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如何控制 https://m.39.net/disease/a_4383451.html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显然属于前者,他30岁之前的人生可谓苦难重重。但他依然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一生创办了两家世界强企业,将破产的日航起死回生,在哲学方面也有很大的造诣。
你可能想不到,这样一个伟大的企业家,儿时因为不够聪明差点没能上得了中学,整个学生生涯成绩一直不是很好。大学毕业后,也差点没有找到工作,几近绝望。
稻盛和夫是一个普通人,他靠着自己的努力,从一个倒霉缠身的穷小子,逆袭成了伟大的企业家。他的人生故事,值得你一读,因为他的成功心法你也可以复制。
今天我就给你分享一些稻盛和夫的成功法则:负债累累不知如何翻身时,就去做这两件事,迟早你也会成为人上人。希望对你能有所启发:
01
为什么工作?
怎么会问这样的问题?
因为,工作的目的放在何处,工作观就会随之改变,人生观也会随之改变。
为此,我扪心自问了一下,也追问了几个周边好友。
答案无非是赚钱、获取社会地位、实现自我价值、打发时间、社交需求、把工作当做一种人生规划、工作让我们重塑社会规则。
第一,赚钱。这可能是最直接的工作原因。因为我们必须生活啊,生活需要各项开支,房贷、车贷、供娃上学、吃穿用度等等,这些都需要钱。因为我们赚够了钱,实现了财务自由,才有可能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或走遍世界看星球辽阔,或采菊东篱下花鸟诗歌茶。总之,工作是生存的手段,是理想得以实现的货币媒介,是精神追求的垫脚石。
第二,获取社会地位。大概率上,人的社会地位是在工作中获得的,因此在工作中被认可,也才能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而获得社会地位则意味着拥有一些特权或者享受一些福利。
第三,实现自我价值。人的成就感可以来源于很多方面,比如有人照顾家庭培养出出色的孩子,有人努力工作完成一个目标一次次加薪升职一个个优秀作品等,总之,每个人获得成就感的方式不同,就像每个人获得快乐的途径不同一样,总有些人只有在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才能最大化满足自己。
第四,打发时间。有的人家里不缺钱,但却干着一份低收入的工作,我也见过不少,他们工作就是为了打发时间,消耗能量。
第五,社交需求。有的人做着一份不错的自由职业,但同时又干着一份并没有那么丰厚回报的工作,有人是为了扩大社交圈进而卖更多的产品,有人是为了可以与社会发生链接接触到更多的信息,而有人仅仅只是喜欢在人群密集的工作场所待着而已。
第六,把工作当做一种人生规划。我们从出生,上学,工作,退休,仿佛这就是大多数人一生的轨迹,如果不工作干什么呢?所以,工作就成为了人生的规划。
第七,工作可以让我们重塑社会规则。尤其对于职场女性来说,如果职场里更多的高管是女性,她们则会更体谅女性的不易,进而支持女性做出家庭和事业双向的权衡和照顾。甚至有的法律发条的修改,如果有更多女性的参与,则会更多考虑女性的权益。
好像以上都表明,工作只是我们的一个工具,它能给我们带来金钱,带来社会地位,实现人生价值,打发时间,维持社交,充实人生,为某些群体争取更多利益。
然而,无论我们的工作是为了什么,我们大多数人,都离不开工作。
既然工作是我们无法割舍的一部分,必须要面对,也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那么,是不是了解了工作的目的,就能够消除那些工作的焦虑呢?进而激励到自己。
春花老师讲过一个关于激励的故事,大致意义是一老头老太买了游乐园门口的房子,为了驱赶孩子,而做强激励、弱激励、不激励,最后达成目的的故事。
但是这个故事的适用对象更多是管理者,我们作为管理者管理团队时可以考虑,但同时作为被管理的对象,好像就并没有那么多的话语权了。即便有建议和方案,也不可能因人而异。因此,重塑职场环境这个课题显然会面临太多困境。
但,如果我们无法改变职场环境,无法改变企业的激励方式,要怎样才能更好的激励自己呢?
