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
节选自《微读节气》/朱伟
处暑为七月中,这个“处”是“止”,暑气至此而止,开始退伏潜藏,以待来年了。阳气炽热而催熟万物后自然退位,阴气开始弥漫,才秋风渐肃,这就是中秋了。
恭敬为肃,处暑后,鹰感肃气击鸟而祭,万物收成而祀,都是恭敬天地的表现。而秋之整肃又为冬之休养,休养中才有更新萌生。自然之境神圣而庄严。
处暑三候
鹰乃祭鸟:处暑之日“鹰乃祭鸟”,说鹰自此日起感知秋之肃气,冷酷地搏杀猎物。先猎之物要先陈列为祭,古人称之“义举”。
天地始肃:后五日“天地始肃”,这个“肃”是“肃清”,天气因“肃”而清,因“肃”必“肃杀”,所以,肃清后必带来萧瑟之气。
禾乃登:再五日“禾乃登”,禾是五谷各类,天气肃杀后,庄稼才有收成,成熟曰“登”。
秋云
竹风醒晚醉,窗月伴秋吟;早起凉意爬上胳膊,夏衣临晓薄,秋影入檐长。秋波正澄清,秋光轻浅,秋云委婉,正切秋水伊人之想。
天水秋云薄,天长杳无隔,秋意冉冉,一年中最美季节将至,想“决决溪泉到处闻,一家松火隔秋云”,“白石卧可枕,青萝行可攀,意中如有得,尽日不欲还”的境界了。
秋水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鹜是野鸭。秋光清浅,秋明空旷,此时那水让天滤成净透,任何色彩都包含在它的清潋之中,杜甫因此用“秋水为神玉为骨”,白居易用“秋水淅红粒,朝烟烹白鳞”,皆意境深远。
秋声
欧阳修的《秋声赋》,记得最清晰的竟是童子所答:“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万壑树声满,千崖秋气高”,这是老杜(注:杜甫)的句子。树声为悲,悲声越满,天越孤高,这就是“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意思。“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其实是李贺的诗意。
处暑有关的诗词
长江二首
(宋)苏泂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
(宋)王之道
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
处暑民俗
处暑吃鸭
处暑节气,民间有吃鸭子的习俗,做法也五花八门。处暑这天,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等,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首先要端一碗送给邻居,叫做“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放河灯: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其中一项重要的民俗是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后来发展为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
开渔节:千舸竞发,捕获海鲜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意味着渔业收获。这个时候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会停留在渔场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
每年处暑期间,浙江沿海会举行隆重的开渔节,欢送渔民驾船出海。
处暑养生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暑前后,冷空气南下次数开始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南方地区,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遭遇高温天,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处暑时节,白天气温虽然仍会很高,但早晚温度低,温差较大,人们应预防感冒。
处暑后,人体出汗明显减少,水盐代谢功能逐渐恢复平衡,进入生理休整阶段,机体于是出现疲惫感,产生“秋乏”。化解“秋乏”,要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避免熬夜;饮食清淡,宜多吃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食物。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登高望远的好时节。秋季运动可选择快走、登山、打球等,对于老年人来说,运动要以“不累”为标准。运动时间最好选在早晚,中午由于室外天气仍然炎热,要避免户外活动。
文/央视新闻综合
图片来自
中国书画诗词院、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今天18时37分,迎来处暑节气。
“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处暑标志炎热的暑天即将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炎热情况将出现转折,天气逐渐转凉。你准备好迎接秋天了吗?
东北华北多降水,东南海域有大风
受东北冷涡影响,中央气象台预计,22日夜间至25日,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华北、黄淮等地多阵雨雷阵雨,局地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而受台风“天鹅”影响,22日20时至23日20时,福建沿海、浙江沿海、东海北部、钓鱼岛及附近海域、台湾海峡、台湾沿海、南海东北部的偏东海域有7-9级大风,阵风10-11级;东海南部、台湾以东洋面、巴士海峡将有8-10级大风,部分洋面的风力可达11-12级。当地相关政府及部门应注意防范。
处暑三候
鹰乃祭鸟:处暑之日“鹰乃祭鸟”,说鹰自此日起感知秋之肃气,冷酷地搏杀猎物。先猎之物要先陈列为祭,古人称之“义举”。
天地始肃:后五日“天地始肃”,这个“肃”是“肃清”,天气因“肃”而清,因“肃”必“肃杀”,所以,肃清后必带来萧瑟之气。
禾乃登:再五日“禾乃登”,禾是五谷各类,天气肃杀后,庄稼才有收成,成熟曰“登”。
以上节选自《微读节气》(朱伟著)
这些处暑习俗,你知道吗?
祭祖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普渡布施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
出游迎秋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浙江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在东海休渔结束那一天,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处暑食俗,传统健康
鸭子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鸭肉味甘、咸、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乌骨鸭药用价值更大,可使结核病患者减轻潮热、咳嗽等症。老母鸭能补虚滋阴,对久病体虚者或虚劳吐血者均有补益作用。鸭子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烤鸭、荷叶鸭等。
龙眼配稀饭老福州在处暑的时候要吃龙眼配稀饭,因为夏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热,人体消耗了很多热量,吃龙眼能补充热量。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滋补养气的作用。吃法就是剥一碗龙眼,混着稀饭一起吃。
凉茶此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凉茶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燕麦南瓜粥南瓜被称为“秋季第一瓜”,可以降脂、降糖,促进肠道蠕动,帮助人体排出氧化自由基和其它代谢的废物。燕麦能有效降低人体中的胆固醇含量,改善血液循环。
处暑养生,四大注意
1调整作息,缓解秋乏
处暑期间,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所以,人们在入秋处暑后常常会伴有懒洋洋的疲劳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为防止秋乏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就需要调整夏天以来晚睡的作息习惯和方式,做到早睡早起、适当午休、多伸懒腰,有助于缓解秋乏。
2饮食清淡,润肺防燥
处暑后燥气明显,肺易受伤,容易出现咳嗽、肠胃炎、支气管炎等症状。此时饮食宜益肾养肝,润肺养胃,少食辛辣、烧烤类食品,以免加重秋燥。多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菠菜等,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水分的摄取也不可少,早上起床后可喝一杯温水,平时可适量喝些金银花茶、菊花茶,清热解毒,滋阴润燥。
3早晚添衣,睡觉盖被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早晚气候温差大,早晨夜间要注意添加衣服,晚上就寝要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胃病复发,尤其应注意预防感冒。
4轻松运动,调养精神
处暑之后,天地万物由春夏的勃勃生机转向萧条冷落,加上秋干气燥,人们出现心情波动甚至情绪低落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此时应注意收敛情绪、维持心性平稳。
而秋高气爽的天气,尤其适合户外运动。约一二好友郊游、登高望远,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疏解“悲秋”情绪。也可在早晚进行适宜的运动锻炼,散步、小跑、下棋等都是调节心情的有效方式。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