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事关主权的重大地理学发现:南海“断续线”划分的依据是地形
单之蔷-09-12
我把“九段线”改称“断续线”、“段线”大家都知道,中国南海在地图上有9条“断续线”包裹着,俗称“九段线”。“九段线”的叫法流传甚广,但这样叫其实是不准确的。原因一是年国民政府内政部方域司首次公布的《南海诸岛位置图》上画的是11段线,后来变成了9段;二是当地图比例尺变得很小时,断续线的数量是可以变化的。本来“九段线”的叫法已经约定俗成,我并不想改变它,但是我今天要谈的问题要求我必须给“九段线”改个名字,否则就没法说清今天要谈的问题。因此我把“九段线”改称为“断续线”,有时也用最初的叫法“U形线”,还可能采用一种更简短的叫法:段线。
解铃还须系铃人:地理学的视角别开生面最近,我看到了一篇论文,发表在《地理学报》年第6期,题目为《年中国南海断续线精准划定的地形依据》。作者署名第一位的是我很熟悉的一位年轻地理学者——唐盟(还有几位作者马劲松、王颖、夏非),唐盟是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王颖院士的博士。在说这篇论文之前,先说一说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的王颖院士和她带领的团队。这个团队对我国的海洋学和海洋工程学贡献巨大。近些年来,王颖院士的团队积极参与到南海主权问题的研究中来。南京大学有着深厚的地理学文化积淀,是我国现代地理学的源头之一,学术精湛,名家辈出,在这样的地理学背景下研究起南海主权问题来,自然视角独特,与众不同。
来自地理学背景深厚的南京大学的王颖院士团队,一介入南海主权研究便不同凡响。对于南海断续线的研究,以往的学者大多来自于历史、法律、国际政治等领域,他们习惯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框架内为其寻找地位和意义,什么岛屿归属线、岛礁归属线、历史性水域、群岛水域等。王颖的团队来自地理学界,一开始他们就跳出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框架,直接回到事情的源头,“面对事情本身”。他们去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找到了年国民政府内政部方域司对外公布的《南海诸岛位置图》的原图。他们的研究直接从这张地图的扫描件开始,从最基本的地图的画法、地图使用的图例入手。
这种回到源头,面对事情本身的研究方法,很快就显示出了它的力量。一个最明显又最被视而不见的事实显露出来了:南海断续线就是国界线。陆上的国界在原图中直接延伸到了海里,只不过由原来的连续变成了断续;而且断续线采用的表示方法在图例中明明白白地写着:国界。
王颖、葛晨东、邹欣庆的一篇《论证南海海疆国界线》的论文发表了,一扫南海主权问题研究领域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马首是瞻,言必称海洋法的陋习,在猜谜一样的南海断续线研究中直接端出了谜底。
年国民政府内政部印制的《南海诸岛位置图》
▲在近代中国,对南海疆域轮廓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的地图是《南海诸岛位置略图》(1图),在这幅地图中,南海海域标示出了11段断续线,所用符号与陆地国界完全一致,并且在海陆交界处,国界线是连续没有中断的。
为什么11段断续线长短不一,疏密不同?接下来,王颖的团队又触及了南海断续线的一个重要问题:南海断续线的定位,也就是11条断续线的坐标(经纬度)。既然是海上国界线,没有坐标怎么可以?经过对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南海诸岛位置图》原图中标示的经纬度的定位,并经过一系列的数字映射转换,南海断续线的坐标被量算出来了。
唐盟等人的论文《年中国南海断续线精准划定的地形依据》是南京大学王颖团队对南海主权问题研究的又一重大进展。我认为这篇论文是事关主权的地理学重大发现。这个发现就是:“南海断续线”划定的依据是南海的海底地形。
这个发现有何意义?这个发现的过程怎样?
