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咱们今天都已经是第十八次共学会了。我记得特别清楚,这个共学会是咱们传承小组成立之后就开始的,这是咱们的第一门课。特别感谢大家!那我们传承工作是在普及经典和扎根经典上实现,而普及经典和扎根经典都离不开我们的课程分享。所以从第一次我们线上的共修以后,我们后边又开始了全国的《大学心法》课,全国的预备班、骨干班,《了凡四训》以及我们的线下课。我们北京的线下课开得很圆满。现在有很多的企业、社会团体帮我们,我们的课程影响在持续地变大。
我们计划今年在全国做《大学心法》的普及、扎根。我们讲昆明、曲靖、威海、长沙很多城市联系我们,还有江苏的宜兴,希望我们在当地做《大学心法》的分享。但是由于疫情的原因,我们不能成行。我们只能把课放到线上,我们也感谢这个时代给我们提供了这个便利。如果没有我们的线上,没有我们的腾讯会议、小鹅通,我们这个传承就没有实现的可能,就真的变成了空谈。而我们现在通过我们的线上,我们能够实现两条腿走路。第一个是经典的普及,第二个是经典的扎根。普及是让更多的人认识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走进传统文化;而扎根是让更多的老师能深入传统文化,不深入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而真正地深入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很重要,长时这两个字更重要。
所以我们全国的线下读书会,我委托了我们传承小组的不少老师,让娟娟老师做外联,我把全国线下读书会开展的方式给大家总结出来了。学什么呢?学我们的《大学心法》两遍,《大学心法》我们讲学三遍算毕业。我现在已经讲到了第三遍,前两遍已经讲完。我们全国的线下读书会要学习《大学心法》,用《大学心法》来扎根。我们自媒体小组的老师把《大学心法》的音频、文字都整理出来了,方便大家学习。我们谢恒钢老师把《大学心解》和《大学心法》也已经给我们排版排出来了,即将印刷。我们《大学心法》印刷出来,免费地提供给我们全国的线下读书会,希望大家深入学习《大学心法》。后边我们的《了凡四训》完成,我们也拿给大家,大家深入学习。我们现在线上有《大学心法》的文字版、音频版,也有《了凡四训》的文字版、音频版。我们各地的读书会要学习两遍,真正地做到扎根。不扎根、不深入,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我讲的《大学心法》的第一遍我们要学两轮,第二遍我们要学两轮,《了凡四训》我们也要学习两轮。过去我们讲要学三十遍,现在我们先学两轮。我们山东聊城的李金铭老师复讲《大学心法》已经到第七遍,他有了很深地体悟。
我们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个习是实践,而这个习它的实践其实不是落实在手脚上,而是落实在心上。我们听课心念专注,意识不散乱、不妄动,这叫持戒。而正好对应着“菩萨六度”里边的布施、持戒。布施是我们线上的经典普及群,我们线上所有的群,是为了让大家把我们有缘分的人都能引导到经典上来。但是这个绝对不能强求,我们是有缘分让大家认识经典,这是布施;而持戒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如如不动,听的时候、读的时候都能摄住我们的心念,那我们就能够产生极强的力量。经典里边告诉我们“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天下之大本”是智慧、是如如不动。“天下之达道”是使用自性,也是布施,它是菩萨六度。所以我们讲持戒对应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它能开智慧,持续持戒到究竟处,也就达到了这个中。而和是帮别人的愿力的广度,中是帮别人愿力的深度。我们对别人的爱有广度、有深度,最后成就的是我们自己__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但是我们对别人的爱一定是从爱父母开始,我们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爱父母到爱家国到爱天下人,正好对应的《大学》里边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对应着《孝经》里边的“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所以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在孝道,是先爱父母。