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
10月热水器市场:季节性回暖难挽大势低迷
资讯动态:
谷歌电视棒成全美第二大流媒体设备:根据最新的市场调查数据,谷歌的Chromecast已经超越AppleTV,成为美国家庭中占有率第二的流媒体设备。据悉,Chromecast的市场份额目前已经突破20%,而AppleTV为17%。尽管如此,苹果这款设备的受欢迎程度依然高过亚马逊的FireTV和FireTVStick,后两款产品的市场份额合计只有10%。
吸油烟机首获能效标识环保指标纳入标准:继冰箱、空调、电视等家电产品后,吸油烟机成为又一个“佩戴”上能效标识的家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等国家机关早前联合宣布,《吸油烟机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热泵热水机(器)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家用电磁灶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修订),等规则将于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百思买出售五星电器将退出在华实体店业务:12月4日据从百思买中国方面获悉,百思买集团已与佳源集团达成最终协议,将旗下五星电器业务出售给后者。百思买方面表示,后续将继续发展旗下在中国的自有品牌业务,但将不再进行实体店业务。在业内人士看来,百思买一度想发展为全球性企业,但受电商冲击,这一计划被打破。目前其经营状况并不好,不得不选择收缩专注北美。不过,对于易主的五星电器来说将是一次契机,接盘方佳源集团基于其商业地产项目,后续或将绑定其为项目主力店,走苏宁、万达的模式发展。
政策支持我国平板显示产业迎来发展良机:平板显示产业将迎来国家政策支持。记者从不久前召开的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创新发展战略联盟研讨会上获悉,国家将鼓励国内新型显示企业通过国际合作、并购、参股国外先进企业等方式,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突破新型显示产业的核心技术;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好产业基础的企业投资建设新型显示项目,或通过投资、兼并等方式整合已有产业资源,引导投资主体进一步集中;重点支持有条件、有基础的企业在产业聚集地发展,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价格数据:
年10月微波炉产量数据
市场分析:
10月热水器市场:季节性回暖难挽大势低迷
在“十一国庆黄金周”的各类促销活动的刺激下,国内热水器零售市场的“银十”表现超过了“金九”,销售量环比上涨33.12%,销售额则环比上涨29.66%。而其中,销售额的环比增幅不及销售量的环比增幅,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10月份热水器产品的整体降价促销力度之大。不过,和年同期相比,依然受到今天以来经济低迷、楼市降温等宏观大环境的利空影响,整个热水器零售市场的同比增速放缓明显,销售量同比下滑13.59%,销售额同比下滑10.20%。
细分到各区域市场来看,环比于9月份,二级市场的热水器销售增长最为强劲,零售量、零售额增幅均超过40%。不难发现,面对一级城市的高度饱和,各热水器品牌纷纷加大了对二三四线市场的挖掘力度。这一点,从同比数据中体现得尤为明显,10月份,热水器产品在三四级市场的销量同比下滑幅度,要明显慢于一二级市场。(如下图所示)
年10月份,热水器产品在一二三级市场的销量环比、同比增减情况
从各品牌的竞争格局来看,10月份,擅长打价格战的国产热水器品牌的销售表现要优于外资品牌,零售量和零售额占比均有3个百分点以上的环比提升,分别达到了64.75%和51.92%。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仍是美的热水器,今年以来的各项零售数据都呈现节节攀升的发展态势。从1-10月份的累计数据来看,其零售量占比提升了3.04个百分点,达到了14.61%;零售额占比则提升了2.51个百分点,超过了10%,已经稳居国内热水器零售市场占有率前三的宝座。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另一大国产品牌海尔热水器市场份额的不断下滑。1-10月份,其零售量和零售额这两项累计占比数据分别下滑了1.25和1.59个百分点。
