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这首五绝,描写出了一个雪月清幽的世界

白癜风能怎样根治 http://pf.39.net/bdfyy/bdfzd/160807/4927619.html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袁枚《苔》

当年在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乡村老师梁俊和贵州山区孩子表演的小诗《苔》火爆全网,让这首静静躺了00年的小诗让大家所熟知,也让诗的作者袁枚再次走入大家的视线。

袁枚,他是清代三大诗人之一,当然他还有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的称号。

也许,你对袁枚这个名字不熟悉,但你肯定读过他的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所见》),就是他笔下最著名的诗,成功入选语文教科书,成为中小学启蒙古诗之一,如今可谓是人人皆知。

袁枚在康熙五十五年(公元年)出生在浙江杭州,虽说是康乾盛世,但他家里却常年要为温饱而发愁,所以忍饥挨饿的袁枚从小的愿望就是:做官,因为可以解决温饱问题。

好在他天资聪颖,12岁的时候就和自己老师同时考中秀才,2岁时这一年,他考中举人,授庶吉士,24岁时他又考中进士,正式入选翰林院。

但因为他满文不及格,所以27岁调离京城,外出任职,曾任沭阳、江宁、上元、溧水等地知县;

然而就在他事业蒸蒸日上时,袁枚辞官了,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父亲过世,要回家孝母;另一方面是他受不了那看人脸色,溜须拍马、整日战战兢兢的官场日子。

所以他回家学习王维建园子,并且给这个园子取名叫“随园”,从中可以看出他内心追求,随心所欲,随缘生活,对世俗名利并无太多渴望。

袁枚内心追求和生活习惯体现在他的诗歌风格上也是追求随性自由、讲究真性情的“性灵派”,这也让他与清朝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

袁枚82岁时去世葬于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他在整个清朝文坛也是有着极高的地位,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他生前曾著有《随园诗话》《子不语》《小仓山房文集》等。

除了《苔》、《所见》之外,袁枚还有很多经典作品,比如今天要给大家带来的这首五绝《十二月十五夜》,同样也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十二月十五夜

袁枚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有一个很美很浪漫的成语叫作“风花雪月”,作者也是在12月岁末的最后一个十五月圆夜体验到这种浪漫。

那一夜明月当空,白雪洒地,月色本已很美,雪色亦美,天上地下的它们相互映照时,让整个夜晚照耀如同白昼一般,如此良宵美景怎能错过,所以诗人起坐吹灯,临窗赏雪看月,写下了这首令人心醉的小诗。

全诗简洁晓畅、清新可喜,也很是唯美,短短的几句,却是写出了不一样的雪中美景。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开篇两句,先是交代了时间和地点,也写出当时的环境,突出了夜月雪景的环境气氛。

夜已深,闷声的更鼓从远处一阵紧一阵地传来;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在更声中渐渐入睡安静下来,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祥和!

沉沉:指从远处传来的断断续续的声音。更鼓: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晚上有专人巡夜“打更”,打更用的鼓叫“更鼓”。特别清代也严格执行宵禁制度,更鼓响起后,人们是要听鼓声回家入户的。

所以“渐渐人声绝”承接首句,“更鼓急”和“人声绝”前后映衬,更进一步写夜人转静。

这里“沉沉”对“渐渐”,“更鼓”对“人声”,“急”对“绝”,形成对照,传达出夜深递进、更深人静的过程。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诗的后两句则是诗人自己的行为和感受。

由于夜已经是很深了,诗人原本打算上床睡觉,于是把房间的的灯吹灭,可是忽然发现屋子里比此前更加明亮,于是向外望去,夜空正高悬明月,大地又撒满白雪,明亮的月色与白雪交相映照在窗上,这才使房间显得比吹灯前还要明亮。

诗人也无心睡眠,不由在这冬夜临窗赏玩这一幅绝美的月光雪景图。

两句诗既写了实景,又传出真情,营造出了一种雪色月色相遇后,明亮如昼,不染尘埃的独特意境。

这首诗很短,也没有强行的附加一些寓意进去,只是用夜深、鼓急、人静、窗明、雪月交辉这些新鲜生动具体的意向,为读者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动静有致,富有魅力的雪夜景色。尤其是最后一句“月照一天雪”短短的五个字,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END-

图片来源网络,阅读往期内容

苏轼很旷达的一首词,百读不厌,最后两句抚慰了无数人

史上最经典的两首《忆秦娥》,一首前无古人,一首后无来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a.com/dxyj/120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