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上白癜风 http://m.39.net/news/a_5751913.html
基于经典理论“治痿独取阳明”
——电针干预过程中的神经电生理评估
上一期,我们对经典理论“治痿独取阳明”为基础针刺用于脑卒中后痿证作了简要介绍。脑卒中所致手足瘫痪、半身不遂常表现为肢体筋脉迟缓、手足痿软无力等“痿证”症状,临床上常常使用电针以阳明经取穴帮助脑卒中弛缓期的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现代神经学机制表明:其疗效机制可能在针刺刺激运动通路上的神经元,提高肌力,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在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关。
脑区功能分布
“治痿独取阳明”电生理学评估
电生理评估已经广泛应用于现代康复,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以量化的评估数据,脑电波来源于锥体细胞顶端树突的突触后电位,同步节律的形成还与皮层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活动有关。脑电图(EEG)是一种使用电生理指标记录大脑活动的方法,通过捕捉大脑在活动时,大量神经元同步发生的突触后电位经总和后形成的。它可以实时检测记录大脑皮层活动时的电波变化,且具有时间分辨率高的优点,有利于观察评估大脑功能效应机制。
EEG信号按频谱不同,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α波:频率分布为8-13HZ,主要包含两个波段,μ1(8-10HZ)和μ2(10-13HZ),振幅约为20-μV,在枕页及顶叶候补α波最显著。
β波:频率在(13-30HZ)包含两个波段β1(13-20HZ),β2(20-30HZ),振幅约为5-20μV,主要出现在额叶。
θ波:频率在4-7HZ,振幅约为-μV,在困倦时出现,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表现。
δ波:频率在0.5-3.5HZ,振幅约为0-μV,只出现在睡眠,深度麻醉,缺氧或大脑病变时出现。
脑电采集
为进一步探索电针对脑卒中患者的作用机制,我们基于“治痿独取阳明”理论结合电生理学评估,开展了一项观察的电针治疗过程中大脑活动的变化的探索研究:
选取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常用腧穴:阳明经的合谷[LI4]、手三里[LI10]、曲池[LI11]。
电针频率选取常用于治疗痿证、瘫痪等的断续波型: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刺激横纹肌收缩。
选取电针前5min、中20min、后5min作为能量对照观察。
由于主要运动皮层(M1)内的β波段功率振荡均与上肢运动恢复有关,因此检测C3、C4电极,并分析了β波和δ波功率的变化;一项在健康受试者的研究中,指出α波和β波的功率比δ波和θ波强[1]。因此,与健康个体相比,脑卒中患者的β波振荡减少而δ波振荡增加。
电针治疗可诱发受试者同侧和对侧原发性运动皮层的β波和δ波功率调节;在电针期间患者的同侧和对侧β波平均功率增加,而δ波平均功率下降;受试者的患侧和对侧大脑半球的β波平均功率增加,而δ波平均功率下降。可能揭示了电针将同侧大脑半球的β和δ波振荡向健康状态调整。
不同频率的脑波频率被认为是中风后损伤或恢复的生物标志物。β波段(13-30Hz)振荡被报道传统上与运动功能有关。此外,它还在运动皮层与其他皮层的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听觉和感觉运动脑区域。近年来有研究指出,delta波段(1-3Hz)低频振荡与脑卒中的运动恢复有关。Cassidy等人报道,在慢性期,delta带功率与更大的损伤和更好的运动状态相关。B?nstrup等人提供的证据表明低频振荡与脑卒中后功能恢复之间存在联系。线性模型表明,额叶、中央和顶叶区域的β波频率与上肢运动恢复之间存在强关联,并表明初级运动皮质的δ波频率与慢性阶段更好的运动状态相关。
参考文献
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