从产品品类上看,储水式电热水器依然以略超60%的零售量占比、略超50%的零售额占比占据着市场主流。但随着城镇管道燃气设施的普及和完善,燃气热水器也一直处于稳步向上增长的态势,市场潜力不容小觑。另外,即热式电热水器的零售市场份额则被进一步挤压至不足4%。
细分到不同容积段上看,和去年同期相比,当月出水量段在10-11升的燃气热水器的零售量和零售额占比分别出现了-7.7%和-10.07%的明显下滑;而此消彼长的是,出水量段在12-13升的大容量燃气热水器的零售量和零售额占比,则分别出现了9.85%和8.37%的大幅提升。由此可见,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消费者对热水器的使用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各品牌厂商也在积极推动热水器产品的结构升级,尽管容量变大了,但12-13升的燃气热水器在零售价位上,却和11升的燃气热水器相差无几,高性价比优势凸显。
价格层面,10月份受到“十一黄金周”促销战的影响,绝大多数热水器品牌均启动了不同程度的降价促销活动。其中,当月价格环比下滑最大的品牌是奥特朗,惠而浦则紧随其后。而以林内为代表的外资热水器品牌,则不为外界所动,环比、同比的价格增长率,均保持着10%以上的、坚挺的价格上涨走势。
医药
价格体制改革:中国新医改的破冰之举
资讯动态:
康恩贝收购珍诚医药30%股权进军医药电商:康恩贝拟以现金人民币27,万元(贰亿柒仟壹佰壹拾伍万元人民币)受让上海国药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浙江华睿庆余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浙江华睿泰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15名股东持有的浙江珍诚医药在线股份有限公司合计4,万股股份,占珍诚医药总股本16,万股的30.81%。
辉瑞6.35亿美元收购百特国际疫苗部门:辉瑞(Pfizer)宣布完成对百特国际(BaxterInternational)旗下疫苗部门及部分生产设施的收购,交易总额6.35亿美元。该项交易始于今年7月底。
欧盟明年决定是否批准诺华与葛兰素史克交易:据消息,欧盟委员会周一称,该委员会将在明年1月14日以前决定是否批准瑞士制药公司诺华(Novartis)与其英国竞争对手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之间的两项资产交易协议。诺华将以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葛兰素史克旗下肿瘤学产品业,并可能额外支付15亿美元,具体则视其在黑素瘤试验治疗效果方面的表现而定,这将提升其在癌症治疗领域中仅次于罗氏控股的全球第二地位。与此同时,葛兰素史克则将以5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诺华旗下疫苗(不包含流感疫苗)业务,并可能支付最多18亿美元的所谓“里程碑付款”和版税。此外,这两家公司还正计划在消费者医疗保健领域中建立一家合资公司。
36亿吞并滇虹药业德国拜耳布局中药产业:36亿元!近日,德国拜耳以大幅超出业内估值的价格完成了对滇虹药业的整体收购,这也是继收购原东盛集团旗下的感冒药“白加黑”之后,德国拜耳再次大手笔收购国内药企,而其高溢价收购中药企业背后颇耐人寻味。据拜耳公布的数据显示,滇虹药业年的销售额为1.2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9.44亿元),本次收购拜耳斥资36亿元,收购包括滇虹药业在昆明、上海和成都的四个生产基地和一个研发中心。此前,业内曾预计滇虹药业年近10亿元销售额的业绩,预期估值应在15亿元左右。
价格数据:
广西玉林药市12月4日中药材价格
市场分析:
价格体制改革:中国新医改的破冰之举
中国新医改的核心和重点,在于去行政化。
即便从年算起,中国新医改已经行之多年了。除了在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有一些进展之外,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始终进展不大。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秋天一声雷。近日有媒体报道,国家发改委正在酝酿推进药品定价制度改革,基本的方向是解除药品价格管制。这样的改革会在明年的春天出台吗?
