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再出发!
一、自我介绍
我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至今一直从事社会工作职业(包括一线、管理、督导、培训等工作),到现在刚好十年。十年的社工生涯使我不断累积专业能力和实务经验,但也发现自己到了职业生涯发展的“瓶颈”:由于成体系的理论视角欠缺和研究能力不足,自己容易陷入某些实务困境而难以突破,从而难以更有效地推动社工实务和理论的发展。而自己的专业能力与经验的累积有时只是在简单的重复罢了,难以有更大的自我突破与成长。
虽然工作了十年,但我自知学海无涯,求学的路上永无止境!况且“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觉得现在读研也不晚,特别是社工行业,“知行合一”非常重要!因此,我下定决心以中大MSW为目标考研,报考全日制,使自己更投入学习者的角色。但中大MSW全日制历年录取分数特别高,竞争相当激烈,对于正在工作的社工考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我也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来报考,但却是以全力以赴的姿态去备考。
经过接近一年断断续续的备考,初试和复试,我终于如愿以尝!
我的初试排名第八,总分(满分):政治61,英语80,社工原理,社工实务。初复试合算最后总排名第三(复试的具体分数暂未公布)。
二、为何要写此经验贴?
今年中大MSW备考经验贴已有多篇面世,我在考虑要不要也写一篇经验贴,如果写的话会不会重复了呢?但我经过阅读今年几位伙伴的经验贴以及往年的经验贴发现,虽然是考同一所学校的同一个专业,备考经验除了一些共性相似之外,基本上每一篇都是不同的、独一无二的。每个人作为考研独特的参与主体从其自身的真实社会位置和处境探索适合自己的备考方法,描述自己的心情,叙述自己的故事,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而每一种声音都是珍贵和值得聆听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虽然已有多篇经验贴面世,但并不重复。而且由于每位正在备考的考生其处境和条件各不相同(包括自己的知识基础和专业基础、备考可用的时间、惯用的学习方法、身边可利用的资源等),每一篇经验贴对于其适用程度也各异。通俗来说就是:经验帖“款式”繁多,不一定都适合你,但总有一款适合你。
我认为对于备考者来说,经验贴具有榜样学习的作用、激励进取的作用和焦虑安慰的作用(我自己就在备考到彷徨不安的时候,也曾多次翻开经验帖来安慰、激励一下自己,呵呵)。而对于分享者(写贴者)来说则具有书写一段历程与心情,叙述其作为考研不同参与主体的独特声音和故事,记载一段难忘而珍贵的记忆的重要意义。为此,我还是决定将接近一年的备考历程和心路历程与大家分享,写下此贴。
卖完“关子”,事不宜迟,下面来分享下我的备考经验与教训。
三、初试备考经验与教训
(一)专业科
我是从年3月开始备考的,状态是一边工作一边抽时间来备考,没有研友(是不是有点孤军作战的味道?),没有明确的计划和严格的备考执行时间表,比较随心,但也显得备考时间有些碎片化。
首先,我搜索了几篇近年的中大MSW备考经验贴,看看师兄师姐们是用什么方法考上的,以及他/她们的一些提醒和走过的弯路。同时也了解备考所用的书单和复习资料。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备考的时间不如应届考生般的充裕,因此我仅买了《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专业的良心——转型时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守望》、《中国贫困人群的社工服务》和《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这4本书,从年3月开始利用闲暇时间来看书,最后这些书基本上都看了一遍,有些自己感兴趣的篇章看了两三遍。
接着,我通过联系在读的师兄师姐以及上中大网站等渠道收集了中大MSW从年到年历年的真题,并对真题进行“研究”(这个过程很有趣),并提炼真题关键词,总结出一些重点议题和热门考点。然后上知网收集中大导师的相关论文和相关专题的其他学者的论文,分门另类地放在不同的文件夹里。同时,很有幸的向一位当时全日制研一的师姐拿到了她备考的资料(很巧的是:我的初试及复试总排名和她当年考的一模一样,真的是沾了她的福气啊)。