唐盟说:在跟随王颖老师研究南海断续线的坐标时,面对着年的《南海诸岛位置图》原图,王颖老师发现11段南海断续线,可以说是段段不同(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国地图上的九段线已经被修整过了,修整成长度、形态、疏密等相同)。王颖老师发问了:为什么这些线有的是直线,有的是弧线?为什么这些线有的长,有的短?为什么有些线之间疏,有些线之间密?这些线的位置是怎样确定的?
要知道这些线是画在有严格比例尺的地图上的,每一条线都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画上去的,不会是随意的。但是过去没有人研究这些问题。这些重要的问题是研究的空白。
假如当年画这些线的人还活着,假如当年讨论《南海诸岛位置图》时有会议记录在,这些问题就不是问题。但是这些假如都不存在。这图和这些线画在年至年间,当时正值新旧政权即将更替,新旧力量正在进行生死决战,三大战役就要展开……当时的会议资料等或毁于战火,或流离散落,总之,今天早已杳无痕迹。其实当年参与绘制《南海诸岛位置图》的人,后来并未离开。当年主持其事的内政部方域司司长傅角今,年后任西北大学地理系教授、系主任。南京大学地理系杨怀仁教授,也参与了此项工作,但是从没有人去问他们当年那些事。
年中国1:万《南海诸岛位置图》中的断续线地理位置数据
▲基于年中国政府内政部印制的1:万《南海诸岛位置图》,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的地理学家们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及数字化仿射变换,精准测量出了南海11段断续线的地理坐标。
有一天,唐盟忽然想:这些线是不是与海底的地形有关?这些线为什么有长有短,有疏有密?当年这样划,一定是依照某种规则,也一定反映了某种现实。以往有一种观点认为:断续线的划定是取海中属于我国的岛屿与周边国家海岸线的中间线。但好像只有两条“断续线”符合这一点,而大多数则不是。还有人说:“为什么要在南海画出11条断续线呢?就是因为珊瑚礁太多、太杂乱,有一些还没有名字,只好画出这样一些断续线把它们圈起来,意思是说这些岛礁是属于我们的。”这种说法也不符合事实,因为如果仅仅为了把那些珊瑚岛礁圈起来,断续线围成的形状不会是现在这个形状。一天,唐盟忽然想到:这些线会不会与海底地形有关?
他在电脑中把一张海底地形图套在了《南海诸岛位置图》上,奇迹发生了:他发现11段断续线中大多数都与南海的海底地形有某种关系,尤为明显的是划在菲律宾吕宋岛、巴拉望岛与南海诸岛之间的两条线,还有划在加里曼丹岛与南沙群岛之间的那条线,分明是与西吕宋海槽和南沙海槽有关,它们都画在海槽的边缘线上……
中国南海海底地形图
▲南海主权问题有了地理学领域的新发现。近日,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的几位地理学者,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化手段,建立了南海海底三维地形模型,并对年中国政府内政部印制的1:万《南海诸岛位置图》中的11段断续国界线进行了精确定位,通过叠加分析获得了年南海断续国界线所在位置的海底地形特征,进而总结出南海断续国界线划定的地形依据。他们发现,断续国界线独特的外形与南海海域四周环绕的岛弧、大陆坡、大陆架的分布位置和走向保持了高度一致,充分显示出当时地理学家们通过南海海底地貌特征进行划界的可能性。他们推测出当时划界遵循的原则:在大陆架浅海盆地、海峡处,通常沿两国岸线中点、海峡中线进行划分;在具有明显地形变化的部位,通常沿海槽坡麓或海槽槽沟中线进行划分;在中南半岛东侧陆坡区和南侧巽他大陆架,通常结合岸线走向及下伏地形特征进行划分。并且断续线一般落在同一种地形之上,保证了其完整性、连续性。