幸而,国务院再次就新医改领域的“痼疾”发力。在11月1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点名“医疗服务价格”过低,他认为,医院医事服务费价格确实太低,但药价虚高现象仍然存在,因此,要通过改革逐步理顺这种不合理的价格机制。
药品价格体制的改革雷声,之所以令人感到意外,并不在于季节性。事实上,价格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在医改领域长期受到漠视或忽视。笔者对此在各种场合进行呼吁,但势单力薄,和声寡淡。
政府主导派的专家自不待言,他们主张政府对医疗服务从筹资、运营、评估进行全方位、全环节、全天候的管理,把卫生行政部门的从业人员想象为拥有多科目医学博士学位、永不疲倦、一心公益(以普度众生为念)的观世音。由此,政府对医疗服务价格的方方面面,包括药品价格,进行严格的管制,自是政府主导论的题中应有之义。
市场主导派的很多专家也不重视价格改革,因为他医院民营化以及纯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之上。在他们看来,中国医疗领域的医院的垄断,因此只要放开准入,增加医疗服务的供给,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自可迎刃而解。
笔者也常被不少媒体界朋友称为医改市场派的“领军人物之一”。其实,“领军”根本无从谈起,“光杆司令”都不是,实则光棍一条。之所以是光棍,主要在于笔者有所偏离医改市场派的主流。我虽然赞成民营医疗服务的发展,但并不视之为医改的核心和重点。在我看来,中国新医改的核心和重点,在于去行政化。具体而言,政府对医疗服务的行政管制,很多完全没有必要,应该彻底解除;即便确有必要的政府管制,也应该改革管制的制度和措施。简言之,解除管制和重新管制应该成为中国新医改的主要抓手。
这其中,价格体制改革理应成为新医改的重中之重。
一、医院“行政型市场化”中的行政定价体制
要说明白这一点,还需要从医院的改革说起。事实上,医院在中国医疗服务体系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拥有约75%的床位、约80%的卫生技术人员,提供83%强的门急诊服务和84%强的住院服务,收取了90%弱的医疗费用。因此,医院改革必定是中国医改的中心。
中国医院的问题,被很多人士,包括政府主管官员和资深学者在内,诊断为“市场化”或“过度市场化”,从而导致所谓的“社会公益性淡化”。依照这一诊断,医院改革的方向就是“恢复公益性”,路径就是“去市场化”。这种诊断和处方都大错而特错,建基于此的种种政府主导派的医改之举,带来的新问题很多,解决的旧问题基本没有。
笔者在其他地方多次论证,中国医院的运行特征可以用“行政型市场化”来概括。一方面,医院的运营高度依赖收费,这似乎具有了某种“市场化”的特征;但医院运营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各种行政力量的强力左右。可以说,行政机制而不是市场机制在医院的运营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这一点对医院也同样适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医院的运营。不搞明白这一点,从而未能具有针对性地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必然会劳而无功。
医院的行政型市场化,具体来说,体现为如下五个方面:
1.在组织上,绝大多数医院是卫生行政部门的下属机构。
2.在财务上,资本投入必须由卫生、财政和发改委等多部门审批。
3.在人事上,人员录用需要卫生、人事、编办等部门审批,医院所属全盘掌控。
4.在物流上,药品以及一些医疗器械要由政府进行集中招标采购。
5.在价格上,绝大多数医疗服务项目和药品的价格,由发改委物价部门决定。“行政型市场化”的核心特征之一,在于政府对医院医院实施行政定价制度。这项制度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第一,四万多种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由省发改委物价局制定,市物价局有5%的调整权;
第二,绝大多数非独家性药品,由国家发改委物价司确定最高零售限价(俗称“天花板价”),然后再由各省的药品集中招标机构确立中标企业和中标价,医院医院只能使用中标企业的中标药品,并在采购环节必须执行中标价;
第三,对于独家药品(专利药或其他类型的独家生产品种),由国家发改委执行单独定价,不再经过各省的集中招标程序;
第四,医院医院的药品加价率确定为15%,而在药品零差率政策下确定为0%,各地物价局负责对此进行检查。
很显然,这是计划体制的遗产,这不是一个理想的制度。
二、行政定价的特征:价格永远定不准、计划赶不上变化
行政定价体制的特征有二:一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二是价格永远定不准。目前在全国各地执行的医疗服务价格,基本上是在-2年间制定的,尽管在年前后有小幅调整,但根本赶不上全国的通货膨胀。医院调研时拍下一份《北京市统一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它由北京市物价局和卫生局在年制定颁布,由于使用多年,都已经被翻烂了。
如果政府定价机构能把上万种医疗服务和药品的价格,都准确地定在市场均衡价上下,那么行政定价制度就会无敌于天下了。要知道,政府对粮食、杯子、肥皂之类的东西定价,远比为医疗服务和药品定价简单。既然政府能正确地制定出医疗服务和药品的价格,为什么不能对其他日用品定价呢?如果政府能为众多日用品定价,那么为什么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经济体都实行市场经济,而中国为什么要在三十多年前放弃计划体制而走向市场经济呢?