不爱父母只爱别人,这是违背大道,我们讲“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我们把这个爱慢慢地扩大,我们就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而真正的爱是帮我们的亲人觉醒,我们讲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志,讲到究竟处,天下人都是我们的亲人。儒家讲“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在佛法究竟处讲,所有的人最后都是我们的亲人。他是维度越高,爱的人越多越广,所以《大学》里边告诉我们“有德此有人”。德行包含了爱的广度和深度。广度:爱家、爱国、爱天下,爱天下达到了广度的最大;而纯度是什么呢?是智慧开显的程度。如果我们的内在还有妄想、分别、执着,那我们这个纯度不够,纯度不够,广度上的力量就不够。所以我们讲纯度和广度都要提升,而我们的广度正好对应着我们的经典普及群,它是在广度上努力;而我们的纯度正好对应着我们的线下扎根读书会,它是在深度上努力。深度上努力是持戒,真正的持戒叫“持心戒”,心戒是内在如如不动。所以了凡先生给我们讲:持戒到究竟处,是持到不持而持,不念而念。
在《金刚经》里边告诉我们叫“无住而生心”。而我们每两周一次线上共学,这是真正的持戒,这是心戒。所以当我们专注听课或者专注读经的时候,这个时候没有妄念进来,我们控制住我们的耳根,六根全都被摄受住了,能量就能生发出来。所以我们不是在爱别人的路上,就是在保护自己清净心的路上,这叫“静则一念不起,动则万善相随”。而这个布施,给别人吃穿,这个还不是究竟布施,因为身体都是生灭法。千百年以后,地球上没有我们。吃和穿是生灭法,身体也是生灭法。而回归无为是究竟法,所以我们真正的布施一定和讲经教学相联系,和普及经典相联系,所以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厌”对应智慧,对应着“中”;“诲人不倦”对应着“和”。学而不厌是保护自性,诲人不倦是使用自性。而他的诲人不倦三个字:法布施。儒释道的经典,讲的都是一个道理,原来没有区别。孔子的两个忧愁:“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德之不修”对应着学而不厌,“学之不讲”对应着诲人不倦。诲人不倦正好对应着我们的经典普及群,学而不厌正好对应着我们的线下读书会。学而不厌正好对应着我们持续精进修学、听课;诲人不倦,正好对应着我们帮助别人觉醒的愿力和恒心。所以这两条腿丢了哪一条,我们都无法实现究竟的圆满,这叫两足尊:一个是智慧,一个是福德。福德是帮助更多的人觉醒,智慧是自净其意,绵绵密密,净念相继。这两个都不能少,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努力,让我们的智慧越来越强,我们就要持续深入听课,这叫长时熏修。所以你听一遍、听两遍、听三遍不够,要听三十遍。听三十遍,我们的清净心就能得到,智慧就开了。而光开智慧还不能得到圆满,必须还要有愿力,这个愿力是帮别人觉醒,不能是只是自己快乐。
所以古圣先贤,他们传道的目的是帮助更多的人觉醒,这叫大乘。所以有的老师说“李老师,你着急呀,不要着急。”大家知道,其实我不着急,为什么呢?因为我一直在讲课,可谓天天不停、月月不断,我没有什么可急的,我为大家着急。我们有哪位老师每天真正地净念相继不少于两个小时?又有哪些老师每天真正地净念相继不少于四个小时?我们每天坚持修学两个小时,坚持修学四个小时,如果我们都没有,我们不能成就,我们不能真正回归无为。我们在这艘船上,这艘船在下沉着,寿命一到,船即沉没。到时候我们无法真正跳开离开这艘将要沉的船,我们就和船同样被水淹没。
