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临床白癜风研究的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1/
《易经》是人类的生存之道,它的思想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系辞》就是讲述《易经》思想的形成,其中上篇的第一至第四章介绍相关的术语和概念,第五章就论道。当然,在论道的同时也讲德。不过,对德更详细、更全面的讲述还是在《系辞》的下篇。
道与德的内容本来是紧密相连的,按照通常的习惯,内容的表达都会紧挨在一起。而在《系辞》中为何要分开,分别放在上篇与下篇呢?而且中间还有大量的章节,造成内容不连贯,给阅读理解造成极大不便。
《系辞》下篇的第七章和第十一章都是讲德,本应当连在一起讲,为什么要分开呢?显然是因为错简的缘故。错简的问题在《系辞》中十分普遍,恐怕是造成《系辞》难以读懂的主要原因。试想一想,文章写得再通顺,如果排版的时候弄得乱七八糟,别人又怎能读懂呢?
这两章均以“易之兴也”开头,也就是讲述《易经》的兴起,或者说关于《易经》盛行的原因。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易经》成书的时间问题,二是周文王与商纣王之间的较量。
一、《易经》的成书时间
《易经》或《周易》在古代均称为《易》,为什么叫《易》?在《系辞》中要以找到两个答案。一是《易经》的成书过程,或者说《易经》是怎么得来的。《系辞》下篇第二章结尾这样写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根据这章的内容进行推测,所谓的结绳而治就是上古时期的包牺氏将他们想要表达的信息,以八卦符号的方式标记在日常使用的器皿或工具上,比如盛东西用的陶罐或狩猎用的绳网等等。
仰韶时期彩陶盆上的人面鱼纹图案后人有幸获得先辈的遗物并看到这些符号,但这些符号表达什么内容呢?一般人是很难看懂的,能够看懂就可称为圣人。他们将这些符号所表达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并刻写成书,这部书就称为《易》。
另一个答案就是《系辞》上篇第五章所说的“生生之谓易”。易就是人类的生存之道,是指书中所讲的思想内容。思想内容从何而来?先是收集材料编辑成书,然后根据这些材料(如彖、象、爻)进一步整理分析、归纳或总结出适合人类生存的经验方法,形成系统的道德思想。
经过数千年的流传,其中的内容难免会有失传或者经过后人的整理编辑,我们已经无法确认现在看到的《易经》与原有的《易》有多大的区别。通过对《系辞》的解读大概得知,《易经》的经传部分只是经过编辑理事的原始材料,而《系辞》才是思想内容的总结,概括起来就是道德。可以这么说,《易经》的形成能够体现出社会道德的形成和完善。
《易经》的兴起或盛行大概就是《易经》成书初始时间,按第十一章所讲就是“殷之末世”,也就是商朝的末期。当然,《易经》在成书后还经过后人的反复修订完善。因此,《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时期,不同的章节出现在不同的时期。比如,下篇的第十一章是“殷之末世”,而下篇的第七章是中古时期。不过,经过反复对照后,这两章应该是同时期作品,这样一来就可以认为《易》的作者将商朝末期定为中古时期。
中古时期之后便是近古时期,时间从商朝末期开始到作者所处的时代。无论从内容对比还是从语言表达风格来看,各章节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别,比如对“象”的解释,上篇的第八、第十二章与其他章节就明显不同。
就语言表达风格来看,带“子曰”的章节与其他章节也有明显的差别,有些章节的语言风格与《诗经》相似,应当是属于西周时期的作品。当然,语言风格只能在阅读中细心体味,很难作为对时代判断的证据。
其实对今天来说,在先秦时期划定一个近古的时间已经毫无意义,重点是上古与中古之间的划分。
《易经》将包牺氏创立八卦作为人类文明的开始,并用离卦来表示。八卦的离又代表太阳,八卦的创立使得人类对世间万物能够进行分类认识,就象天上的太阳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走过的“道”留下先辈的脚印形成“路”。不过,这个“路”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先辈们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这些经验至今还在用,如包牺氏发明的网在今天依然是最有效的捕鱼工具。
上古时期就是从包牺氏创立八卦开始的,包牺氏除了创立八卦外还发明了织网狩猎。继包牺氏之后便是神农氏的兴起,神农氏除子推广农耕技术外,还创建了市场机制。在《系辞》下篇的第二章中,离卦与包牺氏创立八卦和结绳织网狩猎有关,而益、噬嗑则与神农氏推广农耕技术和创建市场机制有关。
神农氏之后便是黄帝时代,还是在《系辞》下篇的第二章中指出:“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这就十分明确地说明,黄帝、尧、舜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将衣裳作为工具来管理天下,而且在他们的管理下,整个天下都变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井然有序。