具体到医疗领域,行政定价定不准的规律也很简单,即行政定价人员(或政府官员)以前见过的东西都定价偏低甚至畸低,而他们没有见过的东西定价偏高。
因此,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服务价格畸低。广大医务人员的劳动最不值钱。挂号费、手术费、护理费都畸低,药事服务费为零。新的药品、新的耗材、新的检查、新的医疗服务,定价自然偏高。
经济学的所有教科书都会详解,价格管制必定带来扭曲。定价低者会导致短缺;定价高者会导致过剩。中国医疗领域的种种乱象以极为狗血的剧情演绎着经济学的原理,而中国媒体、百姓、官员和“砖家”的种种反市场言论以极为愚笨的方式展示着他们对人性的无知。
在这种行政定价体制下,随着医疗服务中人力成本的提高,医院中一般性的医疗服务必然收不抵支。如果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医院的正常运行必然遭遇困境,而通过药品出售获得盈余以弥补医疗服务提供中的亏空就势属必然了,这就是中国医疗界人尽皆知的“以药补医”或“以药养医”格局。另外一个弥补亏空的途径就是高价耗材、高价检查的使用率偏高。
在全国各地,一级护理的收费标准在9~12元/天,这远远低于足浴的收费标准。医院,每聘请一位护士,单靠护理费收费,医院支付给护士的工资。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医院只有过度与短缺并行:一是多开药、开贵药、多检查,过度医疗盛行;二是干脆少雇护士。中国每万人拥有的护士人数(所谓“护士密度”),年仅为18人,而年的全球平均护士密度就达到了28人。中国在年之后进入了世界银行界定的中高收入国家行列,而这些国家的护士密度,在年就达到了40人。中国护士人少,医疗服务的质量就不会提升。笔者在台湾地区游玩时听到有名嘴在电视上夸耀台湾的护士如何“亲切无敌”,而“医院的服务有多么糟糕”,云云,虽然不无偏见,却也反映出一部分观感。
除了“以药养医”、“过度医疗”、“服务糟糕”之外,中国医疗领域中的很多现象,均同行政定价体制有关。例如,由于与人力相关的服务收费标准一般都很低,于是传统中医技术(例如望闻问切、推拿之类)可以说日趋衰落,各种高科技检查(如CT)和各类新产品中药(如中药注射液)医院趋之若鹜的对象。
三、行政定价的恶果:毁人不倦
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人常把“好心人”称为“撒马利坦人”。政府时常要做“好心人”,但是专门研究政府行为的公共选择学派大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布坎南曾经写过一篇经典性论文“撒马利坦人的两难”,分析了政府好心办坏事的各种情形,引人深思。
承继着计划体制的遗产,政府对医疗服务和药品进行行政定价,应该是出于“好心”。要防止看病贵嘛!但是,医疗和药品价格的“撒马利坦”制度,却为各类不同的人群带来恶果。
首当其冲的就是医生。由于医疗服务定价畸低,医生们只好卖药;由于政府进一步规定药品加价率,医院也就只好多使用进货价偏高的药品,否则医生和护士的工资就会没有着落。
即便是华佗再世,也难抵以药养医和过度医疗的诱惑。每次刮骨疗毒之后,即便患者像关羽一样愿意奉上金子,华佗也不敢收,因为这违反物价政策,而在政府确定的价格下,华佗只能收铜板。华佗老先生医者仁心,只好在患者伤处敷上捣烂的药草,但由于进货价太低,加价率政府管制,用草药也收不来银子。华佗老先生养不活家人,徒弟也饿着肚子离去了,中华非物质遗产眼看就没有传人了,怎么办?有医药界咨询人士向华佗支招:用进口药啊!推荐一味:黑玉断续膏。此药乃赵敏(即敏敏·特穆尔郡主)从西域进口,为断骨疗伤圣品。华佗摇头说:刮骨疗毒的患者并未断骨,鄙人怎可过度医疗呢?再说,这年代也不对啊。这位老先生,端得固执。
仁医华佗只能退隐,而所有正在行医的中国医生,必定身背过度医疗的骂名。不仅网友拍砖,媒体刁难,甚至连拿刀子捅向医生的罪犯也在庄严的法庭上振振有词:医生们该杀,因为他们过度医疗。
其次,行政定价毁掉了医药产业,不仅搞得人人自危,而且所有企业都原罪累累。医院愿意使用价格偏高的药品,而低价药品使用量畸低,于是海内外各路药企必须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先把药品价格弄高,然后再在虚高价格的基础上设法儿让利给医疗机构和医生。于是,一大堆为友邦人士惊诧的现象出现在中国医药产业之中。
由于新药定价高,于是中国药企的新药研发速度以及中国政府批准新药上市的速度,竟然世界第一了。可令人奇怪的是,既然创新能力如此之强,且中国人的仿制能力之强世所公认,但中国仿制药产业却远远落后于印度。
中国的医药物流企业数量之多,超过了世界上其他各国同类企业数量的总和。很多企业规模小得惊人,其秘密在于,它们的业务无非是“倒票”,把流通环节人为增多,以便把现金弄出来,供药品生产企业和供应企业让利于医疗机构。有些药企的相关人员一时愚笨,竟然让旅行社帮忙“倒票”,并由于内讧因素而东窗事发。这就是葛兰素史克公司商业行贿案的情节梗概。
