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上面说了,十八界是六根、六尘、六识的合称,假如分别细说则很费篇幅,而且容易使人混淆不清。我们不妨仅就眼根再做一个归纳性的阐述,而例其余。
眼根有浮尘根与胜义根之别。浮尘根就是我们人身上有相的生理器官——眼睛。胜义根又分为“见分”和“相分”。所谓见分,就是能缘境的见照作用,自缘其所变的相分。例如,眼睛能够见物,这个能见的作用,就是胜义根的见分,它是无形无相的,也就是所说的见性——能见之性。相分则是由“识”所变现的外境,即心内所现之境,心起时,浮于心前之相貌,也就是我们所见的境。我们人之所以眼睛能看到东西,就是因为有胜义根的能见之性——见性,通过浮尘根——眼睛发生作用,由相分显现出山河大地、光明黑暗、长短方圆、青黄赤白等种种境相。而我们大家不明白这个真理,由此一“见”,就迷着这些境相为实有。“你见着没有?”这句话是日常惯用语,但却隐含着一种深意,它反映了凡夫的执相劣根性。见着、见着,一见就着。一见物境,便着在上面离不开了,生死也由此开始了。如夜间看到万家灯火、辉煌灿烂时,是光明相;如果灯火一齐熄灭,大地漆黑一团,又是黑暗相了。所以,明和暗是有生有灭的。山河大地一切色相皆是有生灭的。人们一着这生灭之相,妄心也就随之生灭不停,所以生死难逃。前面,我们常用镜和影作比喻。镜一经制成,就能照物,山河大地及一切森罗万相皆能从此镜光中显其影。凡夫的毛病就在于执影为实有,却对镜光了无所知。他哪里知道影子可见而不可得,且瞬息万变,全属生灭法,镜光才是真常不易的妙体。也就是说,有生灭的皆是尘劳,而自性是无断续、无来去的。于此可知,能见的性是永恒存在的。禅宗有句话:“灼然常见面,相逢不相识”。其意就是指:凡夫对时时在六根门头放光的性,竟然毫不相识。天天用它见物,却执著在物境上转,分别“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不知这能见的是什么?!犹如只认影子,而不识镜光一样。光阴似箭,纵然长寿到一百多岁,也不过是转眼间事。天界虽比人间寿命长得多,但对死也无法逃避。生时眼根虽能见物,死后眼睛还在,却效用尽失。所能长住不灭者,唯有“见性”——能见之性。人的大患就在于愚昧无知,眼一见相,就被此相所钩牵而昧却“见性”,昏然不觉地造业受报。殊不知能见物的不是眼而是性,眼只不过是性所使用的工具。犹如电灯之所以能发光,动力是电,而不是电灯泡。倘若能够彻悟这个能见的性,且识其本体是空相,则当下妄念顿除,明心见性,即刻解脱。凡圣之别,全在于认识自己本性与否。见性如此,其余的闻性、嗅性、尝性、觉性、知性亦莫不如是。《楞严经》曰:“一根既返源,六根咸解脱。”由眼根的论述,便可以推知其余了。佛告诫我们:“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就是让我们明白一切有形有相、有作有为的东西皆是幻影,都是空相而不可得。教我们醒悟,不要着相,一切放下,即可恢复我们本来清净无染的自性光明。欲转凡为圣,则非把这十八界法勘破不可。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法法俱通,一切大乘经的玄义无不迎刃而解了。我们现在学佛,既已明白了这个重要的道理,就应迅速下手修持,学以致用。学而不行,等于没有学。释迦牟尼佛早已成佛,为普度众生,故示现为净饭王的太子,十九岁出家,雪山苦行六年,三十岁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世尊仰观东方一大明星出现,于一刹那,就了知这能见的不是眼睛,而是无远不到的见性,当下开悟证成佛道。一切众生皆和我一样,为什么不能成道呢?原来都被妄想执著迷蒙住了。所以感叹:“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凡夫因为不识本性,为六尘缘影所作弄,愚痴执著而不知,良可悲也。我们明白了无十八界的道理,在修学的时候就不要向外看,不要执著外境,而要时时回光返照,照顾自己的本性。这能见、能闻、能嗅、能尝、能觉、能知的是什么?一旦认识了这个主人公,就像在十字街头撞着亲阿爹似的。原来宇宙万有的造物主就是我们自己,就是我们的真心,也就是法身。而不是什么上帝、天神。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乃至饮食起居,一切的一切,无一不是自性的作用,无一不是真性的显现。而这主人公,虽是万能体,应缘而现相,现出千差万别之现象,自己却是性空无相。正因性空无相故,才能应物现形、随缘起用。否则就不能生起诸法,现相起用。比如镜子,正因镜中无物,才能现影。否则何能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呢?又如房间,假如房间不是空的,里面堆满了东西,又怎能再搬进来东西呢?所以说,因性空之故,才能显现一切。我们修法证到真性时,才明白《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真理,也才明白本经所说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的道理。我们能透过现象见到本性,就会知道,眼耳鼻舌身意等等十八界原本无有,都是真心一时应缘显现的妙用。如果我们执境取相,即不见“能见”,而只见“所见”了,那就空不掉根、尘、识十八界了。曹洞宗的开山祖师洞山良价禅师,从小出家,跟师父一块读《心经》,当念到“无眼耳鼻舌身意”处,突然用手摸摸自己的面孔,问师父:我明明有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心经》说没有呢?师父猛然一惊,无从解答。因为他也和我们凡夫一样,执相着境,只见所见,不明能见,仍不明经义。所以自愧无能教导,便说:我回答不了你的问题,当不了你的师父,我指你一个地方,到五泄山去礼拜灵默禅师,请他度化你。于是洞山又跟随灵默禅师参禅。到了二十一岁,便游方参学。第一个拜谒的是南泉禅师,南泉是马祖的大弟子。良价禅师到南泉禅师那里,刚好碰上马祖的讳辰。南泉为纪念他的师父,要修斋供养。