起处无用意”。这里的“用意”,非指诗之立意,而是讲构思。构思须巧须新须奇。
“篇终不混茫读不了解”。“混茫”即含蓄。不仅文似看山喜不平,诗尤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说情是诗的生命,那么含蓄便是诗的体征。含蓄尤其体现的结尾。结尾往往一首诗的升华之处,可以一唱三叹,可以嘎然而止。不过,须得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余音绕梁,三日不散。正如有人讲什么是幽默,一下子就让人发笑的是滑稽,让人想一下才笑才是幽默。诗亦同然。一个好的结尾,足可以使人回味无穷。一首诗结束了,读者用回味与想象接续了下去,参与到再创作之中。如此方入佳境。
三
亚明作新诗,有四行一段比较完整的诗作,也有行段均有参差的诗作。用韵既有隔行而韵者,亦有几行一韵者。无论形式如何,节奏与韵律,都令人读来琅琅上口。因此说,读亚明的诗,尽管风格或内容各异,但总比很多一些虽好而无韵的诗多出一份音乐美。我们来看《海边的晨思》中的一段:“月夜扩张了浪漫,渔火也在闪烁呼唤。潮汐在短暂的两极,拍打出有刻度的时间。”且不讲内容本身,光是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就让人感到上口悦耳。诗不押韵,不讲究节奏,实在会影响好的立意与构思。这也是一定程度上的以辞害义,形式妨碍了内容。
尽管文学体裁无高下轩轾,可我一向觉得,诗属于阳春白雪,是高雅的艺术。最起码,诗体现的是最为凝练的语言艺术。既然称之为艺术,便不是可以率意为之的东西。称得上诗,就不能亵渎了这一体裁的那份高雅。
旧体诗与新诗之间,没有鸿沟。
写新诗的人,不应与旧诗老死不相往来,应当从经典的古代诗词中汲取养分。
古典诗词,除了内容,在形式上,最讲韵律与节奏。所以,有平仄之规、叶韵之矩。遵从了这些古人多年归纳出的规矩,的确会吟不绕口,让内容也在涵泳绵长中得到完美的表达。
格律诗的悠扬韵律,词曲的跌宕有致的节奏,都应当成为新诗的宝贵借鉴。
诗可以说是最上乘的语言艺术。从古典诗词中,还可揣摩炼词炼句,使表达更为凝练。更可以“听唱新翻杨柳枝”,将古典诗词中的名句乃至意境点化到新诗之中。对于这一点,亚明的诗无疑也是留意的。我们来看《怀念妻子》中的一段:“晴空里写满你的名字,遥望中找不到白云的容颜。苏轼的《水调歌头》吟诵了千遍,我已是那杯酒中不散的残片。”《风景》写道:“风景,是传播中的演义;神秘的断代,省略了开始。”古典的素养,让人领略到历史的沧桑。《九月,去江南》以“那幅淡淡的水墨,让小雨,落得很慢很慢”展开江南的画卷,接下来,“被古色濡湿的意境,泊着张继的客船,枫桥的碧波,是留给后人的诗篇”,点化和烘托出的完全是《枫桥夜泊》的意境。《苏州、苏州》写道:“很想打开心扉的一角,让过去对话现在。这是一个严肃的命题,小桥流水淡化了探讨的感慨。”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让诗人神驰遐思于古今。《鱼的启示》写道:“以人的角度,诗化物种分析。仿生的理论,沿用古训,探讨如何成为快乐的鱼。”这是诗人用诗的语言来复述古人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读亚明的诗,不光感受到一种韵律的美,还有诗人在遣词炼句方面的匠心。作为一首好诗,除了表现在立意、构思和意境之外,辞义可视的语言美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评价标准。北宋诗人宋祁有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说,“着一闹字,境界全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个形容词动化的“绿”经过十多次改动才定稿。这里的“闹”和“绿”,都是所谓的“诗眼”。这样精彩的诗眼如果在诗中点在,无疑也会让诗分外增色,熠熠生辉。亚明的诗让“境界全出”的诗眼俯拾皆是。《海边的晨思》“我喜欢听蓝色的水声”,这是声音的颜色;《朋友》“用东北小烧的度数,灌醉这个夜晚”,夜晚也可以灌醉;《世界,在你的伞下乘凉》”现代牧童在都市放牧阳光”。在诗人笔下,阳光也可以放牧。诗的表达,有时不能用惯常思维去衡量。比如,有人批评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说面朝大海,看得见的只是海,哪里能看得见花开呢。对这样的批评,我想到了苏轼的两句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如果没有一点言外的想象,那么鉴赏力未免就太低了些。看似矛盾的诗眼,也考验着读者的鉴赏水平。
除了有诗眼,诗还要有趣,有趣才能咀嚼出味道。亚明的诗就是这样。《我们的节日》写同学会:“即便是酒后的步履,也充溢着艺术的摇晃。”这样的醉酒好幸福。我们看《回忆》:“一把摇篮,把我摇出很远。月亮飘到十五,成为碗中的汤圆。”巧妙想象,直叫人拍案击节!