第三,毁了老百姓。过度医疗行为,尤其是过度用药行为,实际上对维护百姓的健康是不利的,这一点无需多言。更为重要的是,行政定价制度并没有产生抑制药费以及抑制医疗费用快速上涨的效果。事实上,中国的药费占GDP的比重约为2%,而OECD国家这一指标的平均值仅为1.5%。在中国,相当于0.5%GDP的药费占药品费用总额的比重大约为30%。葛兰素史克行贿案的受刑人在中央电视台上说,其公司药费的30%打点了“各路神仙”。
最后,也是最为奇葩也是最为必然的,就是行政定价毁了政府官员。很多独家药品本身都是高价药品,在行政定价体制中也是医院趋之若鹜的对象,因此只要定价时价格小幅上浮,药企的盈利空间和营销空间将会大增。这样药企只要将极小份额的利益增幅拿出来“打点”负责定价的“神仙”。
若干年前,各路药企为了让自家品种定高价,纷纷向国家药监局申报“创新”,而为了让“创新”通过或早日得到批准,就铤而走险。年,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包括前任和现任司长、多位副司长和司级官员,被带走调查了。有关药品价格改革的新闻猜测,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医药价格处的“存废”,已经成为了改革议程上的话题之一。
毫无疑问,行政定价制度让政府之手变成了“九阴白骨抓”,不仅把医疗机构、百姓和医药企业抓得遍体鳞伤,而且政府自身也内伤累累。在这种制度下,中国医疗体系必定走火入魔。要让走火入魔的中国医疗体系重新恢复正常,政府必须改革,修炼九阴真经或九阳真经。九阴真经就是解除管制和重新管制,而九阳真经就是让市场机制在医疗资源的配置上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顾昕,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新医改课题专家)
互联网
年全球数字游戏报告:COC年收入亿元
资讯动态: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将推互联网融合计划:经历两年多转型之后,SOHO中国走向转型的快车道。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表示,年公司有多个项目交付使用,明年租金收入将有大幅提高。SOHO中国将于年2月推出房地产与互联网融合计划。 互联网思维方面的变革也将成为SOHO中国未来变革的方向。潘石屹透露,预计在明年2月1日,SOHO中国将正式推出与互联网合作的平台,届时会有二三十个项目参与其中。
腾讯收购盛大文学只待宣布已接入起点中文网:在腾讯发给文学作者的一封邮件中显示,盛大文学旗下的起点中文网正式以第三方渠道的身份接入腾讯文学。另据知情人士称,双方的交易已经基本完成,只待宣布。邮件中腾讯文学称,即日起,在腾讯文学旗下的创世中文网、云起书院连载更新的作品,将分期逐批接入起点中文网渠道。在稿酬结算方面,扣除第三方收取的渠道费用后,结余收入网站将与作者以5:5的比例结算稿费。此前曾有消息称,腾讯于11月5日敲定了对盛大文学的收购,整体收购价格在40到50亿人民
保卫萝卜研发商飞鱼科技今港交所挂牌融资超5.7亿港元:TechWeb报道12月5日消息,《保卫萝卜》研发商飞鱼科技今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飞鱼科技公布的信息显示,上市发售价厘定为2.2港元,以此计算公司将在收取的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超5.7亿港元,并获得5.01倍超额认购。
华米科技现已估值3亿美元:明年进军美国市场:小米和雷军旗下的顺为基金联合京东、GGV纪源资本投资美国可穿戴设备厂商Misfit,后者的拳头产品是Shine和Flash两个系列的手环。上周小米官方宣布小米手环累计销量已经超过百万,仅天猫双11一天销量就突破十万。今天,生产小米手环的华米科技宣布获得万美元B轮融资,估值3亿美元。高榕资本领投,红杉、晨兴和顺为跟投。
市场分析:
年全球数字游戏报告:COC年收入亿元
据业内数据统计分析公司SuperData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年全球数字游戏业务收入将达到亿美元,整体来看,数字主机游戏收入同比增幅较高,手游玩家ARPU同比增幅不大,而iOS和Android平台的安装成本(CPI)增速依然很高。Supercell的《部落冲突》今年的收入将达到18亿美元,成为了年手游领域当之无愧的‘最强王者’。而在PC游戏市场,免费模式持续吞噬付费市场规模,今年的业内并购也创造了历史记录。
全球市场
SuperData预计,在年,全球数字游戏总收入将达到亿美元,其中拉丁美洲数字游戏的收入将达到42亿美元,同比增长13%,数字主机游戏收入将达到24亿美元,同比增幅24%。该公司预计,未来数字游戏市场的增长将受益于这些新兴市场的规模增长。
手游市场
手游市场是近两年业内最热门的领域,其规模增长速度令所有分析师都觉得难以预测。但随着手游市场的增长,该领域的竞争也出现了白热化的状况,从ARPU值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手游玩家的平均付费额虽然在增长,但增幅却出现了下滑,从今年Q1的24%,降到了Q3时候的16%。随着手游厂商不断增多,手游数量激增,而曝光率和用户获取都成为了大多数开发商最头疼的问题。
