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自身情况简介
二、初试备考经验
三、复试备考经验
四、一些碎碎念
一、自我介绍
本科就读于浙江省某财经类院校税收专业,大学前两年过得非常普通,上课并没有认真听,成绩只能算中等,拿了两次校三等奖学金,平时也没获得过什么比赛奖项,更加没发表过论文,专业知识几乎没有学,所以考研的时候差不多就是重新开始学,没有任何优势。
如果有同学担心自己本科表现一般般会影响考研成绩的话,完全不用有这个顾虑,考研期间好好学习努力冲冲就好了!
我的初试成绩是左右,这个分数在各位大佬中算不上什么高分,这篇也算不上什么经验分享,只能算是我过去一年准备过程的回顾啦。
首先说明的是,我考研准备开始时间比较早,从1月20号的样子就开始了,如果大家是五六月份才开始准备考研的话,每天完成规定的任务,一步一步来也是来得及的!我特别担心大家看到我开始得很早,所以就觉得自己进度太慢什么的,徒增焦虑,这样子反而不好。经验帖永远都是别人的经验贴,实际的进度、作息、学习方法等问题还是要结合自己的个人情况来!!!
这篇主要是完整的公共课和专业课、复试的学习的,接下来我按照、专业课、英语、政治、复试的顺序慢慢讲。
二、初试备考经验
经济类联考数学是我选择考研目标院校时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我平时数学成绩说不上太好也说不上太差,但是很确定的是,如果选择数三,我要花更多的时间在数学上,最后可能会得不偿失。幸运的是最后数学部分没有扣分,救了我平平无奇的初试成绩。剩余的逻辑部分错了2个选择,作文扣了12分,最后拿到+,再次感谢啊啊啊!
涉及的书比较多,数学《核心笔记》用的都是年的版本。
(一)数学部分
参考资料
《核心笔记》、《题》、陈剑的《数学高分指南》、张宇的《数学通关优题库》电子版、历年真题、赵鑫全张宇田然的模拟卷、老生研路课程与讲义
时间线
2月初——4月中旬配套刘玮宇老师的视频刷完《核心笔记》的第一遍
4月24日——6月10日刷老生研路课程数学部分第一遍,相当于是知识点入门到打牢基础
7月4日——7月31日总结错题+做《题》+老生研路数学课第二遍(过的很快,主在重点知识)
8月12日—9月25日做陈剑的《数学高分指南》,然后做了真题的数学部分
10月份二刷《题》
11月份做完了张宇老师的《数学通关优题库》+老生研路数学课三刷(最终过知识点,查漏补缺)
12月份做各位老师出的模拟卷
大概在年9月份的时候我们知道的数学考纲和题型改了,以前是选择题+解答题,现在是只有35道选择题每题5个选项。《核心笔记》一直都是数学部分的推荐用书,虽然现在考试题型改了,《核心笔记》还是选择题+解答题的形式,但是它是包括大部分知识点和考点的,所以还是很推荐的,需要注意的是每年考纲的变动,在备考过程中需要额外补充一些考纲中有但是核心笔记上没有的知识点,做几道题巩固一下。
陈剑的《数学高分指南》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如果觉得《核心笔记》做起来有困难的话,也可以先用这本书打个基础。
张宇的《优题库》去年是在考纲出了之后再出版的,是新的大纲的形式,全部都是选择题,覆盖的知识点也比较全,但是它相对而言会偏难,我觉得在考前用来计时练习还是很不错的。
最后各个老师考前出的模拟卷难度差距很大,我当时买了4个老师的模拟卷,有些老师的卷子非常简单,有的卷子特别难,特别搞心态,但是当时考场上的卷子并没有那个难度,感觉还是和《题》难度差不多,希望大家最后做到难的模拟卷也不要太害怕,当做练手就行,也可以适当有点紧张感,想想自己在考场上真的有题目做不出来的话要怎么安排时间。
四月份以前数学是我主要学习的科目,当时学习的科目比较少,而且里面数学占比大,我几乎一天学习时长中一半的时间都在学习数学,我觉得这个阶段为我后期数学的学习打了比较好的基础,在之后政治、专业课的学习任务变重后,我就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在数学上,只要每天刷题保持手感就行了,所以打基础还是很重要的。
