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唐诗课第二十七集唐诗中的植物下

上次我们讲王维,说到了一首“敬酒诗"--《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yi)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写的是王维在渭城,送自己的好友远行,喝完了一杯酒,还有三杯,一杯又一杯,实在是那个舍不得啊。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第二句写景的时候,为什么刚好提到了旅馆外面的柳树呢?你肯定要说,谁让元二住的旅馆外恰巧有柳树呢?那好,咱们再来看一首诗:

青门柳(白居易)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白居易看到城门前来来往往的人群,目睹了无数的送别,旁边……咦?怎么又是柳树呢?这个柳树是专挑别人送别的地方长的么?

其实这是因为,“柳树"的“柳",和“留下"的“留"音相近,古人在送别的时候,借用这个谐音的含义,常常折下一枝柳条相送,来表达自己对远行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

而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折柳"一词的是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这之后更是被多方引用,柳树也成了唐诗中出镜率非常高的一个意象。文人们一到送别的时候,就开始薅柳树的枝条,来凸显自己文学青年的身份。而“折柳送别这个习俗,到了唐代,更是发展成了一种流行风尚。在唐朝的都城西安有一座满(ba)陵桥,这座桥是当时人们离开长安,去往全国各地的必经之路。自然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离别的剧情。又恰巧,这座桥两边种满了杨柳,于是送别之人争相折柳。而灞陵桥,也成了折柳送别的著名代表景点,衍生出了“灞陵折柳"的典故。

你说这么多树,偶尔去折折别的树不行吗?这个还真不行,刘禹锡就说过这个问题:杨柳枝词其八(刘禹锡)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mei)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唉,可怜的灞陵柳树,也不知道这么多年,有没有被折秃了。

此外古人们在送别时除了折柳,还会吹拉弹唱一番。所以古代的音乐人们也创作了一些和折柳相关的曲目,来表达送别时的心情。这些曲目,偶尔也会被诗人们写进诗里,前面我们看的那首刘禹锡的《杨柳枝词》,就是唐代非常有名的一首关于折柳送别的乐曲。

再比如李白的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里闻折柳"的“折柳”指的就是有关折柳送别的乐曲。这首诗显然不是送别诗,李白写到折柳曲,应当是想到了当初自己离开家乡亲人送别的情景。所以断断续续飘来的笛声,勾引起大诗仙思念故园的心情。因此“折柳”在唐诗中,除了表现送别时的惜别之情,有的时候还能表达诗人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之意。好,刚才说了那么多,其实我们谈的就是“柳树这个意象在唐诗中的运用。说到这儿大家肯定有一个问题:什么是意象?意象嘛,就是诗人有话不直说,非要用一个东西来代表自己的情感。

今天呢,我就带大家一起来盘点盘点,唐诗中常见的树木意象。

除了刚才说到的柳树,梧桐在唐诗中也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树。白居易曾经在《长恨歌》里写过: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什么意思呢?就是梧桐在秋天,基本是最先落叶的。所以当梧桐开始落叶的时候,就意味着秋天来了。梧桐叶大家应该都见过,像巴掌一样,非常大的一片。所以当秋天下雨的时候,雨滴打在梧相叶上,声音是非常大的。每一声都像是在提醒诗人们秋天来了。前面几期我们就说过,秋天在诗人眼里,可不是什么好季节。又落叶子又下雨,天气不好,再加上诗人们都非常地惨,所以往往会产生熊秋的情绪。而作为秋天提醒器的梧桐,代表的,自然也就是悲凉凄苦的情绪了。再比如宋代,文人们普谝牛活比较苦,所以一到秋天,词人们事是钟爱梧桐。著名女语人李清照的那首《声声慢》里就写过: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感觉愁苦都从文字里面溢出来了,怎一个惨字了得呀!再比如元朝的徐再思,曾经直接在诗里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这个时候你可能要问了,那没梧桐的地方,诗人写什么?秋天就不用悲伤了?太天真,没有梧桐,别的树也要掉叶子啊。咱们来举个例子:晚年的杜甫无依无靠,拖着病弱的身体流浪到美州。在那里写下了一首《登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无边无尽的落叶纷纷飘落,就像是饱受战争之苦的杜甫,飘零无根,孤苦悲凉。整首诗读起来真的是闻者落泪,听者伤心啊。所以唐诗中的落叶,往往是诗人“借景抒情"手法的一种运用,通过对秋天万物凋零景象的描写,来营造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

刚刚说完的是秋天要落叶的梧桐,其实在唐诗中,四季常青的常青树们,也是非常重要的意象。其中最为重要的意象,就是常青树中的代表--松树和柏树。《论语》里面曾经说过: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正是因为松柏不畏严寒、四季常青,松树其至常常长在险要的地方,而且松柏一旦长成,都能长得非常高,直入云霄。所以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和柏树都是坚贞、顽强的代表。象征的是坚强不屈的美好品格。比如诗人杜苟鹤曾经写过一首《小松》:小松(杜荀(xún)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又比如李白也曾在他的诗《南轩松》里写道: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所以唐诗里的松柏,代表的都是顶天立地的君子形象。和松柏有若相似象征含义的植物还有一-竹。因为竹子往往长在石缝山岩中,生长环境苦呀,但人家非但没有长歪,身形还格外挺拔,竹节又十分坚韧。这简直就是植物里的君子啊!所以古人尤其爱在自己的居所种竹子,也是借用竹这个意象,渴望自己拥有竹子一样的高洁品行。

而描写竹子最为出名的一首诗歌,非郑板桥的《竹石》莫属:

竹石(郑燮(xi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hái)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竹子生长的恶劣环境,后两句夸赞了竹子坚忍不拔的品格。要混子哥来说,简直就是竹子这种植物的最佳代言诗啊。

说到这里,唐诗里常见的树咱们已经说得很多了。我们来做个总结:1使用意象是诗人在创作中的一种常用手法,就是把情感赋予某种事物,比如把悲秋的情绪赋予秋天掉落的树叶。2柳树是唐诗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植物意象,因为“柳"谐音是“留”,所以柳树往往代表依依惜别的情感。古人送别时有折柳相送的习俗。3.梧桐因为秋天最先落叶,所以被诗人用作秋天的象征。梧桐和落叶在诗中往往是为了营造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4松柏因为是常青树,树木高大挺拔,所以在诗人们的笔下,二者都是坚韧、顽强的代表。5竹子因为生长环境艰险,但竹枝挺拔坚韧,往往被用来象征坚韧不屈的高洁品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a.com/dxsh/106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