然后,按不同议题/主题深度阅读论文或文章,并作好标记或笔记。这一阶段是煎熬和痛苦的,因为学术论文较为晦涩难懂,每篇论文都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和范畴,而且每篇论文都20、30页。因此一开始对于我来说,无疑是在看天书。每一篇论文都花了很长时间才能坚持看完。例如,我一开始是看张和清老师的论文:《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等;还有雷杰老师的论文,《“专业化”还是“去专业化”?——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两种话语论述》、《实用专业主义: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界定及其逻辑》等。但看着看着你会发现导师的论文会有着一贯的研究立场和主张,从而会让你有一种豁然开朗,对这一议题看通了的感觉。同时慢慢会发现,看后续的论文时,起码不会有排斥的感觉,甚至会有一种求知欲推动你通过论文的阅读探索不同的研究领域。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会将导师的一些重要论述和观点标注或摘录下来。
再接着,参照师姐备考资料的答题思路,运用前期阅读论文摘录下来的观点,整理自己对真题和预测题目(结合行业动态和专业热点)的答案。这一过程我花了将近2个月时间,可谓“呕心沥血”。
最后,临近考试的前10几天,我便对这些题目及答案进行背诵。题目背诵不是轻松的任务,题量较大,时间较短。因此我使用了一些方法技巧:我先分析答案整体的结构和逻辑,把答案的论点标出来,把每段的关键字划出来,先一段段背,然后背这些论点和关键词。按照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早上背完,晚上要再过一遍(8小时内),第二天也再看看,一直到考试。背到最后,做到看关键字便能背出来的标准。
这种主要依靠看论文来备考的方法,好处是使我的社工原理拿到了较高的分数(分,单科第二),因为我感觉中大MSW的社工原理很注重考察考生对专业议题、行业现象或关系性的论述思维,而非背诵以及照搬书本知识点的能力。但这种备考方法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忽略了对三大手法基础书籍的复习与背诵,在社工实务科目考试时(考了小组、社区和个案相关题目),可能由于有一道题有些知识点没有准确地回答到,致使社工实务这一科的分数相对其他考生来说有些偏低(分,进入复试的考生相当一部分都是+、+,最高甚至+)。这个既是经验,也是教训啊。
(二)政治和英语
政治分数只有61分,相比其他大多数复试者来说属于较低的分数,我也没有什么有效的备考方法可以分享,有的只是教训:就是应该再花多些时间在政治选择题上面,选择题是政治高分的关键啊,不容忽视。
英语考了80分,算是比较高分。我对英语的备考策略大概是:背单词、广阅读、做真题、报作文培训班。
第一阶段:我下载了某热门背单词APP,然后先过一次考研多核心单词,再过考研英语多全部单词。这一过程使我对考研的单词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与熟悉,但就仅此而已,并不能让我把单词背下来,只是增强对单词再认的能力。
第二阶段:我先后报了两期英文小说百日阅读计划(打卡拿实体书),第一期坚持打卡天,阅读了12万字,然后再报第二期,由于后期要做英语真题,因此,这一期英文原籍阅读并不如第一期认真地完成。
第三阶段:九月中旬开始做英语真题,我买了英语一和英语二的真题,由于估计自己未必够时间做完,因此英语一倒序来做,即从年做起;英语二顺序来做,从年开始做起。每做完一套卷会对照答案及解释,逐段理解原文意思及行文思路,以及出题套路及选项陷阱等。一开始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50分一般可拿28分左右,后来可达到35、36分,到了最后做的两套题,完型、阅读及新题型共60分,拿到47分和53.5分,越来越有题感。