在备考过程中还是要追求质量而不是追求速度,错题还是建议摘出来,每周看一次,要考试的内容肯定是能学完的,保质保量完成不要赶进度就好啦。
还有需要说明的是,考试的卷子大概是前21题是高数部分,中间7题是线性代数部分,最后7题是概率论部分(大概是这样的比例,具体的数值我记不清了),如果想在模拟卷出来之前模拟一下的话,可以按这样的比例挑《题》里面的选择题或者《优题库》的题目来练习、计时。
我在暑假的时候做《题》就是按照旧版的试卷各科的比例,组成模拟卷,每天做一份,觉得这样的方法做题会比较有趣吧,一天只做一种题会比较单调,而且我是一周刷一次老生研路的数学课,所以都是在刷题到了一定量之后,去刷课程,有一个回顾总结的好处。
由于在9月份以前一直是按照旧版题型在练习,当时做往年真题时间是非常够用的,但是后来做模拟卷的时候,明显会感觉到给数学的时间要比改革前给数学的时间要长,现在的数学题量更大、计算也更复杂,所以很建议大家在平常练习的时候,就可以适当控制一下做题的速度,不然考试的时候很可能会有时间不够用的情况,因为都是选择题,所以也要注意一下做题的技巧,能全部算出来当然最好,但是如果真的不小心算不出来了,可能把选项代入也可以选出正确答案。
(二)逻辑部分
参考资料
赵鑫全的《逻辑精点》、周建武的《历年真题分类精解》+《题》、王诚的《逻辑真题》以及老生研路课程+讲义
时间线
4月1日——4月25日做了《逻辑精点》的基础篇,看了部分鑫全的视频,算是入了门
4月27日——6月7日刷完《逻辑精点》强化篇第一遍+逻辑错题整理
6月10日——7月12日刷题《逻辑精点》强化篇第二遍+老生研路逻辑课
7月13日——8月3日做周建武的真题+老生研路逻辑课
8月中下旬三刷《逻辑精点》+二刷错题
9月1日——9月20日做周建武的《题》
9月27日——10月7日四刷《逻辑精点》里的“每课一考”+二刷老生研路逻辑课
10月10日——11月20日做王诚的真题+三刷老生研路逻辑课(在不断通过刷课还有刷题加深逻辑的快速解题技巧)
12月份做各位老师的模拟卷
对大部分考生来说,逻辑都是一门新学科,大家起点都是一样的,不存在基础好基础差的问题。逻辑可以粗略分成形式逻辑和论证逻辑,形式逻辑相对比较简单,入门也很简单,我先听了赵鑫全的课,他讲的比较适合入门,然后我再跟着的是老生研路的课程,逻辑部分讲的很好,有很多快速解题技巧。论证逻辑相对会难一点,做题的时候感觉非常微妙,似懂非懂。
周建武的真题和王诚的真题的区别:周建武的是按照考点进行分类的,王诚的是按照年份分类的,现在应该买不到王诚的书,但是可以去MBA大师app,里面也可以做历年的逻辑真题。
虽然都是真题,但是我觉得两种类型还是都有必要做的,前期可以按照考点做题,知道逻辑有哪几种考题,也知道自己哪方面比较薄弱,之后多加练习。后期按年份做题,可以计时模拟,知道自己大概用时多少,总体正确率怎么样。
由于考试年份较短,管理类联考考试年份较多,但是和逻辑的考察内容差不多是重复的,唯一的区别可能是只有20道选择题,有30道选择题,所以如果是做到管理类联考的历年真题,可以考虑每天只做20题来模拟。周建武的《题》,其实是他出的20套模拟卷,里面还是有蛮多错误的,质量一般般,用来刷刷做题手感就行了。
我刚开始做逻辑时正确率并不高,做题速度也不行,解决方法就是把错题都整理出来,多做总结和归纳,然后在练习的时候严格计时,尽量控制在2分钟一题左右,定期刷完一周的量之后又看一遍老生研路的逻辑课时,反复归纳总结。逻辑可供练习的题目很多,但是都是精华的逻辑课很少,大家还是得找对课程,综合下来最后正确率会慢慢提升的。
逻辑做题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某几参考教材答案不一致的题目,我自己遇到的话不会太钻牛角尖,哪个答案说服我了我就记哪个,或者两个答案都看看,看看他们分析的套路,有争议的题目也并不是很多,所以不用太在意。
(三)写作部分
参考资料