11条段线是怎样依照海底地形划定的?为了验证猜想,需要做更多证实工作。唐盟在王颖和马劲松已经精确定位11断线的基础上,把11条断续线从西北按逆时针方向编号,在每条断续线上从两端点和中点向下做出海底地形的三个剖面图,然后一一分析这些剖面图中断续线与地形剖面的关系。最后的结果证实了11条南海断续线的划定依据的基本原则就是地形的原则。只有少数几条除外。所谓地形的原则,一是把南海海盆及其周边的阶梯状台地划进来;二是大部分“断续线”的位置选择在两种地形单元的分界处,就是在两种地貌单元的中间通过。
第一条和第二条段线,是划分北部湾中国与越南的界线。北部湾的地形是变化不大的海底盆地,因此不需考虑分开两种地形,要考虑的是中越陆上的国界怎样延续到海里。因此第一条段线主要是为了把陆上的国界线平滑顺畅地延伸到海里,第二条段线以等距离中线的方式划分了中国与越南北部湾盆地南部的界线。
从第三条段线起,地形的原则开始发挥作用。这条段线沿着越南北部大陆架与中国西沙海台的交界处划定,它分开了这两种地貌单元。
第四条段线划分了中国南沙群岛与越南东南部大陆坡的界线。
第五条段线呈弧形,形状与纳土纳群岛的岸线走向相似。这条线分开了中国的南沙群岛与纳土纳群岛两大地形单元。
第六条段线位于平缓的巽他大陆架上,划分了巽他大陆架北部婆罗洲与中国南沙的界线。
第七条段线与南沙海槽东缘平行,呈直线状。
第八条段线与巴拉望岛平行,划在了大陆坡上。
第九条段线位于菲律宾吕宋岛西、北吕宋海槽内。
第十条和第十一条段线穿过巴士海峡,是台湾岛与吕宋岛天然分界线。
以上可以看出11条南海断续线中有7条是依据地形划出来的。
年中国南海断续国界线海底地形横剖面图
▲南海的海底主要有大陆架、大陆坡和中央海盆三个由浅及深的地貌单元,同时又有海沟、海槽、海丘等起伏剧烈的地貌形态,这些特征从海底地形图中很容易看出。而要更具体地表达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地形起伏变化,更清晰地探索年11段断续国界线划定的地形依据,则需要研究在这些段线上所做的地形剖面图。从西北部的第1段断续线的入海部分开始,按照逆时针顺序,确定每段线的中点,再分别做出垂直于各点切线的地形剖面,会有所发现:第1段断续线的下伏地形为水深变化较小的北部湾浅海盆地(最深处不超过80米),是中越陆上疆界的海上延续,在第2、3、4、7、9段划界时,充分考虑了下伏地形,分别沿海台、海槽、海盆边缘和海槽中线等标志性地形部位进行划分。
发现年“断续线”依照地形原则划定的意义何在?
发现了年《南海诸岛位置图》中的断续线是依照海底地形划定的,这有什么意义吗?意义大焉。
11条“南海断续线”是精准划定的。不仅条数是有根据的,而且长短、形态、疏密都是精心研究,随着海底地形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个观点是很重要的。过去没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似乎这些线是随意划定的,因此可以增删、改动,不仅改位置,而且改长短,改走向,改形态。比如年就去掉了北部湾的两条断续线。这两条线的去掉,带来的负面影响深远。一是把陆上国界向海中延伸的第一段去掉了,遮掩了11条断续线就是国界线的这一重大性质规定,使得后来学者纷纷研究所谓的断续线的各种性质、意义这一子虚乌有的问题;二是丢掉了我国的白龙尾岛,因为按照王颖团队量算出来的断续线的坐标,白龙尾岛是在第一条断续线我方一侧的,去掉了第一条断续线,就看不出这一点了。白龙尾这个小岛简直是北部湾的定海神珠,谁占有它,谁就占有了北部湾大部分海域。
我们现在在中国地图上看到的“九段线”,已经不是当年的11条断续线,已经改变了划法,原来是不等长的(因为海底地形单元大小不一),现在变为等长;原来随着海底地形变化而划出的形态变化也被修整得比较一致了;尤其是原来11段线各段之间的疏密关系,反映了海底地形几大单元的关系,现在被调整为各段线之间疏密程度近乎一致了,我想象不出这样的调整依照的是什么原则。为了历史的延续,为了主权的继承,应该恢复年11段线的原貌。
年断续线的划定依照的是地形的原则这一发现,否定了“断续线是岛屿归属线、岛礁归属线、历史性水域等”一系列关于断续线性质、意义的判定。