所以我们现在不能真正地究竟、不能真正地深入,是因为福德不够。福德是真干,持续地学习对应着善根;善根不够,真干来补;真干不够,福德来补。这样推理下来,我们不能持续深入学习的原因,不能持续长时熏修,少了“长时”这两个字的原因是因为没有福德。而福德对应着“菩萨六度”的布施,你能布施,你就有福德。而这个布施在大乘菩萨来讲又是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是为了让大家相信我们,相信我们,我们好来进行法布施。而这个法布施还不能有交换,你说“哎呀!我法布施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长福德,长了福德是为了能干,能干我们的善根就加深,善根深了,我们就能成就”。这个是交换的心,没有福德,只有福报。不能真干,是因为没有福德,是因为发不出来广利人天的决心。我们讲,广利人天的心对应着平天下,这个心是悲悯中的悲悯,我们悲悯是帮助更多的人觉悟。所以布施不是给吃,不是给穿,而是结法缘。所以古代世尊弟子们托钵,施主给吃的,出家众要给施主讲一段法,帮他觉醒。所以歌利王把世尊身体割截成块,那一世,世尊是忍辱仙人,他说我要成就必先度你。这个度对应着法布施,法布施他能真干、能真修,他的善根就加深。我们现在利益别人的心不够,大愿发不出来。试想:课程开展大愿生起来,课程结束大愿消失了。有老师跟我分享“李老师,我这个讲经教学弘扬正法的心,在你的课上尤其明显,下了课,刚出电梯大愿消失了,又变成自私自利”。你这个福德不圆满,你就不能持续深入。说实在的讲,我们不能在智慧和福德上努力,我们无法真正成就。而所有圣人这一生坚持的:孔子的坚持——讲经教学不断不停,这是在利益别人;曾子的坚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死了方才停下;地藏菩萨的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观世音菩萨的愿——寻声救苦;范仲淹的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都是广利人天的大愿,这个愿就是福德,他就能真干,他的善根就逐步加深。
所以我急啊!急在大家大愿不能恒久。大愿不能恒久,福德就不够用;福德不够用,你的功课就不能长时熏修;功课不能长时熏修,你的善根就无法加深;善根无法加深,你的智慧就不圆满;智慧不圆满,你帮别人爱别人的纯度就不够,最后成就不了。是急在这儿,为大家担心。我们讲:大限一到,一切归零。非常可怕!所以我们传承小组的老师不可以不发大愿,不可以不发帮别人的大愿。而真正的帮别人不是在吃穿上,而是在法布施上。有了这个,我们的善根越来越深,我们的愿力,他的广度纯度越来越大。所以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是在善根上持续下功夫;“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是在福德上持续下功夫。
善根和福德都具足,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愿力就越来越圆满。所以两足尊——智慧福德都不能少。我们现在少了其中一条腿,福德不够。所以我们要每天练习思利他,把大愿持续下去,你会发现你自己的修行越来越有力量。如果光把心放到自己的修行上,没有广度人天的心,你的修行断断续续力量薄弱,就跟不上。这里边有很深的原因,帮别人的大愿没有落实在普及经典上。我们讲了,这个世间全都是生灭法,只有经典不生不灭。这个不生不灭不是经典的这本书不生不灭,而是孔子讲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代代相传,而是佛陀讲的“我没有讲过经,我所讲的都是古佛以前讲过的”。他们讲的都一样,为什么呢?他们都没有创新,原因在他们是同一个自性。
《华严经》里面给我们讲,同一个自性叫法性,这是毗卢遮那,毗卢遮那是法性,法性没有分别,没有区别是一个。我们讲十方三世佛,也就是十方三世所有觉悟的圣人一个法性。而法性是什么呢?是断掉了执着、断掉了内在的烦恼,呈现出来的本觉状态,这叫般若大智。而呈现出来的这个本觉般若智,内在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什么都没有,经典恰恰是从这里边流露出来的。而从这里边流露出来的经典,正是古圣先贤代代相传的智慧。“形而上者谓之道”道是本觉;“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是本觉留在这个世间的一个影像。有了这个影像,我们就能够从有为法回到无为法。因为经典是来自于无为法。我告诉诸位老师,这个世间除了经典是无为法,没有无为法,无为法是不生不灭。