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切民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被天津美术馆、浙江美术馆等收藏。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首届“中国美术奖”;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奖提名;入选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融合中贯通
文/俞切民
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奠定了中国画的基础,并且留存下很多佳作为后人所推重借鉴。现代中国画家中,许多人继续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以模仿、传承前代画家技巧、风范为原则,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变革,在保存、发展传统的同时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
“冈原草木秀,溪谷云霞美”,落墨为格,不以附色晕淡细碎为功之宋朝范宽、董源、李成,工而不板,活而不僵,萌而不俗。赵佶形神兼备;黄筌将花鸟虫鱼刻画得神情生动,宛然如生;李唐又以勾勒粗犷,运线顿挫有力瞩目浓淡干湿之间,清新中透出浑厚的苍劲。吴炳用淡色相赋,稍浓晕出“出污泥而不染,灈清涟而不妖”的《出水芙蓉图》,秀气中透出高洁。
国画/鬓边不是海棠红
明徐渭之用水用墨更是到了极至,《琅環文集》中评论其“青藤诸画,离奇超脱苍劲中姿媚跃出,与其书法奇崛略同。”
清朝的渐江、龚贤,石涛于空灵中更是表现了一种禅意,明快的笔墨、谨严的组合放射出飕飕寒韵,使人俗虑尽消。“高涧落寒泉,穷岩带疏树。山深无车马,独有幽人度。幽人何所从,白云最深处。出山不见遥,顾见云间路”,吴宏《寒泉疏树图》画中诗,旨趣深远,意韵无穷,在虚实间表达出画外画妙境。八大山人的作品富有天趣,纯净、自然,数笔间冷峻和孤傲,箫条和淡泊构筑意境其中。后以传教士郎世宁北上京师,将西画明暗处理与国画重彩画的融合,淡化了线的作用,也不像西洋画强调环境色,而是以固有色浓淡表现物原型的起伏,在引进西画普及,跟外界衔接后,一直影响到现在。虚谷、赵之溓、任颐在保留了传统精神风格上更趋朴拙,吴昌硕的力度,齐白石以墨代色、工笔小虫与大写意的结合,黄宾虹的取舍,潘天寿的格局高简、笔墨酣畅又将中国画推到了高潮。
国画/琼节高吹
随着西方美术的大量引入,画家的视觉被不断冲击着,同时迎合反封建斗争思想的深入,改革中国画成为新的时代潮流。画家倡导将西方美术的写实、近代西方美术创作观念与传统的中国画图像融合,走出一条改革创新的中国画新路子,使传统中国画焕发新机。
新时代自探索到回归,中国画又重新开始追求具有自我特色的作品,从讲究冲击力到对内涵的追求,中国画的韵味更为透彻。
历数传统笔墨,从新石器时代简及明快演进到宋院画派之严谨,又从徐渭,吴宏,八大山人情趣意写,再到清末明初迎合大众之花俏,从文革服务于政治到现今重提水墨意笔,随时代进步而体现。当西方画风已真正接受融合,才发觉西画只能独立存在并且持特定方式处理,国画还是国画,虚实相间,浓淡干湿间更易表达出传统思想。传统领域的意境和内涵,意趣的提炼构成,力度间张扬,在细腻间流露,非一朝一夕,那是涵养。长期的积累才能够在画面中营造。
国画/紫穹
由于地域性、学院派各方面的因素,人文环境的不同使得画面所表现出的风格面貌也各不相同。北方讲究冲击力,体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而浙派以文人画为主,更加体现韵味。我追求内涵中张扬、冲击中细腻,一直尝试在画面中保留耐看的东西。写意也好,工笔也好,若无几十年的功力,底子不扎实则是画面虚弱,站不住脚。能根据画面表现出虚实、深浅、浓淡、干湿的作品才为佳品。
花鸟画,自己以为创作作品还是应该以写意入味,又加之以传统工笔渲染,使得作品有力度又耐看。以万物为我用,格物致之,以一花一草的转折、延伸来营造氛围,还有鸟与花草间的呼应,每处都需要用心经营,而非单一肌理效果的制作沿用。对于布局的处理,我喜欢将画眼进行细致刻画,虚处则延伸开去,讲究花、果、鸟、虫等等之间的呼应。
国画/声声甜
十一届全国美展《润物细声》我用荔枝小鸟、蝉虫表达宁静中万物和谐;用繁枝浓叶疏柯相映出一方天地,突出亮点;又有鹦鹉螳螂间相视之情趣。富有厚度的荔枝红,青紫黑黝的浓叶使作品画面中更具冲击力。静心观察树干的痕印、随和风摇曳的枝条、花草的俯仰,于我而言是一种享受,外界喧哗亦轻。每当画面中取得自然随意的提炼,便欣然自得。
十二届全国展《倚红吟》还是依恋宁静平和。“凌宵开一径,烨烨不知年。”苍翠的凌霄在画面中比构思中其它素材比如南天竹、青果更有缠绕感,更有张力。潘天寿的一幅小品凌霄所表达的悬意——那花枝间的迎合、颤动的嫩叶使人忆起宋元的细腻,想到白石那红黑衬托。我用前人山水用笔表现了石块间的转折。浓,淡,干,湿,虚实相间造就化石与太湖石肌理所结合的大背景。为了避免构线所造成的局限性,我用了没骨法起稿,淡赋间写意入画,大体概念构成。三七开构图,藤蔓穿插其上,花叶与石相衬,厚重的茂盛繁华让花枝招摇更是热烈,伸展中透造出画外一番场景。石隅一鸟用黑白对比的羽翼处理,与花石呼应,与画面融合。鸟凝视眼光前小虫又平添意趣,营造间透出一种生气。“丰藤悟空灵,凌霄对雀吟。秀色昨夜添,访景虫慢行。”——波哥诗。
欲想设色明润,笔触柔美,表达动态,形似逼真,迹能传神,却也总难。《倚红吟》中鸟型态如俯视蝉虫,放飞小虫,画面可谓更是通融,上下间更是和合,石块厚度也是稍稍欠妥。画有尽而意无穷,只能在无意与有意间接触更多,领悟其中。万物间那众相是根本,感慨造化,积累沉淀那一点一滴的涌动,化之为笔触,为我所用。
国画/南山秋吟
国画/西园小憩
国画/天趣
十三届则以黑白灰表现《憩幽》,潭水清寂,叶落无声,白雉入野,月色轻摇。以大块面的主体形象直触视觉中心,承唐末经五代到宋初的全景构图。留出空间展示白孔雀的冲击力,水影浮叶的暗拉开层次间的对比。
国画/静柔
纵观几千年文化传承,中国画从形似到意境表达,物华炫丽到情趣表达,不变中求变,万变不离其宗,起伏顿挫,韵味盎然。冲击力与细腻并存,每个时期风格各有其特征面貌,新时代网络的节奏更快,借鉴更快。北方的大气,南方的精细,融会贯通。以宋元笔法入画,有生之年寻找新的亮点,发现中表达,营造新的意境。
编辑‖炎炎芭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