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小贴士
中药大品种联盟近期正在征集专家库成员,我们殷切欢迎有技术、有能力、有经验,愿意为中药大品种培育、为中药产业贡献力量的优秀人才,加入中药大品种联盟。详细信息请查看平台功能栏中的通知,或直接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进行报名。
⊙编辑:轻安
本草基因组学
陈士林1,宋经元2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2.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本草基因组学(herbgenomics)是利用组学技术研究中药基原物种的遗传信息及其调控网络,阐明中药防治人类疾病分子机制的学科,从基因组水平研究中药及其对人体作用的前沿科学。涉及中草药结构基因组、中草药转录组、中草药功能基因组、中草药蛋白质组、中药代谢组、中草药表观基因组、中草药宏基因组、基因组辅助分子育种、中药合成生物学、中药基因组学、中草药生物信息学及数据库等理论与实验技术。
传统药物应用历史悠久,应用方式多样,经历了从形态识别、化学物质基础揭示、药效作用分析、资源调查、人工栽培等密切相关的阶段,但长期以来对传统药物基因资源的认识和了解十分薄弱,人才极其匮乏。由于中药原植物基因组信息缺乏,中医药学和现代生命科学之间缺乏沟通的桥梁,新兴的前沿生命科学技术很难应用于传统中医药研究,古老的中医药学有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如对于中药道地性形成和维持的遗传机制及道地性和药性的相互关系缺乏深入了解,已严重影响了我国道地药材的资源保护和新品种选育,中药道地性形成和维持的遗传基础研究急需加强;中药药性的生物学本质研究亟待加强,多年来中药药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和药理方向,但对于中药药性的生物学本质研究还非常薄弱,已从根本上制约了对中药药性的深入研究;中药基因资源是一种珍贵的国家战略资源,国际竞争严峻,韩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已启动许多中药基原物种全基因组研究,对我国传统中药研究领域造成极大挑战。另外,由于大多数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含量低,分离提取需要消耗大量原料,对天然资源造成极大破坏,也使得多数提取类药物的生产成本很高。
本草基因组学作为新兴学科,广义而言是从基因组水平研究中药及其对人体作用。一方面从基因组水平研究基因序列的多态性与药物效应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基因及其突变体对不同个体药物作用效应差异的影响,从蛋白质组学角度研究中药作用靶点,特别是中药复方的多靶点效应,为中药配伍提供科学依据,指导药物开发及合理用药,为实现个体化精准医疗提供重要信息和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建立含有重要活性成分的中药原植物基因组研究体系,系统发掘中药活性成分合成及优良农艺性状相关基因,解析代谢物的合成途径、代谢物网络及调控机理,为中药道地品种改良和基因资源保护奠定基础,为中药药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对传统药物学理论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从基因组层面阐释中药道地性的分子基础,推动中药创新药物研发,为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和代谢工程提供技术支撑,创新天然药物研发方式,为优质高产药用植物品种选育奠定坚实基础,推动中药农业的科学发展,对揭示天然药物形成的生物学本质具有重要价值,对培养多学科人才充实到传统药物研究具有引领作用。狭义而言本草基因组学集中研究中草药本身的遗传信息,不涉及对人体的作用。也就是说狭义本草基因组学主要研究中草药结构基因组、转录组、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表观基因组、宏基因组,以揭示中药道地性和中药药性的遗传本质。本草基因组学正促进前沿生命科学技术应用到中药领域,推动中药研究迅速走到生命科学的最前沿。
1本草基因组学的产生和发展
1.1本草基因组学的产生
从“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到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从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国家药典《新修本草》(即《唐本草》)到本草学巨著《本草纲目》,两千多年来,本草学的发展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寻找天然药物、利用天然药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本草学是中国医药学的伟大宝库,对世界医药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的提出和完成,对人类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开启了全新的篇章,在此背景下,本草学研究逐渐深入到基因组水平从而导致本草基因组学产生和兴起。
年Sanger完成首个物种全基因组测序,噬菌体φX基因组,大小为5.Kb;人类基因组计划由美国科学家于年率先提出,年正式启动,年完成,是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其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并且辨识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年,破译拟南芥Arabidopsisthaliana全基因组,大小为Mb,作为第一个植物全基因组测序在植物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我国药用植物有种,约占中药材资源总数的87%,是所有经济植物中最多的一类。同时,药用植物也是许多化学药物的重要原料,目前1/3以上的临床用药来源于植物提取物或其衍生物,其中最著名的青蒿素来源植物是黄花蒿。
中国学者应用光学图谱和新一代测序技术,完成染色体水平的灵芝基因组精细图绘制,通过基因组解析提出灵芝为首个中药基原的药用模式真菌,文章发表在《自然通讯》上,期刊编辑部以特别图片(FeaturedImage)形式进行了推介(图1),认为该论文表明灵芝对于研究传统菌类中药的次生代谢途径及其调控是一个有价值的模式系统。灵芝基因组图谱的公布为开展灵芝三萜等有效成分的合成研究提供了便利,随着这些合成途径的逐步解析,使得通过合成生物学合成灵芝有效成分成为可能。同时,对灵芝生长发育和抗病抗逆关键基因的发掘和认知,将推动灵芝的基因组辅助育种研究,加速灵芝新品种的培育,并为灵芝的科学栽培和采收提供理论指导。
图1《自然通讯》发表灵芝基因组论文FeaturedImage
年,陈士林团队提出本草基因组计划,即针对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和典型次生代谢途径的药用植物进行的全基因组测序和后基因组学研究,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和分析策略:测序物种的筛选原则,待测物种基因组预分析,测序平台的选择,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的绘制,全基因组的组装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模式药用植物突变体库的建立和基因功能研究;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合成及其调控研究;药用植物抗病抗逆等优良性状的遗传机制研究及优良品种选育。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本草基因组方法学研究:全面介绍物种基因组大小、染色体数目测定方法、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方法、全基因组组装和基因组注释方法、基因组比较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简要阐述重测序在药用植物全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方法。由此,本草基因组学逐渐形成和完善,包括中草药结构基因组、转录组、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学、代谢组、表观基因组、宏基因组、基因组辅助分子育种、中药合成生物学、中药基因组学、中草药生物信息学及数据库等内容。基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药用植物鉴别是当前研究的活跃领域,用于鉴别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AFLP、RFLP、RAPD、DNA微阵列技术(microarray)、DNAbarcoding(条形码)等,基于基因组鉴别的分子基础是植物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反映物种进化关系。在这些技术当中,药用植物DNA条形码鉴定策略及关键技术是最受治疗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治疗用什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