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知音何其难哉!白衣卿相“不减唐人高处”,秀毂雕鞍尝为居士所讥。傅毅之于班固,陈王尤厌孔璋,文人相轻,敝帚自珍,实为千载憾事。思接千载,寂然凝虑,纵千般机巧,不若流觞曲水之乐。“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酿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书各有所好,言之者无罪,艺岂有高下,广闻应各有所得。《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博采众家之长,博闻诸友之艺,是为“渤艺”,如曹孟德所谓“契阔谈宴”者是,如伯牙所谓“高山流水”者是。然脍炙不必高置于馆台之上,小鲜不必藏雪于听林之下。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以飨诸君。
内容提要
渤艺论坛第二讲《钱松篆刻边款研究》由15级书法研究生王维彬同学主讲。通过在他毕业论文写作中发现的问题和新的视角来总体把握钱松边款的艺术风格及思想内涵。对于钱松边款分析,可以看出钱松篆刻师法广泛性和边款风格的多样性,同时指出了钱松边款的模糊形态产生的具体原因等问题。对于我们全面了解钱松篆刻及边款艺术有极大的帮助。
主讲人王维彬,自信满满的学者范儿
通过对钱松篆刻边款的整理与归纳,发现许多风格迥异,面貌多样的边款,例如楷书款借鉴魏晋时期的碑刻书体;隶书款或学《石门颂》,或学《西狭颂》,或学《曹全碑》等汉代隶书碑刻;行草书款既有章草神韵,又有颜真卿诸行书之风貌。这些边款可谓一款一貌,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再结合我们篆刻边款的刊刻实践,钱松篆刻边款是优质的临摹范本。
钱松篆刻部分边款具有模糊形态,然而造成此形态的原因包括独特的平卧刀法、满密的章法构成与印材的质量等方面。
如上图则是印材质量较差,笔画在刻制的过程中出现断续或者黏连的情况,则造成边款文字识别上的难度。
上图两种不同类型的章法构成体现出钱松篆刻边款艺术的多样性,疏朗与满密的章法为我们在刊刻边款的实践中提供借鉴。
再通过释读钱松篆刻边款中的文字内容来了解其篆刻艺术世界。例如,“稚禾隶古”一印释文如下:
甲寅嘉平十一日午后,沦茗篆此。八儿仲拨侍,即命奏刀。八儿甫七岁领解说文字,而未解八法。鼻山尝戏与褒。余道:临眇在脱去人欲。今年十岁,渐开见识,窃怪其凿破混沌矣。稚禾好古,鉴之何如。未道士记。
通过以上边款释文可以得到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如:
1.此方印章是钱松篆稿,其儿所刻。其中则体现篆刻应酬中的代刻现象;
2.学习篆刻所必需的是要领解《说文解字》与秦书八体;
3.“临眇在脱去人欲”则体现钱松的篆刻临摹心得。
从一方印章边款所得到的众多信息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钱松篆刻艺术思想。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