年南海11条断续线是依照海底地形精准地划定的。如果是为了划出岛礁归属线,那么他们随意在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周围划两个圈就是了,用不着精准,也用不着研究海底地形;如果是为了划出我国渔民的传统捕鱼海域范围线,那么更不需要去研究海底地形,也用不着找出两种地形的分界处……当年的专家们知道自己的目标不是这些,在他们的意识中,他们是在为中国的海洋划国界,因此需要水上水下、海岸海底,仔细辨析、反复推敲,最后精准划定。
断续线体现了公平的理性态度,顾及了周边国家的利益有人说:断续线太霸道,划到了人家的家门口。过去听到许多类似的对南海断续线的指责,我一直用这是地图比例尺太小造成的错觉来回答这种指责。现在看了唐盟等人的这篇文章,我多了几种回答,并更加坚定了对南海断续线公平公正的自信。
当年代表国民政府接收南海诸岛,并用绘制地图和整理地名的方式来向世界宣布南海主权的专家们,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最大限度地争取中国的国家利益,又要照顾到南海周边国家的利益。今天看来当时的专家们十分理性,他们成功地完成了使命。
怎样使中国的利益最大化?无疑是断续线包裹起来的海域面积越大越好。有时看着11条断续线围起来的南海,我在想为什么当年几位画图的专家有那样的自信,用11条线把南海围起来,向世界宣布这属于中国,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和自信?他们是怎样想的?我找来当年亲赴南海的郑资约教授写的书《南海诸岛地理志略》,想在书中找到这种自信,我终于找到了。郑资约是这样说的:“南海诸岛向为我国领土,久已无何问题……南海之滨,我国独盛,滨海之地全为我国民所移殖,自亦意中之事也。海周皆我侨民,且远至爪哇、苏门答腊。而谓海中之群岛无我居民,非我之经济势力范围,其谁信之?”
“其谁信之?”一句反问把郑资约的自信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话让我想起了明史专家吴晗说过:至明末清初,南海已是“中国湖”。
正是在这种自信下,他们在南海划了一个圈。但这个圈在海四周距离其他国家的海岸什么位置终止,却费思量。最终这些地理学家的地理学知识起了作用,他们十分理性和公正地依据地形的原则划定了中国与他国的海上界线。
为什么说他们依据地形的原则划定的断续线是理性和公正的呢?
这从唐盟的文章中可以得到证明:凡是海底为深水的海盆、海槽的地方都划到了中国,因为只有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的中国人才能活动于这些地方,那些处于采集狩猎和原始农业阶段的原住民,不会到达这些地方。比如与菲律宾的界线基本上依据的是海槽,把深水的海槽划到中国,浅水的岛架划到了菲律宾。几条断续线离菲律宾的海岸线较近,是因为菲律宾的岛架太窄。
那些处于浅水地带的大陆架、岛架所在的海域基本上划给了沿海国,这倒很像现在海洋法中的划分海洋权益的大陆架制度。
划界中对越南最为关照,已经仁至义尽。第二条段线在北部湾南部按照中间线的原则划分了国界,第三条段线未占越南沿海大陆架一分一毫。本来把大陆架划给越南就已经公平了,但是当年地理学家们还是充分考虑了越南的利益,把第三条断续线划在了大陆坡的平分线上。
可以说断续线基本上为其他沿海国保留了完整的大陆架和岛架。
至于说九段线划到了人家的家门口,这一方面是因为周边国家的大陆架和岛架本身的狭窄;另一方面是比例尺造成的误解。其实断续线离周边国家最近的距离都超过了40海里。
要知道那个时候大部分国家领海的概念,还在3海里、6海里这样的水平上呢,40多海里在当时已经是很遥远的地方了。
断续国界线各段中点距周边国家最短距离示意图