在《易经》所载中,黄帝是最早的历史人物,在黄帝之前的人物用氏来表示,如包牺氏、神农氏。包牺氏和神农氏都是集体的名称,这些氏族生活在黄帝之前,至于具体中哪个年代或者某一个人是无法考证的。黄帝则不同,是夏、商、周的共同祖先,是可以溯源的。对照《史记》,周人的祖先是稷,稷的父亲是帝喾,帝喾的父亲是颛顼,颛顼的祖父便是黄帝。
黄帝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黄帝之前的事迹已经无法考证了,属于上古时期。黄帝以后的社会发展情况还是比较清晰的,至少周人是这样认为,他们甚至还保留了相当部分的遗物,一般都是保留在供奉祖先的太庙里,只可惜所有的一切都被秦始皇收缴并焚毁。
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古时期的历史一概被上些专家否定了,只不过随着甲骨文的大量发现,他们不得不承认商朝的存在。然而夏朝的存在依然遭到怀疑。其实,周人的祖先稷是与尧同时代的人物,周朝创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尧的时代,比夏朝的建立还要早几代人。
当然,这是周人的看法。他们对自己祖先的描述断断续续地出现在《易经》、《诗经》或相关文献中。经史上说周文王就善于侍奉祖先,如果连祖先都不知道又怎能算得上善于侍奉祖先呢?
二、周文王与商纣王之间的较量
商周之间的较量最终以周获胜而结束,周之所以能够锋利胜利,《易经》归因于“周之盛德”。
什么是盛德?《系辞》上篇第五章这样写道:“日新之谓盛德”。周邦在周文王的管理下,每天都有新气象,呈现出蒸蒸日上,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相比之下,由于商纣王的昏庸无道,强大的商朝已经腐朽不堪。对此,《易经》在《系辞》下篇的第十一章中就这样总结:“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这段文字是从商朝的灭亡中总结教训。说到“辞危”,不知大家是否想到这个成语:危言耸听。“辞危”就是危言的意思,但不一定就是耸听。这里的“辞危”是指某些人在安乐状态下看到潜伏的危机,从而发出警告,如在下篇的第七章所言:“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这种忧患意识便是《系辞》上篇第二章的四象之一: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什么是悔吝?上篇的第三章就解释道:“悔吝者,言其小疵也。”所谓的“悔吝”也就是小毛病的意思,比方说,生活上的奢侈作风或者不良习惯,而箕子就是从纣王用象牙做筷子看到了商朝的危机。
“危言”便是比干、箕子等商臣向纣王进谏的忠言。俗话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在商纣王看来,比干、箕子所说的话自然是危言耸听,结果比干被剖心,箕子也发疯了。
再对比《系辞》上篇的第三章:“卦有小大,辞有危易”。危言是比干、箕子等的话,易言自然是听起来比较顺耳的阿谀奉承。忠言有利于天下太平、社会稳定,而阿谀奉承泛滥会导致国家的倾覆,所以说:“危者使平,易者使倾。”
“其道甚大”就是指其中的道理很普遍,能以小见大,推广应用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这章在开头便指出,《易》兴起于商朝末期,有很多内容与商朝灭亡有关,无非是告诫后人必须从商朝灭亡的事件中吸取教训。“惧以始终”就是要始终保持警惕,时刻不能放松。
警惕什么?其中最重要的是“无咎”。什么是“无咎”?上篇第三章已经讲得很清楚:“无咎者,善于补过也。”要避免商朝的灭亡,商纣王就应该认真听取比干、箕子等人的劝告,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良作风,这便是《易》的生存之道。
第十一章讲“周之盛德”,是通过商周之间的较量加经对比来进一步说明,概括起来就是商纣王不听忠臣的劝告导致商朝的灭亡,从反面来说明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可是只列出一件事,这样的概括是不是过于简单呢?
当然,具体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此,下篇的第七章也是讲德,而且是多个方面讲述“周之盛德”,总共列出了九卦,每一卦都十分重要。这就让人觉得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而且每一个方面都必须做得很好。但要败坏一件事,只要有小小一个毛病就足够了。比如,千里的长堤往往会因一个小小的蚁穴而全面崩溃。
《易》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在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的上古社会,人类要想生存下去就需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及时发现错误,及时改正,故《易》云:“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曾经有人说过:小心保命,一万次都不多,鲁莽送命,一次就足够了,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