唐诗讲情,宋诗说理。无论古今,诗皆在情理之中。冷静的情,平静的情,流淌出的就是理致。还是《回忆》中的诗句:“人长大了,也不想失去了心中的底片。/看不见的盐,调剂着生活的咸淡。”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存在的游戏》第一段:“用宗教的色彩,涂抹哲理。选择和放弃,都是难解的命题。”诗的本身,就是一种哲学的思考。《静》的最后一句:“越是简单,越是没有答案。”这是让人回味的哲理。《一个人的海滩》写道:“心静,海潮也平了。物我合一,道家美化了孤单。”试问,学者有这样阐释道家的吗?《俯视一棵树》写道:“仰望不一定是尊重,人们太在意象形的礼数。这个世界太多讲究,纷杂的学说都有出处。“从仰视一棵树,延伸思考的是人与社会。一扇门,让诗人做了多角色的联想:”囚徒:幸福莫过于,开启。/学者:打开和关闭,是哲学问题。/诗人:门外的月亮,圆着门里的期冀。/贼:分秒之间,是财富和监狱。/恋人:一门之隔,我与你。/邻居:他家之门,关我何事。”
日常与历史,都成为诗人笔下的诉说。我们来看一首诗,《荒原上的纪念碑》写道:“有故事的地方,总让人,丈量时间的短长。百年千年,石碑也不能,冷却雨雪风霜。/曾经是一段,迷茫和猜想。宫殿木屋草房,简化了,繁华与消亡。/箭镞和陶片,被后人擦亮。在柔软的丝绸之上,淡化战争的疯狂。现代的眼光,试图重新解释收藏。/草荒凉了,土地依然悲壮。历史,是部鸿篇巨帙。一旦打开谁也无法合上。”这首拥有沉重而深厚历史感的诗,居然让浸润在故纸堆中的我一句也不忍割爱,全文引述给了读者。
诗的妙处还在于道人所难道之意会之处。尽管人皆有此同感,却未曾明确归纳。这样的心曲思绪被你道出,便可以产生读者的共鸣。我们看《归来》的最后一段:“下雨了,此时的雨,让人烦。而远方的雨,有点甜。”人皆共有的正常心理,透过凡常景象道出,似乎还没人如此描绘。我们再来看《人生,应该有一杯酒敬自己》:“也许,没有人喜欢,翻阅自己的履历。那些记忆的碎片,却是人生的真实。那些跋涉中的执着,那些波折中的失意,那些成功后的充实,那些孤寂时的空虚,那些伤感时的眼泪,那些邂逅相遇的惊喜。”六个连续排比的“那些”,是不是道出了每个人的共感?在这首诗中还有一组“为”的排比:“是该有一杯酒,为自己而高高举起。为曾经的痛楚,为如今仍砥砺前行的勇气,为没有在物欲横流中堕落,为珍惜和拥有的情感和友谊,为不曾玷污家族的荣誉,为挺直腰板做真实的自己,为对得起父亲、母亲的崇高称谓,为至今还在为儿孙的付出与坚持。”读之,琅琅上口的诗句,会在心中共鸣。《印象阳朔》写道:“阳朔,走不出山水的名字。让世界的惬意,都来这里,拥挤成四季的,花花绿绿。”四季花开,赏心悦目,阳朔山水就这样自然而贴切地流出了诗人的笔端,简直直接可以用作桂林旅游的宣传稿。还是这首诗:“在阳朔谁是谁的记忆,谁又能走进,谁的故事。今晚,刘三姐的歌,又在漓江上约你。”家喻户晓的传说,被结合得如此巧妙。诉说一份细腻的情感,捕捉一丝瞬间的感觉,其实,诗有时也不需要宏大叙事,一草一木皆关情。
四
在上世纪70年代,与亚明同时学诗、写诗,近十年间,也发表过几十首带有那个时代痕迹的诗。当时是认认真真地学诗,除了背古诗,新诗的几个名家贺敬之、郭小川、梁上泉、李瑛等都成为我们模仿和学习的对象。遗憾的是进入大学之后,一头钻进故纸堆,人生大幅度转弯,成为一个诗人的梦想落空,出版诗集的梦也未能圆。不过,欣喜的是,锲而不舍的亚明,代替我们那一辈诗友圆了这个梦。
借亚明的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一个对诗情有独钟却已远离的人,写下了上述对诗的思考。我不是高明的厨子,炒不出像样的佳肴,但至少可以做个不甚合格的美食家。以愚者之千虑,冀读者之一得。门外一孔之陋,方家幸勿见笑。
不过,必须打住了。冗长的文字已在考验读者的耐心,更重要的是,我不能喧宾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