不过,最为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份夺走了《糖果传奇》冠军位置的《部落冲突》收入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仅一款游戏收入就达到了18亿美元(约合.7亿人民币元),让收入最高的PC游戏也望洋兴叹。该公司还预计,《智龙迷城》虽然在年末被抢走了日本区手游收入冠军位置,但今年的收入依然有望达到15亿美元,而King旗下的《糖果传奇》则以10亿美元位居第3名。
据该公司透露,亚洲是手游市场规模增长最快的地区,年手游总收入将突破亿美元,而在亚洲市场,中国地区的手游市场也出现了饱和,欧美开发商已经不再像此前那样容易进入中国收入榜高位。而在日本市场,中核游戏以及混合型的手游在日本成功夺得了市场,RPG游戏占9月日本区Android手游收入的19%。亚洲的另一个人口大国印度,智能机用户数量激增,和去年同期相比智能机普及率几乎增长了40%,SuperData预计到年,印度将新增万智能机用户,而这都是潜在的手游玩家。
社交博彩游戏
社交博彩游戏持续增长,但增幅有所下降,该公司预计年社交博彩游戏总收入将达到34亿美元,同比增长10%左右,和去年39%的增幅相比明显减速。而且,随着并购和不断的扩张,社交游戏博彩领域继续呈现垄断现象,GSN、Caesars和Zynga三家公司分别以25%、21%和12%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
MMO游戏市场
年MMO游戏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亿美元,而付费MMO收入持续下滑,免费MMO游戏收入将达到78亿美元,占比接近75%,其中MOBA类游戏收入出人意料,收入较高的MMO游戏分别是《英雄联盟》、DNF、《魔兽世界》、《坦克世界》、《冒险岛》(Maplestory)、《天堂1》、CSOL、Dota2以及《炉石传说:魔兽英雄传》。
年比较值得注意的大事件是,亚马逊9.7亿美元收购Twitch,而该平台是全球最大的游戏视频直播平台,对于MMO游戏,尤其是MOBA游戏影响力非常大。另外,Dota2的冠军赛奖金池达到了0万美元,这也是电竞游戏历史最高的奖金池记录。另外,《英雄联盟》S4冠军赛打破了记录,现场观赛玩家达到4万人,单独同时在线观赛玩家突破万。从电竞角度来看,该公司预计观看人数会保持高速增长,从今年的1.01亿增长到明年的1.34亿。
数字PC和主机游戏收入
年数字PC付费下载游戏收入将达到44亿美元,DLC收入将达到20亿美元。主机销量方面,WiiU以万垫底,PS4销量万,XboxOne目前以1千万销量居第二名。在年,数字主机游戏收入8亿美元,而主机游戏DLC数字版收入达到了16亿美元。
医疗器械
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复制外资巨头成长路线
资讯动态:
一次性医疗器械使用后管理需强化:医疗垃圾必须妥善处理,否则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还有可能导致疫病爆发。一次性医疗器械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医疗产品,这类产品因为直接接触患者身体,所以经常会携带病原微生物,这样的废弃物如果被不法分子重复利用就可能导致使用者感染疾病,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妥善处理。
马云投巨资欲实现医疗梦PE分享大健康产业盛宴:阿里巴巴投资医药电商中信21世纪科技有限公司10个月后,后者日前正式更名为“阿里健康”。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除阿里巴巴之外,腾讯、谷歌、苹果、三星等IT巨头也在向健康医疗产业渗透。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估计,至年,整个健康产业的潜力将达10万亿元。业界认为,医疗健康产业已步入最好的投资周期,大健康产业“盛宴”已经开启。PE机构抓住这一大好时机,纷纷布局。
口腔医疗器械市场被进口品牌垄断:人到中年后就特别容易出现口腔问题,很多患者由于牙齿缺失考虑种植牙齿,我国对于种植牙的需求正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而不断扩大,但这一庞大的市场却被进口商品垄断,一颗最便宜的进口牙也要8多元,这对于很多普通消费者来说非常难以承受,要改变这种现状我国就必须推动民族企业成长,逐步实现进口代替,否则不具备话语权我们根本没法对高价进口产品说不。
