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早期症状及治疗 https://m.39.net/pf/a_4793210.html
说起民国,每个人可能脑海当中的第一印象都并不相同。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年代,既有战火纷飞的兵荒马乱,又有济世救人的家国情怀;既有西方新思想的冲击,又有封建礼教的留存……
不同的想法和观念在这个时代碰撞进而迸发出激烈的火花。
在新旧不同的文化碰撞之下,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文人,他们大部分既从小在中国长大,接受过传统的教育,又有过到西方留学的经验,受过新思想的洗礼。民国文人群像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在他们的脑海当中交织,给了他们思想上的诸多灵感,让他们留下的许多传世之作。这个时代出现了很多的才子佳人,他们几乎个个文采斐然,写出过无数让人称道的作品,让无数人争相追捧。
今天我们的主人公就是被称为民国十大才女之一的苏雪林。
01追求新式教育的女子
说起苏雪林,可能不像那些民国的大文豪一样广为人知,但是在当时她是与冰心齐名的有名作家。
苏雪林苏雪林的原名叫苏小梅,字雪林,出生于浙江瑞安,祖籍在安徽。
从小,苏雪林就酷爱读书,但是家里的长辈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不让她进入学堂,她只能悄悄躲在私塾的角落里跟着学一点。
后来她的哥哥弟弟们都去上学了,放假回家的时候会给她带一些书籍和报纸,这才让她能够不停地接触到外面的知识。
由于家里对女子上学的不支持,苏雪林的知识基本上都是自学的,她自己从《三字经》、《千字文》学起,学的东西越来越多,眼界也越来越宽。
随着时间的积累,她的水平也从最初只认识一两千字到后来可以毫无障碍地阅读各种明清小说、诗词以及各种大家著作。
在童年时代大量的阅读积累,为她后期的学术研究的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家庭原因导致苏雪林的求学之路一直都不太顺畅,只是断断续续地接受过一点教育,但是随着看的书增加,她对于上学的渴望也越来越深。
直到有一天她在报纸上看到安庆初级女子师范恢复招生的消息,她觉得这是她期待已久的机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去上学。
她的想法毫无疑问地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但是她真的太渴望了,所以她尝试了所有能想到的方法,包括吵闹、哀求、哭泣等等。在她“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折腾之下,还是她的母亲心疼她,终于松了口,并且和她一起说服了家里其他人,让她最终能够有学可上。她从学校毕业之后,就留在母校的附小当教师教书,在校期间,她知识渊博,能写诗能作画,在学校非常出名。
但是这段教书的时光持续的时间并不长,苏雪林在教书期间认识了庐隐,这个进步女青年的经历让她大受启发,她决心去外面多闯荡闯荡。
她的想法遭到了更加激烈的反对,家里人认为她已经22岁了,不应该再折腾,应该早点和有婚约的未婚夫完婚,在家相夫教子。
但是已经接受了新式教育的苏雪林,怎么可能愿意接受包办婚姻,她又和家人大吵一架。
但是这次没有人帮她了,眼看在国内升学无望的苏雪林做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决定。
她决定去法国留学,她偷偷考取了位于法国里昂的海外中法学院,因为担心家人阻拦,到了临行前一天他才将这个消息告诉家人,最终家人只能放她离开。
没有人能够阻拦苏雪林一心挣脱封建向往自由的心,她的家人当然也不能。
就这样苏雪林到了里昂,开始了她的留学生涯,她先后学习了西方文学和绘画艺术等专业,感受到了来自法国的艺术熏陶。
但是除此之外,她的日子过得也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顺利。
一方面她作为女子天生身体比较娇弱,到了法国没多久就开始水土不服,再加上饮食气候等问题的影响,她隔三差五就会生病,经常在病床上度日。
另一方面,她在法国遇到了自己心仪的男子,但是这种自由恋爱遭到了家中的强烈反对,家里开始给她施加压力。
来自身体上的折磨可以忍受,但是来自心理上的压力让她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她开始在内心无限纠结。
在她纠结的这段时间里,她也不断地收到家里的来信,信中一方面催促她尽快多与未婚夫联系,另一方面也会和她说家中的近况。
后来她收到了家里父亲病故母亲病重的消息,焦急地大病一场,然后孝顺的她决定辍学回家。
02与丈夫36载婚姻
就这样,追求自由恋爱的苏雪林还是放弃自己在法国的恋人,回国了。面对病重的母亲她无法再说出拒绝二字,最终同意与未婚夫张宝龄完婚。
张宝龄是一位商人的儿子,祖籍江西,长相端正,而且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本科并且后面还曾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
按理说无论是家世还是学识两人都堪称良配,为何苏雪林会如此排斥呢?
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本身就是家里面的父母之命,苏雪林对于包办婚姻从内心就很抵触;其二就是她在法国留学期间曾经在家里的逼迫之下与张宝龄有过几次通信,在通信过程当中发现两人的性格各方面都完全合不来。苏雪林是个才女,自诩文采出众,在写信时自然也喜欢引用一些诗词典籍,在情感表达上也比较热情。
而张宝龄却是一位典型的理工男,讲东西喜欢直截了当,所以两人的通信很多时候都像是鸡同鸭讲,互相都不习惯对方的表达方式,两人之间并不愉快。
比如说,当苏雪林说她喜欢花的浪漫和美丽的时候,张宝龄会说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在苏雪林说天生月亮很圆的时候,张宝龄会说没有自己用圆规画的圆……
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你来我往,注定了两人的结合也就只能是貌合神离。
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张宝龄就是一位典型的理工科直男,未必有很多的缺点,但是直来直往,从来不会玩浪漫那套,这对于喜欢浪漫又去法国留学过的苏雪林来说,怎么能接受的了呢?
