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期药材
▼
上面这两味中药是什么,你猜出来了吗?没错,它们分别就是田七和竹节参!一起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吧~
药材对比
药材
田七
竹节参
原植物图
饮片图
来源
《本草纲目》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主产于云南,广西等地。开花前采挖,洗净,晒干。个大,体重,质坚,断面灰绿色或黄绿色为佳。
《纲目拾遗》本品为五加科植物竹节参的干燥根茎。秋季采挖,干燥。
形态特征
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和支根痕。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断面中心灰绿色或白色,边缘深绿色或灰色。
本品略圆柱形,稍弯曲,有的具肉质侧根。表面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致密的纵皱纹及根痕。质硬,断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黄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
别名
田七
竹节人参,野田七
性味归经
甘微苦,归胃,肝经。
味甘,微苦,性微温
功效
活血定痛,化瘀止血
补虚强壮,止咳化痰,散瘀止血,消肿止痛
主治
1出血证
2淤血肿痛,跌打损伤
1病后体弱,食欲不振
2虚劳咳嗽
3咳血吐血衄血
4跌打损伤
化学成分
主要含皂苷,黄酮苷,氨基酸等。止血成分是三七氨酸。
主要含竹节人参皂苷,三七皂苷,其中齐墩果烷型皂苷含量最高。
药理作用
三七可以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溶栓作用;具有造血功能;扩张脑血管;镇痛抗炎,提高体液免疫功能等。
抗炎作用;延缓衰老作用;降血糖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孕妇忌服;无虚无淤者不宜
三七小科普
最早的三七是产于广西的,古代叫做田州(现在的百色),所以它也叫“田七”。田州在广西,所以又把它叫做广三七,最早在明代的时候广西是三七的地道产区,后来发现云南生产的三七长得也很好,产量高,质量也好。所以慢慢的现在的三七主产地成了云南,所以现在常常又把三七叫做滇三七(云南三七)。
为什么叫三七呢?
从生态环境方面讲,该植物三分喜阳七分喜阴,所以叫三七。有些说法是三七植物大多是三个枝,每个枝丫有七片左右的叶子,所以叫三七。明代李时珍则说“三七”是山漆简化而成,因为三七生肌效果很好,像漆一样把伤口黏住了,生肌有“如漆粘物”之妙,又长在山地,故名三七。
“金疮要药”——三七
在冷兵器时代,打仗都是刀剑,兵器都是金属做的,经常会出现淤血刀伤的问题,三七对此有很好的作用,可以化瘀,可以活血,可以止痛;而且止血不留淤,又可以生肌,所以它是伤科要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提到古代触犯了刑法的人,受刑之前都要先吃一些田七,以达到“淤血不易攻心”的效果。
竹节参小科普
《本草纲目拾遗》是清代赵学敏为《本草纲目》的遗作,作者收集经史百家,方志,笔记等各种书籍中有关医药的资料以及民间用药经验,在《本草纲目》的基础上新增药物种,其中“昭参”就是新增药物之一。昭参的原植物就是竹节参,竹节参的产地性状与昭参的的特征吻合。
三七的民间传说
相传有个叫张二的年轻人,出血不止,多方医治无效。有一天,一个姓田的医生路过,取出一个块状的东西,磨成粉给张二吞下,一会功夫,血止住了。张二一家非常感激,于是请求田大夫留下种子,一年后草药生长非常茂盛。恰巧,县令的女儿患出血证,多方求治无效。张二闻知后,带上草药,毛遂自荐,研磨给小姐服用,遗憾的是小姐吃完后死了。
县令大怒,把张二抓起来,张二把田医生救治他的事情告诉县令。县令抓来了田大夫,将其定为谋害杀人罪。临刑之日,田大夫怕这位草药至此流失,于是向大家解释“这种草药对各种出血都有疗效,但须长到3到7年才有效。”说完之后,借来一把小刀,往自己胳膊划一刀,随后取出药粉内服外用,果然血止住了。在场人惊叹不止,县令大人只好放了田大夫。于是后来人们就叫这味草药“田七”“三七”。
三七药膳
材料:鸡,田七,红枣
做法:炖
功效:益气养血生精补脏化瘀止痛
▲
下期药材
▼
下面这两味中药是什么,你能看出来吗?如果你猜到了,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告诉胡世云主任你的答案哦~一起开动脑筋吧!
▲
欢迎留言识药
答案下期揭晓
▼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医学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团队联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摄影:龚又明
指导:覃军
编辑:三思
排版:阿志
精彩推荐
想了解更多有趣、有料、有用的中医知识?快上喜马拉雅FM收听「胡世云主任」频道!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