九强生物两项体外诊断试剂获注册证:九强生物4日晚间公告,公司收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两项体外诊断试剂《医疗器械注册证》。具体分别为:甲胎蛋白测定试剂盒(胶乳免疫比浊法),用于体外定量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甲胎蛋白(AFP)的含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测定试剂盒(葡萄糖-6-磷酸底物法),用于体外定量检测人红细胞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含量。两项注册制有效期均至年11月13日。
市场分析:
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复制外资巨头成长路线
自国家卫生计生委提出“将适时在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启动分级诊疗试点,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的提案以来,医院应用国产医疗设备,医疗器械行业迎来市场发展契机,本土医疗器械企业研发投入和推广热情高涨。
近日,第72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秋季)博览会暨第19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技术(秋季)展览会上,老牌劲旅“GPS”(美国通用电器、飞利浦、西门子)领头的外资企业依旧在高端市场昂扬前进,而迎着政策春风的本土企业也后劲十足,不仅在很多细分领域展现出不俗的实力,在中高端设备领域也显现出赶超外资的态势。
在中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包括灯床塔、呼吸机、输液泵等,几乎涵盖病床、手术室、抢救室、ICU等监护仪产品系列,是迈瑞的主打产品,占领国内30%市场份额,排名第一。”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运营相关负责人介绍。
“国内品牌通过多年发展,逐步摆脱简单组装生产的经营模式,在研发投入和研发水平方面也有快速发展。”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于敬哲认为,本土医疗器械企业的崛起,使得国际品牌产品价格直接大幅下降,促进了我国产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在细分领域,本土医疗器械企业在此次展会上也有不错的呈现。以糖尿病注射设备无针注射技术为例,快舒尔医疗公司市场部经理李攀峰介绍说,由该公司研发、目前世界惟一一支实现了一次取药多次注射功能的民用无针注射器已经在国内上市。
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试点与推行,“健康进家庭、小病在基层、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格局将逐渐形成。当下,医院开始大量需求低端磁共振成像设备,家用医疗设备也将更加普及。
业内专家指出,当前众多中小型企业“扎推”的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如果想稳健增长,除了依赖利好政策以外,还要加速进行整合。
随着资本的介入,外资品牌在国内医疗器械领域一家独大的状况正发生变化。据统计,截至2014年9月15日,今年发生在A股市场的医疗器械相关领域并购案35起,占比接近医药并购总数的40%。
业内人士指出,从“GPS”、美敦力等医疗器械巨头的发展路径来看,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正在复制外资巨头重组并购的成长路线。从已完成的并购案来看,医疗器械企业的整合排异性并不大,由于行业每个细分领域各有特点并且大多互不干扰,并购整合使得企业收入和利润得到快速增长。
钢铁
12月国内轴承钢市场价格或将继续下探
资讯动态:
局部资源供应紧张热卷价格震荡偏强:本周热卷市场价格整体呈现震荡偏扬的运行格局。在资源供应短缺情况仍未得到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华东及华南等地报价继续呈现温和上探的趋势,而随着淡季效应的深入,西北及华北部分地区报价则是出现了滑落,不过月初资金面相对宽松,商家让利成交的空间有限。本周国内重点市场5.5mm普卷周平均价格为元/吨,较上周涨20元/吨。
年亚洲钢铁行业盈利能力有望见底回升: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3日表示,随着产能增长放缓、利用率上升,年亚洲钢铁生产企业的盈利能力将小幅提高,从而支持该行业的稳定展望。穆迪助理副总裁、分析师邹吉明表示,“我们认为钢铁生产企业的盈利能力已经见底反弹,将在年小幅上升。”
