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王一镗刘中民双双获奖,30多年

凡授我艺者,敬之如父母,作为终身同业伴侣,彼有急需,我接济之。

——希波克拉底

师徒父子

年6月,中华医学会传出消息:医院院长刘中民入选年中华医学科普十大新闻人物,南京医科大学终身教授王一镗入选年度中国心肺复苏十大新闻人物。

王一镗与刘中民是一对师徒。年,27岁的刘中民考入南京医科大学外科学系,师从54岁的导师王一镗攻读硕士。如今年近耄耋的王老早已有意识淡出学术圈,但这份延续了30多年的师生情谊却成为圈内人的佳话。

起步

作为78年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医院普外科一线摸爬滚打了三年,即将入学的硕士生刘中民,令导师王一镗印象深刻。

王一镗出身无锡大家,早年毕业于江苏医学院,工作后师从心外科泰斗吴英恺等教授。早在50年代末期,他就独立开展各类疑难复杂性心脏直视手术,并研制首个国产化心脏起搏器成功抢救患者。年,他被卫生部内定为黄家驷先生的助手,却因文革爆发而“暂时”搁浅。作为“白专”道路的典型,他经历了那个时代无情的社会巨变,但始终坚信中国的发展在任何时候都需要“知识”和“人才”。

王一镗大一照片

医院协助抢救手术

在王一镗的印象里,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聪明实在、干起活来不怕苦肯钻研。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如何把他培养成一名真正的好医生,还得下番工夫。面试之后,刘中民被录取为当年王一镗老师的唯一硕士。

年9月,刚刚入学的刘中民接跟随导师到黄山市开会。会议刚结束,师徒俩便饶有兴趣地奔向黄山。

50年代末出生的刘中民,少年时期遭遇文革,曾在7·7事变中镇守泸沟桥并参加中国远征军的父亲被打成走资派。他在上山下乡的颠沛中渡过青年时代,凭自学考入大学,已算年轻人中的凤毛麟角。平生第一次登黄山,师徒俩与那些喊着号子、光着脊背、负重前行的挑山夫们并肩前行,乱峰列岫、悬流飞瀑的黄山奇景与导师的殷殷期待、谆谆教诲融合在一起,刘中民感到自己崭新的医学生涯开始了:“优秀的医生不能只是开刀匠,应该是社会精英,应该具有系统性思维、济世情怀和创新意识”。

与刘院长一起爬黄山

从研二开始,刘中民跟着王医院做临床。作为外科系统最复杂最前沿的专业,心胸外科医生的工作时间必须不计代价:查房、手术、值夜班、抢救病人、做实验、写论文,年轻而又拼命的刘中民因此成为导师家“蹭饭”的常客和师母眼中的“大儿子”。每逢周末,师母便给他们改善生活:几碗蛋蒸饭、几个小菜,“一家人”围坐在小小客厅,或说说笑笑、或追看《上海滩》,一切都成为刘中民生命中抹不去的美好记忆……时至今日,王老师的一双儿女早已移居海外,依旧将刘中民看作兄长。年,刘中民邀请导师王一镗来上海开会,忙里偷闲悄悄把老师从会场“转移”到自己家中,得意洋洋展示刚刚出生的宝贝孙子,四代同堂的温馨场景一时竟让师徒二人感慨万千。

三年的硕士生涯转瞬即逝。按照合约,委培生刘中民必须返回原单位。为了把他留在自己身边,王一镗全南京挨个机关疏通关系,却处处碰壁。不得已,王一镗闯进南京市委书记办公室。时任市委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接见过大名鼎鼎的“王一刀”,对他甚是尊敬,当即在文件上批复:“把专家的助手去掉了,专家怎么工作啊?”刘中民因此顺医院,正式开始他心胸外科的主刀生涯。

纵览刘中民其后的人生经历,既便他当年返回原籍单位,也绝非“池中之物”,但导师在人生节点上舔犊般的鼎力帮助,无疑加快了他的人生步伐。

传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维方式。上辈人若能对下辈产生正面影响,即可被称为思想的传承。

急诊科因其忙、累、夜班多、业务广、晋升难等诸多原因,医院里最难招人的临床科室。而上世纪80年代,王一镗从心外科转行做急诊,却是主动之选。每日下班经过院内急诊室,“爱管闲事”的王一镗要么搭把手抢救病人,要么听听急诊医生吐槽。相较于内外妇儿四大主流学科,彼医院在医院,“急诊室”甚至不能称为正规学科。急诊医学的制度性薄弱与急诊病人的巨大需求,让王一镗感到:急诊比心外更需要医生。

伴随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80年代,人工心肺复苏技能由国外传入中国。作为对人体心脏结构无比熟悉的心外科医生,这种不用开刀,仅靠徒手心外按压,就能令猝死病人起死回生的技能令王一镗大为赞赏。凭借过硬的英文功底,他从该技能入手,翻译介绍了多本国外急诊专著,慢慢将学术重心转向急诊。

理论之外,他带着爱徒刘中民、拖着借钱买来的模拟假人、“除颤仪”等“高端设备”,在医务系统内普及心肺复苏。从南京到江苏、从长三角到西部老区,几年时间脚步遍及全国,师徒俩“乌兰木骑”式的培训班竟成为推动中国急救现场复苏技术的第一批先锋队。医院只需提供师资的交通食宿,王一镗对讲课费的推辞诚恳而又具有时代特色:“有工资要钱干嘛”!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博施济众的金钱观也深深植在了学生的心里。

