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和县黄土夭石墨的早期开发日寇占领开矿

兴和县营子川南部的大南山,蕴藏着丰富的石墨资源。多少年来,一直沉睡在那里,无人问津。直到本世纪初,才逐渐被人们所发现。年,山西省督军阎锡山派其本家阎子安(五台人)来到这个地方。起初,在二道梁设立了一个银砂局,主要开采铅银矿,把采出来的矿石运到附近的水磨口村冶炼。炼炉建在古老的土长城脚下。指导技术的是一位曾经留过洋的胡先生。搞了一段时间,后因矿源不足,又难以提炼铅银而停产。随后转移到黄土夭一带开采石墨。开辟了前马莲沟、后马莲沟、尖草沟、石夭沟四个采矿点。办公室建在黄土夭村的南夭子山坡上(即现在大石墨矿办公室楼后面)。同时派有矿警保卫,矿警营房建在南天子的夭顶上。经过一段试采,于年1月在察哈尔特别行政区正式注册开采,名为“普晋公司”。开采面积多亩。管理建筑和生产的人姓王,人称老王头。在矿上还设了一个商号,专门供给公务人员和工人的生活用品,名曰“普晋生”,负责人李万,还有两个姓梁的协助办理(该矿停办后,李万也一直没有离开黄上夭,解放后,他的两个儿子也从山西省老家来黄土夭落了户)。指导技术的有一位日本人,他经常在矿上,每逢上山,就由工人用绑着杠子的椅子把他一步步抬上去,架子大得很。那时生产石墨的方式很落后,采取的办法是土法干制。动力使用驴、骡,碎矿石用石碾。工具主要是大锤、镐头、脚蹬箩、风车等。提取半成品后,运到水磨口村加工浮选。后一阶段,也在黄土夭选洗过成品。制成的石墨鳞片,都运问太原,制成了石墨增祸,供兵工厂、铜元厂冶炼有色金属。这个矿办的时间不算短,最高潮时,职员和工.人曾达到一百余人,年产石墨二三十吨。年以后晋军与国民军开战,奉军又同晋军打仗,兵荒马乱,中间停产二年多。年又恢复生产,此后就不大景气了,断断续续一直到抗战开始才被被迫彻底停产。

“七七事变”后,日寇铁蹄很快践踏了这块土地。随着军事侵略,经济惊夺也伸向这里。年,日本一个财团派了四、五个日本人来筹办开采石墨。为首的口本人叫繁尾,还带来一些东北人,管生产的姓刁,是东北大连人。生产工人都是从邻近地方要去的劳工,通常是一百人左右。这些劳工在工头的皮鞭下干活没有自由。为了看管工人,保护日本人,矿山还设立了矿警队,警察二十多人,..都是从附近招用的青年人,队长吴德才,白家营村人。为了运输物资,从黄土夭到柴沟堡修了一条简易公路。有两辆汽车往返拉运。几个日本人经常哇哩哇啦地指东划西,日本妓女也远道而来矿上“劳军”。可见,当时的“黑铅矿"31规模还不算小。

在生产技术上,起初也是采用土法。在阎子安开采过的基础上进行。后来,逐渐改变了生产方式。首先由干制改成了水制。为了用水方便,放弃了原先的马莲沟,另选了云华背矿点(现在大石墨矿的一选车间)。石夭沟矿点也有所扩大。并在二个矿点上都建起上墙、铁皮房顶的厂房。同时在云华背厂房上侧米搞了潜伏流的拦河坝,将水利用高差就势用水泥管引入厂房,储存到屋梁上悬挂的木槽中,然后分用给各个小石磨。石天沟扩点则是在厂房上侧的盘道沟泉水汇集处,顺水用木槽暗压到厂房旁边的蓄水池上,而后悬空再用木槽引入厂房。但石夭沟的水量不及云华背的三分之一。云华背的开矿处距离厂房不足二十未,运矿石较省工。生产工序是:先用人工粗碎,接着用小磨石(类似手扳豆腐磨大小)细碎《后来改成柴油机传动),最后置人流动的水中冲浮,以木扒在水面上刮石墨。这样提取到了半成品,再送到南树背成品车间,仍以小石磨数次反复磨擦,用水冲浮,箩接朳刮,得到成品。当时,生产技术虽然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但产量并不算多,日产约半吨多。两吨重的载重汽车三天跑一趟柴沟堡。产量最高年份曾达到吨左右。.祖国宝贵的资源竟白白地流人侵略者的手中。

日寇看待工人不如粪土,只知榨取工人的血汗,而置工人的生命于不顾。劳工住房十分简陋,夏不顶雨,冬不挡寒,只要关锁劳工跑不了为日的。年夏天雨季,工房倒塌,砸死劳工八人,不管死者何处人氏,统统将尸体拉到斜对过的盘道沟的山披上挖大坑埋掉。真乃残忍至极。

气势凶恶,苟且旦夕。年11月28日,矿警队在“华连长”的策划下,发生了哗变,打死队长吴德才和黄土夭甲长连占山。矿上的日本人石奇顺沟逃掉未死。由此感到远离铁路线难保安全,只好收摊撤离,转移到大同附近沿铁路线的宏赐堡去,日寇在黄仁夭的石墨开采宣告结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a.com/dxyj/71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