在尝试过之后,苏雪林觉得与张宝龄不合适。
苏雪林就给家里写信,说明这些情况并且试图退婚,但是得到的不是家里的支持,而是父亲严厉的责骂,后来没多久父亲就去世,退婚最终也没有成功。
后来母亲病重,两人就这样结婚了,直到结婚的时候,两人才第一次见面,这种盲婚哑嫁的婚姻,再加上之前的通信本来就性格不合适的两个人,他们的婚姻又怎么可能幸福呢?
两人婚后不久,苏雪林的母亲就去世了,两人一起到了上海,开始了这段对于两人而言都并不愉快的婚姻。
最初的时候,两人也曾经都为这段婚姻努力过,在苏雪林母亲病重期间,张宝龄在病床前日日端药送饭,非常的孝顺,苏雪林也是非常感动。
为了苏雪林,张宝龄还曾放弃造船厂的工作,与苏雪林一起到了东吴大学任教,甚至为了更好地沟通学习了她们老家的方言。
张宝龄也曾经为苏雪林造过一幢轮船形状的小洋楼,苏雪林也很喜欢,在这幢小洋楼里,她写下了《绿天》等经典作品,在书里也记录了两人结婚初期为数不多的幸福时光。
所以张宝龄确实尽力了,但是苏雪林对于他和包办婚姻的偏见根深蒂固,让他始终无法打动苏雪林的内心,苏雪林对他也一直都是排斥的,他做的再多也徒劳。
甚至有一次张宝龄生病了想要喝一碗热汤,让苏雪林帮忙她都拒绝了,她觉得自己是新式女性不是老妈子,不应该随叫随到下厨做饭。
这样一件件小事日积月累下来,张宝龄最终也是对妻子寒了心。
他主动搬出了妻子的房间,推迟了下班时间,甚至辞去了东吴大学的职务,去了更适合他的造船厂,两人的生活,更像是现代的合租室友,仅仅在一起吃饭,但是不同房居住。
尽管两人关系已经冷淡到了如此的地步,但是苏雪林依然没有想过离婚。
一方面是由于她所信仰的天主教,有信徒不可以离婚的规定,另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她已经小有名气,离婚对于她的名声不太好。
将名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始终活在外界评价里的苏雪林,最终将自己和张宝龄都困在了婚姻当中,两人都一生没有体验过婚姻的幸福。
两人分房之后不久,苏雪林无法忍受越来越空旷的家,独自出走安徽,之后又辗转到了武汉、台北等多地,两人就此分居,之后也再未相见。
两人之间仅仅在最开始分开的时候偶尔有书信联系,再后来彼此的消息基本上都是从别人口中听来的。
哪怕热恋的情侣异地恋时间长了也可能面临分手,更别提这对本来就没有什么感情的夫妻了,两人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淡,但是也一直没有离婚,直到张宝龄去世两人都未再见过面。
这段36年的婚姻生活,实际上两人在一起相处的时间都没有超过5年。
03醉心文学事业的晚年时光
在婚姻里面失意的苏雪林,开始将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文学事业当中,创作出了很多知名的作品。
在文学界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但是除了不停创作,她还干了一件大事,就是“骂鲁迅”,这一骂就是半个世纪。
最初的时候苏雪林对于鲁迅是非常尊敬的,在她的第一本书《绿天》出版之后还曾经亲自写了赠言寄给鲁迅先生,也曾在公开场合夸奖过鲁迅先生。
但是在鲁迅先生去世之后,她开始频繁地写文章开始骂鲁迅先生。
关于苏雪林骂鲁迅先生的原因已经无法考据,她本人也一直未曾提到,可能是由于鲁迅先生的文笔一贯非常犀利,在某些公开场合折了苏雪林的面子。
也有可能是同样面对包办婚姻鲁迅敢于在外面与许广平同居但苏雪林一生没敢迈出底线让苏雪林觉得不平。
但是不管理由如何,她的“反鲁”事业终归是多多少少受到了她不幸的婚姻的影响的。
在张宝龄去世之后,直到年,苏雪林都未曾改嫁,独身一人居住在台北。
远在大陆的侄子有时候会给她写信,在信中提到张宝龄,她的侄子说到,在张宝龄晚年,对于苏雪林一直都是愧疚的,并且一直对她还有感情,认为是自己不懂浪漫才耽误了苏雪林的一生。
在知道这些之后苏雪林无限感伤,也慢慢释怀。
到晚年她才开始后悔,也开始自省,在后来她自己的回忆录当中,她也提到,是自己因为某些原因一直拖着不肯离婚,让张宝龄一世孤独,没有享受到理想中的幸福婚姻,是自己对不住他。
“不应该把他一个人留在大陆”,但是现在说这些是太迟了。
本是才子佳人的两个人,最终都带着无奈孤单地过了一生,终是让人唏嘘。
以现在人的角度来看两人的这段婚姻,也就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
苏雪林(中间)苏雪林是才女,骨子里对于婚姻的期待是浪漫而甜蜜的;张宝龄尽管受过西方教育,但是骨子里却还是传统的,认为婚姻应该就是猜谜语酱醋茶的生活,想要一个能够全心全意辅助他的妻子。
明显,传统且不会甜言蜜语表达浪漫的张宝龄不是苏雪林理想当中的丈夫人选;而只会使笔杆却不会使锅铲的苏雪林,也不满足张宝龄对于妻子的期待。
两个人在这段婚姻当中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要求又都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性格,那么结局注定是悲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