因为经典是从不生不灭的大光明藏里边自然流露出来的。所以经典也是清净、平等,它是空的,它是不生不灭的。我们用经典代替杂念,不要代替一下子,要相似相续。久而久之,我们就能够跟经典合二为一,我的心也变成空、也变成清净、也变成平等、也变成觉。这是在果上修,太有力量,用经典代替杂念,用不生不灭的法代替生灭法。不生不灭的法代替生灭法,我们的内在就达到了致中和的境界。所以说读经能改变你的命运。我们用哪部经来以念破念,哪部经的愿力就加持我们。所以我们为什么从《大学》着手,让大家深入学习《大学》,学习《大学》能补我们孝的根,能补我们愿的根。孝是福德的开始,是愿力的开始。所以《大学》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对应着福德。而《大学》又给我们讲“格物”、讲“知止”。这是什么呢?这对应着智慧。所以我们读《大学》,我们能生出智慧,我们能生出愿力。智慧是净念相继,愿力是广度人天。分别又对应着两足尊里边的智慧和福德;分别又对应着《中庸》里边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这是智慧,“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是福德。
所以读《大学》,我们的愿力慢慢地就能生出来。先生出孝心,然后这个孝心能逐步地扩大。从爱父母到爱家国到爱天下,这是孝的延续,慢慢的我们又能自净其意。而最了不起的是学习《大学》,我们既能净念相继,又有愿力不断,我们生出了恒心。因为读《大学》曾子加持我们,曾子他是恒心、毅力的代表。所以恒心不够、毅力不够我们就读《大学》,既能让我们智慧萌芽,又能让我们愿力萌芽,还让我们精进出现。我们能精进了,我们的智慧就慢慢开启,我们能精进了,我们的愿力就持续不停了,我们离成就,就进一步。所以我们现在是愿力不够,而智慧是善根不断加强。愿力是帮别人的心不断扩大,我们帮别人的心不够,这个不够,你的智慧就无法圆满,我们就无法达到“致中和”的境界。换句话说,我们也无法实现自己的幸福。所以我的学生问我:“李老师!我要改变命运,我是考研读博还是学新技术?”我告诉他,这都不重要,这都是相。真正重要的相上可以有,但是真正重要的大家记住是:智慧和福德,它能转变命运。智慧正好是《了凡四训》里边讲的持准提咒,持到不持而持、不念而念。福德是能时时刻刻发愿,让别人觉醒。你有这两个你也在做这两件事情,你的命运没有不变的。所以我们讲“‘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赤子之心就是帮助大家觉悟的心,赤子之心就是无限地趋近智慧圆满的心。我们的心越来越圆满,那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福德一定不差。所以我们只需要努力地普及经典,这是福德,它就越来越强。我们只需要净念相继,这是智慧,它越来越强,命运没有不变。所以说“赤子”是福德和智慧的圆满。
而《道德经》给我们讲“无为则无所不为”给我们讲“无为而治”,“而治”是末,“无为”是本。本是净念相继,大愿长存。当我们内在真正做到一念不生的时候,你的愿力一定不弱,如果愿力不够,根本做不到一念不生。所以我们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没有大愿的人绝对做不到应无所住。儒释道的经典相通,学佛我们知道,声闻、缘觉,最高层修到四果罗汉,这个是指“小乘”。“小乘’是以自己的苦入道修学。而“大乘”是看到别人的苦入道修学。看到自己的苦入道修学,最高也只能修到七信位。而看到别人苦入道修行,这叫什么呢?“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对应智慧,“下化众生”对应福德。没有福德,生不出智慧。所以说大乘经典开始的时候,儒家是大乘,他的境界不低,他讲平天下,他不自私、不自利,开篇就告诉我们要立志。所以我小的时候写字,写书法很喜欢写的一个字:志。在学佛呢?我们讲发愿,都是看到别人苦,而去修学,这叫“为欲利益诸众生故”为了要利益大家,他正好跟《大学》里边给我们讲的这个“众”联系起来。“众”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切。这个“众”三个人代表着愿力的圆满,你差一点儿都不究竟都不对。所以我们在这个上边要真正地下功夫,所以后边我们共学会也好,《大学》也好,《了凡四训》也好,主要给大家讲的发大愿,愿发不起来,修不成啊!