因为喜欢,就能一心一意埋头工作,就能获得力量;有了力量,就一定能做出成果;有了成果,就能获得好评;获得好评,就会更加喜欢工作。
进而形成正向激励,螺旋上升,对工作也不再排斥,而是热情相拥,期待满满。
02
要想工作步入正轨,从爱上工作开始。
面对人生和工作,稻盛和夫的公式是这样的:人生·工作=思维*热情*能力。
这个公式有意义的地方在于,能力代表“天赋”,热情代表“努力”,它们都是从0-分。而思维分为正面思维和负面思维,分数则在--之间。
而人生·工作,正是稻盛和夫对于工作的理解,他认为工作的目的就是提升自己的心志,而人生就是耕耘自己的心田,形成自己厚重人格的过程,恰好工作可以达成这一目的。
不管你是不是赞同稻盛的说辞,我们无论如何也是脱离不了工作的,二十多岁开始踏入职场,六十岁左右退休,人生中最年富力强的时间都要在工作中度过,如果工作成为了我们必须忍受的痛苦,不仅容易在工作中虚度,还可能会得到一个很难快乐的人生。
所以,要想拥有一个充实的人生,我们只有两种选择,一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二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
但有多少人会有那么幸运,正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就连稻盛和夫也在第一份工作中递交了辞呈,虽然几经辗转无疾而终,最终他还是留了下来,进而决定扭转对工作的态度,让自己喜欢上所从事的工作,最终收获了美好人生。
我们都知道热爱的力量。
就像我的大外甥,他写作业根本无法做到持续十几个小时不挪窝,但拼乐高、画画就可以,为什么?因为他对前者热情不大,却痴迷于后者。
就像稻盛,因为热爱工作,他能听到瑕疵产品在哭泣的声音,拥抱产品睡觉,甚至想把手伸进高压炉内压住产品保证其不变形,乐此不疲。
就像我们,周内再忙,也能抽出时间约对象看个电影,即便午夜的街道车少人稀,也能漫步两个小时压着马路回家,而且非常愉悦,不觉疲惫。
如果喜欢工作、迷恋工作、拥抱工作,就会发现戏剧性的变化。
如果稻盛和夫在濒临倒闭的陶瓷厂,难以忍受辞职而去,就不会喜欢上无机化学,并在新型陶瓷领域有所建树,也就没有京瓷这样的五百强企业问世了。
你可能说,说起来容易,如何才能做到喜欢自己的工作呢?
稻盛和夫的经验是:
首先,成为自燃型的人。
人类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点火就着的可燃型,第二种是点火也烧不起来的不燃型,第三种是自己能熊熊燃烧的自燃型。自燃型的人积极主动,从不等待别人吩咐,而是自发行动。
其次,在工作中寻找快乐。
当工作进展顺利,直率的表达快乐;当成果受到夸奖,诚挚的表达感谢;当取得小小成绩,坦诚的表达欣喜。这会形成激励,激发自己再次投入工作。
最后,敢于在漩涡中工作。
旋涡,即中心,就是说要去争做核心和影响者,让自己进入旋涡,方能品尝到成功后的醍醐灌顶,如露入心得欣喜之情。
而因为喜欢,就能够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才能持续努力,进而收获工作和人生的成果。
03
树立高目标并为此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工作就能取得成果
首先,树立高目标,设定超过自己能力之上的目标。
还记得《流金岁月》里,小姨戴茜对蒋南孙说:“人生就是这样,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求下而不得。”
《易经》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如果你把箭头对准月亮,那么你可以射到老鹰;但如果你把箭头对准老鹰,就只能射到地上的石头。
因此,设定目标时,要以未来的能力来定夺。
我忽然想到一位老领导的经营哲学。这位领导带着重组的公司,三年之内就做到了集团第一梯队,自己也被提拔为集团班子成员。
在他去了集团之后的某次见面中,他谈到另外一个子公司规模迅速扩张的故事,并语重心长的说,是时候做一些务虚的东西了,而这个务虚的东西就是战略、是文化、是讲企业故事。
几年前,某电视台来采访他时,问道:像人均生产率这么高的企业,是如何做到,即使工资水平并不怎么高的部门,在人员短缺的情况下,大家自发自主加班施压的?
或许,这也是源于战略,文化,故事传承的力量,以及领导的人格魅力。
其次,必须得想。
目标设定好了,那就一定要去思考如何达成目标,如果没有具体的路径和措施,目标是不会自己达成的。
就像水库经营法的故事。
松下幸之助有一次演讲聊企业水库式经营哲学,他说:“经济景气的时候,不要以为经济会一直这样好下去,要考虑到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该怎么办。在财务上有余裕的时候,就要注意储备,就像水库蓄水一样。经营企业,随时要为经济不景气做好储备。”
有人提问:“先生所讲,我理解了。这层意思,即使先生不讲,我们也都明白。问题是,如何让经营有余裕?如果没有具体的方法,我们很难办。”
松下先生只回答了一句话:“不,你这样想,可不行。”
松下先生的言外之意是,经营要有余裕,你真的这么想吗?如果你真的这么想,有这样强烈的愿望,就会千方百计去寻找具体方法,水库就一定能建成。
正如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企业也会有各自的经营方法,如果思考仅仅停留在目标层面,那么再高的目标也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再次,把愿望渗透到潜意识里。
这是激发潜能。
就像我们刚开始练习敲击键盘,要看着字母一个个敲击,到后来不用看着键盘都可以盲敲。不用动用脑力,我们完成了肌肉训练。
就像肌肉记住了键盘,不经意间就完成了一篇万字文章。
愿望渗透到潜意识中,不经意间激发了潜能,够到了头顶那颗跳起脚来都无法够到的苹果。
最后,尽人事。
所谓尽人事,就是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要以短跑的速度参加长跑。
而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我被这句话瞬间击中。
我在断断续续坚持了一年健身之后,仍然看不到理想中的健身效果和满意的体型,生出:“练和不练都没有什么分别,干脆别折腾自己了,费那么大的劲干嘛呀?”这样的念头。
也在断断续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