王诚的《写作真题》,但是几乎没怎么翻过,大部分时间还是看老生研路的写作素材还有写作课
时间线
10月份开始断断续续每周一篇小作文一篇大作文
写作分成论证有效性分析小作文和论说文大作文,小作文会简单一些,把文章中有逻辑有问题的地方指出来就可以了,论说文则需要给出自己的观点,相对会难一点。
一般来说写作开始的时间可以晚一点,9月10月开始都不算过分,但是如果想要拿很高的分数的话,还是很推荐先多看写作素材,多做积累。我在刚开始学写作的时候,老生研路写作课还没有开,我就看了几节王诚的视频,但是他的讲课风格我不是很喜欢,而且他的课很难找,最后就不了了之。后来还是终于等到了课程班的写作课开课了,我才开始下笔。
写作光看视频光看素材是没有用的,一定要动手写,比如论说文授课学姐介绍了几种写作的模板,我就会把这些模板在考试前都练习一下,真正写出一篇文章来。
关于练习的内容,由于我开始的时间不算早,所以就没有找其他的练习题来做,全都是按照和的真题来训练的,在方格纸上计时写完之后,会去仔细地看标准答案怎么写,把一些好的表述摘抄下来,形成自己答题的模板。
在平常练习的时候,尤其是在十月份之前,把的三门课分开练习问题当然不大,但是针对实际考试而言,就是一个整体,尤其是数学改革之后,题量变大,时间会更加紧张,如果花太多的时间在数学上或者花太多的时间在作文上都可能来不及写完整张卷子,所以在考试前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顺序,控制时间,这样子考场上才会不紧张。
我是按照试卷的顺序,也就是数学—逻辑—写作的顺序来答题的,但是遇到没有思路的题目我会果断跳过,等到作文写完之后再回过头来看不会的题。
上财专业课虽然我本科学的就是税收,但是这并没有给我带来任何优势,反而大一大二不好好学习,成绩一般般的这种经历,让我先入为主地认为专业课很难很复杂,而且上财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太高大了,一直觉得专业课试卷肯定会很难,最后的成绩也只有+分,粗粗看了一下复试名单,这个分数绝对在平均分以下,但是对于我大学本科的学渣的成绩来说,能够考上就已经够好了!
当然我很清楚是因为自己在备考过程中存在某些问题,所以分数才不理想,我把备考过程写在这里也是希望22的考生可以对比一般般分数的备考过程和很高很高分数的备考过程之间的区别,说不定我犯过的错误就是你现在正在犯的错误,发现它改掉它就能够超过+分,拿到++的分数了!
专业课的准备分为实务、税收学原理、税收征管、国际税收、热点五个部分。
(一)实务(40%,60分)
参考资料
税法教材、《轻松过关1》、《轻松过关2》、《轻松过关4》,刘颖老师网课(前期)、老生研路课程(后期)
时间线
4月14日——7月底跟着刘颖视频刷完了税法教材(只刷了各个税种),其中增值税部分过了两遍
8月底刷完《轻1》配套的练习题第一遍,这个时候我纠结了半年才报的老生研路的课程,最后比较后悔没有早点跟课,不然的话我的专业课分还能再高一些。因为又大部分实务的课程我都没有来得及看。
9月到10月底刷完《轻1》第二遍,并跟着老生研路的课程,把《轻1》中国际税收、税收征管的内容也看完了
10月份同时开始做《轻2》,重要的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刷了两遍,《轻4》刷了一遍
11月份继续做《轻1》四个税种的第三遍
实务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可能会比较烦躁,因为税种多,每个税种的知识点也特别多,尤其是一上来就学增值税,就感觉特别劝退,但是学习过程中很少出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他都只是数量多,不过都不难,增值税学完之后剩下的税种就会轻松很多了。外加重复的记忆,到最后肯定能记住大部分知识的。