所以我过去讲,我不是希望传承小组能有多少群,而是每个群后边代表着有一颗普及经典的心。有人说一个群就够了,大家都在一个群里,不需要有那么多。这是不对的,为什么呢?每个人都有跟他有单独缘分的生命,因为人人最后都将觉悟,每个人最后都要独挑大梁,广利人天。你需要练习要横顺众生,善巧方便,发心利他,普及经典。这个愿发不起来,你所有的修学都没有力量,没有后劲儿,都将沦为空谈。所以我不希望大家学一年、两年,回过头来没有进步,只是蜻蜓点水,一曝十寒。没有进步的主要原因,是愿力没有力呀!是志向没有力呀!这两个没有,什么都白闹。因为两足尊__智慧和福德没有愿力,你的福德没有。而两足尊又是相互关联促进,有了智慧,我们的愿力更有力量;有了愿力,我们的智慧更能深入。因为福德代表真干,智慧是善根深入,是善根加深。真干了,善根才能加深,你缺少真干,也就是缺少福德,缺少福德,也就是没有布施的心,没有布施的心,也就是没有大愿。最后怎么办?最后寿命一到,别人回归无为,你随沉船沉入海底。谁能救?大家知道,唯一能救我们的,只有我们爱别人的这颗心。这叫什么呢?这叫“故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我们自己的愿;我们能有愿,我们就有人气;人气把我们推上去,你就不堕下去,在这上下功夫。所以《道德经》告诉我们:“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这个无私的心,我们传承小组的老师们,我们要问是否生起了?这个普及经典、弘扬文化、扎根文化的心,是否真的立住了?孔子讲“三十而立”立的是什么呢?立的是无我利他的心。孔子三十岁已经不自私,已经不自利了,全为别人,这是三十而立的大义。为什么呢?因为《孝经》有讲“始于事亲”,这是为别人,这无条件的爱父母;“中于事君”这是为别人,这是无条件地爱家国;“终于立身”第三个“终”是生命的终结,死都要死在立身上。立身是什么呀?“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他立身行道,为什么想扬名呢?你只要立身了,你一定能扬名,为什么呢?因为故大德者必得其名。大德又是什么呢?爱别人。所以夫子三十岁已经不自私不自利了,已经发下大愿。这个大愿就是讲经教学。为什么是讲经教学呢?因为夫子说了,他的担忧是“学之不讲”,他的担忧是学不能讲下去,所以他这一生都在教学。教学是什么呢?帮别人觉醒。我们没有立住这个心,你成就不了。
所以诸位老师,我们要反问自己,我每天反问自己,我讲课的时候,讲课结束,讲课当中我问自己,我有没有做到无条件地帮助别人觉醒?如果没有,我没有做到夫子的三十而立,我没有做到三十而立,我就做不到四十不惑。三十而立是福德是布施,四十不惑是智慧。很多人讲不明白这个道理,因为他不懂发愿立志的重要。三十而立是“众生无边誓愿渡”的心立住了。四十不惑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你达到了。烦恼无尽誓愿断,你就智慧圆满,当然没有疑惑了,所以我们在这上面下功夫。咱们要反思:我们利益别人的心是否生起了?我们普及经典的心是否扎下了?你有普及经典的心,你跟孔子相应、跟曾子相应、跟咱们所学的经典相应,你没有普及经典心,你学到最后,你也不能得到利益。因为《大学心法》第一遍,我给大家讲的时候就是在讲发愿立志,讲到现在还在讲发愿立志,我急的不是群没有人建,我急的是没有多少人持续不断地发愿立志。因为这个愿力没有,你不能成功,最后把自己耽误。哪一个圣人不是从发愿开始的呢?大同都是从发愿开始。所以夫子的三十而立,人家三十岁立住了,用了十五年,去掉了自私自利,开始无条件地为别人。我们现在年轻的三十多了,岁数大的有六十、七十了。我们无条件利益别人的这个心是否达到了?曾子的心、孔子的心、世尊的心是否达到了?他们利益别人,我们呢?他们普及经典,我们呢?如果我们没做到,你学习经典怎么可能得力?你怎么可能学出气概气象呢?气概能有,首先是有利益别人的心。你不能生出利益别人心,你不愿意为了别人动一动手指,又怎么能真正成就?大家记住,发愿立志和圣人的大愿就相应了。你说你发愿立志,让别人吃得饱、穿得暖跟圣人的志向相应吗?不相应。圣人的志向不是停留在帮别人吃饱穿暖上,他包含这个,又不止于这个,他是要普及经典让人觉悟。所以大家记住:三十而立是福德,四十不惑是智慧。没有福德,没有大愿,你的智慧也没有,没有智慧你就没办法脱离我们的有为法,你回不到无为世界。我今天讲的这个,我希望大家听三遍、七遍、九遍,听不了九遍,努力听个三到五遍,咱们折个中听五遍。如果你真能听五遍,你真得利益。不要小瞧这一个小时,愿力不发,大限一到,你走不了。
感恩诸位老师的聆听,我们今天的这个共学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二Ο二二年四月八日-END-
录入:素伟
编辑:刘实之
校稿:孟涵汐刘敏敏段灵芸包琼
左知芸邹兆鑫韦燕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