▲年中国政府内政部方域司印制了《南海诸岛位置图》,图中南海上共有11段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国界线,以断续的弧线形式表示。若选取每段弧线的中间点,测算其与周边国家的最短距离,经过四舍五入,我们大致会得到如图这样一组数据,数值最小处在我国与菲律宾的巴拉望岛之间,为76公里、41海里;最大处在我国与越南之间,为公里、海里。当时葡萄牙的领海范围为6海里,瑞典、挪威等斯堪的纳维亚诸国为4海里,而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的领海范围是3海里。南海断续国界线的划定,充分满足了周边国家的领海需求,那时还没有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概念,《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则更是多年以后的事了。
这是中国地理学家干得最漂亮的一件事断续线是依照地形精确划定的。这是因为参与划界的几位核心人物是当时中国一流的地理学家。
主持此项工作的是国民政府内政部方域司司长傅角今,湖南长沙人,年赴德国莱比锡地理研究所学习,回国后任复旦大学教授,年后历任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教授和西北大学地理系主任等职,有《重划中国省区论》、《世界石油地理》等著作。
西北大学地理系教授郑资约在此事中特别值得一说,他从西安被借调到南京,亲自坐军舰赴南海接收并实地测量和调查了南海诸岛。我一直猜测他是此事的核心人物,这从他在年11月率先出版了《南海诸岛地理志略》中可见一斑。书中虽没有长篇大论,但精锐尽出,不仅有《南海诸岛位置图》,还有南海诸岛新旧地名对照表。年12月,他还在南沙群岛参加实地接收和勘测工作,不到一年书就出来了,可见其能力之强、效率之高。
后来成为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的杨怀仁教授,年—年被借调到内政部方域司,参加南海诸岛的接收和地图的制作工作。
可以说当年的这项工作,几位地理学家是其中的核心力量。最后断续线划定依照的地形原则,更是与地理学家的参与密切相关,因为地形研究是地理学的看家本领,是地理学家最擅长的领域。
他们是地理学家,他们的眼睛并没有只盯着海洋中那些露出海面的珊瑚岛。他们没有划几个小圈,把那几个群岛圈起来,而是划了一个大大的圈。这一划,划进来的就不仅仅是几个群岛,而是把断续线内海水中、海底土、海底下的所有资源都考虑到了。他们没想到的是,几十年后,他们划的这个圈还是抵抗周边国家海里要求的最有力的武器。
几位地理学家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在茫茫大海上为中国划了一个圈,圈出了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领土。有人说这是一次知识分子的“地图辟疆”,有人说这是中国人对海洋第一次有如此清醒和睿智的理解。
无论如何,都应该说这是中国地理学家干得最漂亮的一件事。
南海卫星影像图
▲对于南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地理学家眼中的南海,和地球上的每个区域一样,是一个有位置、有坐标、有轮廓范围的地理单元。它北靠我国华南大陆;南达苏门达腊岛和加里曼丹岛;东至菲律宾群岛;西接中南半岛及马来半岛,以马六甲海峡与印度洋相通,围合成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直至南半球南纬3度的半封闭边缘海。在地理学家看来,南海不只是我国南方的一片广阔水域,更包括海水深处我们肉眼无法看到的高低起伏的复杂地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样的视野不是出现在卫星遥感技术发达的今天,早在年,丁文江、翁文灏等地理学家编制的《中国分省新图》中,就用等深线表达了南海的海底地形。年,郑资约、傅角今等地理学家在地图中用11段国界线明确了我国在南海海域的主权范围,这11段线并没有圈定整个南海,而是与南海海底地形地势有着密不可分的相关性。将70年前的11段线与现在的遥感影像叠合,结果令人惊叹:段线基本沿中央深海盆地两侧的阶梯状大陆坡延伸。这不是巧合。
摘自“海洋生态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