除了做英语一和英语二真题外,我还把英语一真题赠送的《经济学人》8个专栏40篇文章都读了一遍,以便对不同题材的文章单词、结构进行熟悉,同时也补充一些相关背景知识。因为在做真题时,我感觉到,阅读的分数受你对不同题材的背景知识熟悉度很大的影响,如果一篇文章你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你可能连中文都很难读懂的时候,你更难通过英文来想象及理解。因此,我觉得《经济学人》的阅读对我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但现在回看,我对《经济学人》的阅读开始得有些晚了,我觉得可以更早地阅读,以便留给做真题阅读更充足的时间。实际上,英语一和英语二的真题我并没有全部做完,加起来大概做了10套,而且只做了一次。
第四阶段:在进入12月后,我专攻翻译和作文。翻译其实我并没有下什么功夫,只是拿了2份真题的翻译,翻译了一下而已。一方面是因为后期时间不够了,另一方面因为做真题阅读后会认认真真的看原文翻译,这个过程已经是在锻炼翻译的能力,而且翻译的句子一般不会太复杂难懂,单词也不会较偏,因此,会较容易就翻译出来。
反而我把较多时间放在作文的背诵和练习上,一方面是大小作文加起来有25分,分额不小。而且我一直担心执笔忘字,不会写单词,不会用英语的惯常语法和句子。因此,我买了1本英语作文书,报了一个英语作文“押题班”。通过“押题班”,我大概清楚了大小作文的格式要求及启承转合的句式等,然后我先是抄写作文,熟悉写英文的感觉。接着,我根据作文模版,自己修改写一些小作文和图表作文,并对之进行必要的背诵,形成写作的思路。
四、复试备考经验
初试考完后,由于工作等原因,我完全把复试备考给放在了一边。直到出了初试成绩后,才下载了几篇社工相关英文论文,一边工作一边抽时间来研读一下。出了复试名单后,我看了下大家的排名和分数,发现~分之间基本上是1分1名,甚至有些是同分的,于是我预计复试肯定会异常激烈。因此我不敢怠慢,开始进入备考全力冲刺的状态:做中英文简历,重温自己整理的备考资料,弥补自己知识的“盲区”和“软肋”等。但真正“没日没夜”地复习和背诵是在复试的这个星期。
五、考场经验与答题思路
(一)初试
初试前一晚,由于不断背诵及过复习资料,搞到大脑异常的兴奋,结果我最不希望出现的情况出现了:整夜失眠,半夜还起来煮了个面吃(肚子饿了,无奈)。结果一早起来感觉头晕眼花,不在状态,这一度使我极度担心和情绪低落:早上政治要答这么多题怎么有精力?下午的英语怎样集中精神做阅读?……虽然如此,但我还是不断安慰自己:可能其他考生也有失眠的情况,不只我一个,而且,面对这么重要的一件大事,兴奋紧张也是很正常的……我渐渐平复了心情,并在坐车奔赴考场的过程中闭上养神。拖着疲惫的身体和兴奋的大脑进入考场,奇迹出现了:身体虽然疲惫不堪,但我还是能够集中精神阅读和做题。
因此我们要相信我们的身体和大脑的潜能(当然我不鼓励这种状态,奉劝大家在备考及考试期间要劳逸结合,吃好、喝好、睡好)。同时,应考时要做好心理的调整,其实大家的状况和心情都差不多,不要“灾难化”了自己的糟糕状况,只要平时做好应做的努力,考场上就顺其自然吧。
关于社工原理的答题思路,我建议要有一种批判性论述的思维,而非背诵或名词、概念堆砌的思维(当然这需要在漫长的备考过程中“炼成”)。而且要将论述的不同部分用小标题概括,再每一点展开论述,以体现你的逻辑思路和论述的重点。同时,要有论述的引入和最后的总结(小结)。(当然这只是建议,不应千篇一律,可结合自己的偏好和思路独树一帜)。例如今年社工原理中有一题:根据社会工作原理,结合相关的经验,分析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一题,首先可从概念、定义的层面,论述社会工作的价值、目标和使命与社会政策之间有什么联系(结合点与互补之处);接着可结合专业和行业现象、事实以及学者研究观点,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角度阐述社会政策对社会工作专业建构的影响,以及社会工作对社会政策的落地、实施与完善的作用,最后提出两者应如何“相处”的对策。
(二)复试
复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笔试今年是两道题,我认为答题思路与初试一样,也要有批判性论述的思维,同时要有理有据(学界的观点和行业发展的事实),而非纯个人主观经验的分享和有感而发。面试每人10分钟,分为自我介绍、专业题(中文)、英语文献朗读并翻译三个部分。个人认为,自我介绍要以事实为依据突出自己的求学愿望、计划和研究潜力;专业题都为各面试老师的研究方向,因此一定要在平时多专家解析百癣夏塔热片副作用有哪些精细化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