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今年14岁,正在读初中。
初二下学期结束后,他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
得知确诊的那一刻,就像突如其来的晴天霹雳,一下子惊醒了沉睡的我。
那个机灵好动的小男孩,到底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01孩子出生80天后,我就结束产假上班了,请了孩子的姥姥来帮忙照顾孩子。
我下班后也会照顾孩子,丈夫和我们不在同一个城市,平均每3~4天回家一次。
孩子上小学后,姥姥就回到自己的住处生活,但每天会到家里做两顿饭。直到孩子上
小学四年级,我才开始自己独立照顾孩子。
孩子上小学六年级后,对老师很不满意,因为作业太多而不去上学。我做了各种各样的努力,丈夫也专门回家多待了几天做孩子的思想工作,但是孩子还是不想去上学。
我带着孩子参加了一个冬令营,希望能改善孩子的心情,之后孩子断断续续地去上学。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和丈夫的关系影响了孩子,因为我和丈夫不在同一个城市,关系疏离,我认为需要调整夫妻关系,因此俩人做了很多努力。
孩子在9月份上初中后,成绩还是不错的,很有积极性,然而到了初二,孩子因为成绩好而被调到重点班后,班级排名发生了变化。
这个排名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觉得没有人和自己交朋友,孩子经常回到原来的班级找同学一起玩。跳到重点班的半个学期后,孩子就不想上学了,表面原因是因为老师批评他没有完成作业。
孩子答应初三开学就去上学,结果到了11月底,孩子还是拒绝上学,而且不再与父母沟通了。在家休学的日子里,孩子变得喜怒无常,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
丈夫甚至因此打了他一巴掌,儿子也没有躲起来,用一种我从未见过的、冰冷的眼神瞪着我们:“别停啊,继续打,你们最好打死我,反正我觉得活着也很没意思,一点奔头儿也没有。”
儿子的神态让我不寒而栗,我想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就带儿子去看医生。最后,儿子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
医生告诉我,儿子的情况比较危险,一定要按时服药,以免出现不可逆转的局面。
02正当我在网上查询青少年抑郁症的相关信息时,无意中发现了以渔心灵·平等心理研究院一对一心理咨询,报名后,我才明白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通过老师手把手的指导和引领,我逐渐意识到:
打骂也好、训斥也罢,只是轻重程度的分别,其实传递给孩子的都是家长内心的焦虑和不信任、不认可。我们不相信孩子能做到,也拒绝给他相应的尊重。
这种不平等的亲子关系潜藏着许多矛盾,到了青春期,孩子不在叛逆中爆发,也会在压抑中抑郁。
至于孩子厌学的原因,我觉得首先,从小到大,我都非常在意儿子的学习。
我和丈夫一样,见不得他不努力,为他的拖拉和贪玩感到焦虑,担心小时候没管好他,长大后变成学渣。当孩子被分到重点班时,我以为他会如虎添翼,有更强的学习动力,但我忘了他是一个非常重视排名的孩子,排名下降带来的落差是他难以承受的。
排名变差后,孩子开始拒绝上学,导火点是他没有完成作业,老师批评了他。孩子从普通班到重点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但我却没有做到。
其次,孩子缺乏社交技能孩子到了重点班后,没有新朋友,他感到有压力,难以在短时间内与新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
虽然他可以回到以前的班级与其他同学交往,但是大家知道他进了重点班之后,可能会对他嫉妒、羡慕和疏离,这使得他在新圈子里没有机会发展出更好的关系,而原来的关系也将难以维持。孩子在家里充当陪伴者的角色
我和孩子爸爸聚少离多,在这种情况下,青春期的孩子会充当起陪伴者的角色。每个孩子都是忠诚于家庭的,当家庭出现问题时,尤其是当父母关系出现问题时,孩子总是尽最大努力来分担父母的痛苦,以表达他们的关心。
所有的孩子都很难拒绝这个诱惑,甚至会用父母最害怕的方式,也就是伤害自己的方式生活。孩子也会扮演父母的照顾者角色来照顾父母,使这种痛苦能够延续下去。
家庭的投射和移情,以及和原生家庭的关系等,都会导致出现一个不上学的孩子。要想治好儿子,父母首先要学会做不焦虑的父母,从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开始。
03按照老师的指导,我学着降低对儿子的要求,放下内心隐形的期待,平时就聊聊新闻热点,暂时避开学习问题。丈夫也在我的影响下,经常和儿子沟通交流,用心审视起这个身高比他高半头的大小伙子。
在我们的努力下,儿子也感受到了父母的变化,亲子关系比以前融洽了很多。
孩子在家的日子里,我跟着老师指导的节奏,继续深入学习,并践行到和孩子的日常相处中来。我留心观察儿子的表现,从母亲的角度支持他,从老师的角度引导他,努力做好与孩子的亲情链接。
亲子关系好了,儿子也不再排斥我的话了。我给他提出了两个要求:
一是合理休息,即使每天埋头玩游戏,也要留出时间锻炼,准时休息。第二,承担一些家务,拖地、洗碗、照顾猫都归他。
这也是我学到的理念:放下限制性信念,学会放手,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在小事上获得能量和成就,从而唤醒孩子的内在动力。而且,这两个与学习无关的要求也会让儿子明白,父母最关心的是我的健康,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
如果他还有什么其他需求,我也能做到不求不助,有求必助。
今年年后,儿子决定返校了。
是他主动提出来的,“我觉得我已经准备好了,我也想老师和同学了。”儿子告诉我,在这段时间里,同学们经常给他发信息、发资料,老师也会鼓励他。
“同学,老师,你和爸爸,大家都没有放弃我,一直鼓励我,我怎么能不努力呢?否则就对不起你们所有人了。”我明白,儿子内心的爱和动力已经觉醒了,抑郁症的症状也几乎消失了。
相信顺利返校的他,一定会平安落地,越来越稳。我也希望家里有青春期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焦虑的父母,报名以渔心灵·平等心理研究院的心理咨询,会有老师一对一指导你,帮助你引导孩子克服厌学、休学、抑郁等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