单从初试试卷而言的话,实务部分的分值占60分,分值集中在计算题,难度和轻一的题差不多,老生研路讲义的题偏难一些,有一个强化知识拔高的效果。所以轻一的题早期一定要多做几遍,老生研路的课程后期一定要多看,特别是计算题部分。
还有要注意的是,考试时的计算题并不是仅局限于四大税种的,它也有可能考到资源税这种小税种,在平常练习的时候不可以有侥幸心理喔。我在刷完一个税种的时候,会把做错的题涉及的知识点抄在便利贴上,贴在桌上显眼的地方,在学习下一个税种的这段时间内就会不断看这些知识点,等到下一个税种的题刷完,就会把桌上的便利贴换成新的知识点。
轻一的题要做很多遍,所以建议刚开始不要在书上做题。
(二)税收学原理(30%,45分)
参考资料
王玮老师《税收学原理》第三版(今年应该有第四版了)、朱为群老师的《中国税制》第二版、胡怡建老师的《税收学》第二版,重点在后面两本书。
时间线
6月1日开始看《税收学原理》,看了1-10章,最后两章没有看,《税收学原理》只是粗粗的看了一下,对税收学原理的知识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7月15日看《中国税制》第一版,由于第二版到了9、10月份才出,所以我当时先看了第一版,只看了前5章外加后面各个税种的第一节,前五章要反复反复看!非常重要!
8月8日开始看《税收学》第一遍,我只看了第1-6章以及7、11、15章,如果大家有时间当然可以都看,但是重点应该还是在前6章
9月份再复习了一遍《税收学》
10月份开始看《中国税制》第二版的前5章外加各个税种的第一节
10月份之后主要就就着自己的笔记还有老生研路的税收学部分的课程,刷了一遍,效果翻倍,个人觉得还是节省了很多时间~
税收学原理虽然涉及的书多,看上去很厚,但是其实重点内容只有前几章,内容一般是税收制度的原则、分类、历史等等,只有少部分经济学的知识,但是当时的我不懂……当时觉得原理书真的好多,而且“原理”两个字听上去就很难,导致看到原理就不想学…
我当时的学习方法是:
第一,先看书,了解每一章的大致内容,尤其是朱为群老师的《中国税制》,要反复读,跟着老生研路的课程做出前几章的思维导图,后几章具体税种的内容,则要和实务相联系,整理出每个税种的性质。
第二,好好思考每章课后的问题,因为税收学原理能找到的题目不是很多,根据课后的问题来学习的话既可以巩固一章的知识,又能抓住重点。
第三,结合思维导图、考纲等,把每一章的内容复述一下。
(三)税收征管(15%,22.5分)
参考资料
吴旭东老师《税收管理》第六版、老生研路课程PPT
时间线
由于10月份之前的时间重点都放在实务和税收学原理上,所以我从10月开始才看《税收管理》的内容,这个时候也是报课两个月之后了,大部分前面没看的内容我都挑选出来看完了,然后跟的直播。
税收征管的内容并不难,都是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在准备的时候,除了记忆书籍上的内容之外,对现在税收征管改革的趋势等内容也要有所了解。
(四)国际税收(15%,22.5分)
参考资料
朱青老师的《国际税收》第九版
时间线
8月看了一遍,之后到10月才再看
我觉得国际税收的难点在于,首先,它更新换代速度比较快,和税收征管一样,需要联系最新的国际合作的知识,需要大家多看看热点。
其次,国际税收的文字内容很多,但是考试时肯定不会全考,如果考到很细的知识点的话那对应的分值也不会很高,在学习跟课的过程中还是要抓重点,当然该记的肯定逃不掉,幸运的是大部分只要记住了就结束了,不存在理解上的问题。在考试时也有可能涉及计算题,大概率会考税收抵免的问题。
(五)热点+论文
参考资料
我没有单独购买税收热点,用的是老生研路课程赠送的税收热点,是大纲出了之后,我们复习的中后期给发货的。
刚开始看热点的时候非常痛苦,觉得热点这么多怎么可能都准备的过来,当时觉得靠自己整理是不可能的,所以全靠热点资料,一开始还害怕不够用,虽然热点多页,但是现在看来资料用来考试完全够用了。
除此之外,还要额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