镜头回到年9医院,近名新入职员工,无论医护、医技、行政、后勤,在入职培训期间全部接受CPR培训考核,这一传统已坚持了10余年。院长刘中民无暇亲自培训,却建立了院内通过国际认证的AHA培训中心,并牵头编写各类科普书籍向市民普及急救知识。多年后,王一镗被称为“中国心肺复功第一人”。私下里,他的院长学生得意地向新员工“炫耀”:“我的CPR技术,那可是‘童子功’”。

年,在王一镗的推荐下,刘中民考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心胸外科博士研究生,毕医院。那时的仁济心胸外科,高密度聚集兰锡纯、王一山、冯卓荣、叶椿秀、朱洪生等一大批熠熠生辉的“大师”,刘中民的心胸外科学术、技能功底得到深厚加持,被提拔为心胸外科常务副主任,从此开始了在大上海的创业生涯。

沪宁两地虽不遥远,师生二人见面的机会却大大减少了。

年的某日,南京的王一镗突然接到学生刘中民从上海打来的领导想让他去刚刚开发的医院副院长……电话那头还没问“我去还是不去?”这头便飞快传来声音:“好啊,你去啊!”

不假思索的结论来自王一镗对学生的深刻了解。在老师的心中,多年的外科生涯,打磨出刘中民胆大心细、敢担当的性格,再加上他精力旺盛、不怕吃苦、为人大气不贪钱财,这些都是创业者的必要品质。王一镗深信,对这样一员闯将,只要给他机会,总能闯出一片天地来。

支持归支持,当老师的还是不放心。没过几天王一镗便找了个机会去上海出差,专程摆渡过江来到浦东,看望他的“院长”学生。尽管早医院,院区实貌依旧令他吃惊不小:院外还是一片大工地,医院大门又小又破、所有的车子都塞在一起。二楼那间小破屋,竟然就是院长办公室,连访客坐的地方都没有。别说仁济了,医院比,差距也太了大些!

王一镗回头望望自己的学生,正兴奋不已谈论着他白手起家的学科建设方案:在交通事故、生产事故多发的浦东开发开放初期,必须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集院前院中、急外急内无缝链接的一体化抢救模式,从夯实急诊入手,实现浦东人“看病不过江”的梦想……

开拓

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突发,已经79岁的王一镗天天盯着电视看直播。接到刘中民断断续续的卫星电话时,他刚刚乘军用直升飞机空降汶川最后的孤岛灾区映秀相邻的草坡乡。王一镗对牢“中民,救灾重要,保护好自己更重要!”“州里的领导把自己的钢盔给我戴了,你就放心吧!”报喜不报忧、称你不称您,是刘中民对自己老师多年的习惯。

刘中民院长作为上海市第二批抗震医疗队队长,灾后不久即带领医护人员赶赴四川灾区实施灾后救援

抗震救灾归来的刘中民得到时任上海市市委书记俞正声等领导的亲自接见,退休多年的王一镗老教授却始终感到还有事情没做完。终于按捺不住,王一镗拔通了上海的电话。“中民,我有事想找你帮忙。”那话那头传来四个字:“你说、我办”。

老师交待的事情既简单也难办。80年创立国内第一个急诊医学分会、94年担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委、02年以70岁高龄创办国内首个急诊医学本科的南京医科大学王一镗教授,在深刻认识急诊医学的基础上,愈发感到:灾难来临时,以院内救治为主的急诊科很难弥补灾难医学的空缺,发展中国的灾难医学势在必行。

这一想法,与刚刚从灾区现场归来的刘中民不谋而合。亲身经历灾区现场断水断电、医院塌陷、缺医少药的极端条件,面对惨不忍睹的内外妇儿批量多发伤伤员,先救谁、如何救治,如何后送,是否该截肢、如何保证不被感染,这些平时在院内根本不用考虑的问题,都成了灾区现场的大难题。只有尽快向所有医护人员普及培训灾难现场救援技能,才能填补中国灾难医学的空白。

年9月,中国高校系统内首个灾难医学系在同济大学正式成立,医院院长刘中民担任系主任,此时距他抗震归来仅四个月。王一镗亲自出席学生简朴的系主任就职仪式,同时请来王正国院士、王声涌教授、沈洪教授等三位中国急诊与创伤学界的资深导师,作为开学厚礼。

灾难医学分会常委合影

三年后,灾难医学分会作为中华医学会第83个分会在上海浦东成立,来自全国医务界多位医务人员出席,医院院长刘中民担任首任主委,中国灾难医学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学会陆续建立常委会、青委会及年会制度,陆续组建地震、火灾、水灾、爆炸、科普等多个学组及二十余个省市的二级分会,为中国灾难医学的起步打下坚实人才储备基础。

??年9月20日,中国灾难体系建设研讨会的召开

??汶川地震5周年灾区现场合影

?第二届灾难医学大会

创新

年5月的一个下午,王一镗正在莫愁湖畔的家中最后一遍修改《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灾难医学卷》:50万字的教材,由王老亲自主编,包括刘中民在内的多位国内外灾难医学学者担任副主编。

突然,他的手机







































北京有没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医院皮肤科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a.com/dxyj/4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