乐从钢贸信贷危机渐平息:在乐从钢贸信贷危机化解过程中,顺德区政府成为平衡各方诉求的关键和“定心丸”,将伤害和损失降到了最低。昨日,有媒体将这种结合“行政与市场”的做法,称之为“钢贸风险化解中的顺德样本”。乐从钢贸信贷危机是一个连环扣,各方利益纠结其中,相互博弈。顺德区从一开始就积极应对,迅速成立金融稳定工作专责组和专责组执行小组,全力评估和处理信贷危机,稳定地方经济。
中央要求河北制定经济转型方案严格推行钢铁等节能减排:从河北省政府独家获悉,近日,中央要求河北省制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方案,这意味着河北从限产治霾进入到根本之道——经济转型。目前,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大气办”)正在统筹各厅局的意见,并汇总上报给河北省政府,之后,河北省将向中央提交一套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方案。
价格数据:
年12月5日最新钢铁价格汇总
市场分析:
12月国内轴承钢市场价格或将继续下探
11月国内轴承钢市场价格延续跌势,跌幅在80元/吨左右,符合前期预测。截止到目前国标连铸不退火材低价资源在元/吨(承兑);中档材料报价在元/吨(承兑);高端材料元/吨(承兑);锻材元/吨(承兑)。根据笔者调查,轴承钢盈利情况不佳,相比之下部分钢厂盘螺、碳结等材料盈利空间尚可,因此有部分钢厂进行了品种结构的调整,减少轴承钢的产量,其中尤以“普转优”钢厂突出。预计,12月份以铁矿石为代表的原料价格还将有所下跌,同时钢厂、贸易商年底均有资金回笼需要,难免低价出货。总体而言,12月国内轴承钢市场价格或将继续下探,幅度约50-80元/吨。
一、国内轴承钢市场情况
1、产量
(1)10月产量:轴承粗钢、钢材环比上涨
根据特钢协统计数据显示,年1-10月份我国主要优特钢企业轴承钢粗钢产量为.8万吨,与去年同期增加2.0%;年1-10月份我国主要优特钢企业轴承钢材产量为.9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1.34%。其中,10月份单月轴承钢粗钢产量为25.14万吨;轴承钢钢材产量为25.80万吨。详见图1:
图1:年全国轴承钢粗钢、钢材产量变化情况
(2)12月计划排产:环比小幅增加
本月笔者扩大了调查范围,对国内33家轴承钢生产企业的产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2月轴承钢排产量预计在28.53万吨。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根据调查,近期轴承钢生产情况基本稳定,上述33家钢厂除本钢12月计划检修一周,影响产量5吨外,其他钢厂无明显变化。但同时,由于轴承钢生产、经营几无利润,而盘螺、碳结等品种尚有盈利,部分“普转优”钢厂有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的计划。
2、出口:10月出口回落明显
10月国内轴承钢出口量吨,同比增长46.78%,环比下降19.71%。1-10月累计出口808吨,较去年同期增加12.84%。
3、11月轴承钢价格:跌幅80元/吨左右
表二:国内轴承钢主流价格
11月国内轴承钢市场延续需求低迷的状态,市场成交也较为清淡,各钢厂出厂价纷纷下调近80元/吨。
二、相关市场信息
1、原料价格:继续低位运行
(1)铁矿石
图4:年进口矿价格指数变化情况
(2)废钢
图5:年普碳废钢价格变化情况
(3)高碳铬铁
图6:年高碳铬铁FeCr55,C价格变化情况
11月进口矿指数持续下跌,较上月底下降0.83%;普碳废钢继续回落,较上月末下降2.90%;高碳铬铁持续低位运行,价格在元/吨。据预测,12月原料价格仍有下降空间。
2、下游行业
(1)滚动轴承
10月国内滚动轴承产量.94万套,较9月减少.37万套,环比下降0.98%。1-10月合计生产轴承.82万套。
图7:年滚动轴承产量变化情况
(2)农作物收获机械
10月国内农作物收获机械产量台,较9月减少台,环比下降10.19%。1-10月合计生产台。
(3)摩托车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年10月,摩托车产销环比和同比均下降;1-10月,全行业累计完成产销.72万辆和.03万辆,同比降幅比1-9月略有收窄。
(4)汽车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年10月,乘用车销售形势保持稳定,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继续保持小幅回升。1-10月,乘用车销量同比增幅低于10%,延续了缓慢回落态势。
以上数据显示,下游行业尚未改善弱势局面。
三、结论
1、以铁矿石为代表的原料价格12月仍将下跌;
2、下游需求欠佳,钢厂接单困难;
3、月底、年末,商家资金紧张,恐将为回笼资金而低价出货;
预计12月国内轴承钢仍将有50-80元/吨降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