南泉问大众:“来日设马祖斋,未审马祖还来否?”这里要注意这个“来”字。因为佛性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一有来去,就落假相,而不是真相了。南泉禅师这样说话,非常要紧(注意当下)。问题提出来之后,大家皆不能回答。因为你说“来”或“不来”都不对,都落在两边。禅师这样说话,就是要一处不落,这是两面刀,一面杀,一面活,不能有落处,一有落处就不是了。这时,良价禅师从众中走出来,对南泉祖师说:“待有伴即来。”世界上一切都是对待(相对)法。因对待之故,都是假的。有大才有小,有好才有坏。假如没有大,怎么会有小呢?没有好,怎么会有坏呢?所以,相对者都是有生有灭的,都是假的。绝对者才是真的。有去有来都是生灭之相,绝对真心是无来无去的,是不生不灭的。所以,洞山说“待有伴即来”。南泉一听,说道:“此子虽后生,甚堪雕琢。”意思是,洞山虽还年轻,二十来岁,但在大众不能下一语时,他却能出头露面说出一句,虽然他的回答还不彻底,还有对待来去,但经雕琢,将来可成大器的。良价听了南泉禅师的话后,却说:“和尚莫压良为贱。”就是说,我本来就是有出息的大人,而不是下贱的佣人,即天然本性本来就是佛,没有什么真假之别。既然没有真假,本来如此,本来是佛,还有什么修,有什么证呢?从良价禅师这句话看,他已经悟到本性天真,不假修证了。但还不究竟,还没有翻过身来,还没有彻悟到五蕴就是一切色法、心法,色受想行识就是妙有真空,一切根尘识都是真心的妙用。良价只晓得法身无相,没有形相,却不晓得有形相就是没有形相,所以,还不彻底,还不究竟。后来,洞山良价禅师又去参沩山禅师。他说:“顷闻南阳忠国师,有‘无情说法’话,某甲未究其微。”“无情”就是器世间,诸如砖头、瓦砾、山河大地。“未究其微”,就是不明白这里深奥的玄微妙旨。故请沩山禅师给他说法。沩山说:阇黎,这段无情说法的公案,你还记得吗?阇黎就是和尚。沩山禅师这句也不是好话。假如你是作家,就大喝一声:“阿阇黎!”但是良价禅师不明所以,立即回答:“记得。”这已经落实了,已经有所记忆,有东西在了。沩山禅师接着说:你把公案举说一遍看。良价禅师就把公案讲了一遍。下面就是这则公案。思考
如何是凡圣之别?
欢迎师兄们共同思考,并在下方留言。
往期汇集
连载完毕---文章汇总目录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全集汇总
《心经抉隐》经典语录连载完毕——文章汇总目录
元音老人
《略论明心见性》:连载完毕,汇总目录如下
《略论明心见性》经典语录连载完毕,汇总目录如下
学佛第一要知见正连载完毕,汇总目录如下
王骧陆居士
《学佛最初之决定》连载完毕,汇总目录如下:
乙亥讲演录——汇总目录
元音老人
《楞严要解》续貂:目录汇总
元音老人《中有成就秘笈》汇总目录
元音老人
《大手印浅释》连载完毕,汇总目录如下!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01:《心经》的来龙去脉和真谛所在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02:如何理解法报化三身?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03:真如实相,无可言说四种涅槃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04:佛经是标月之指,是学佛修道的方向和路径。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05:何为真呢?其实妄即是真。因妄以真起,有真才有妄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06:修法用功有个严重的错误倾向,就是求神通。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07:《心经》的五重玄义:一、释名、般若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08:《心经》的五重玄义:一、释名、般若(下)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09:《心经》的五重玄义:一、释名、波罗蜜多心经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10:《心经》的五重玄义:二、显体,三、明宗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11:《心经》的五重玄义:四、辨用、五、判教相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12:心真空净的人是大机大用,无为而无所不为的。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13:我们修行不要住相,而要在心地上真正用功夫。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14:我们修行,就是要了生死、成佛。所谓生死者,就是着境生心。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15:我们修行就是要不为物境所转,相反,还要转物。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16:真的见性,一见就彻见,一见就永见,就时时刻刻处处见性。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17:佛法所说的空,照见五蕴皆空的空,是妙有真空!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18:所谓妙有者,就不是实有,妙有非有,真空非空。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19:我们要振兴佛教,非提倡明心见性不可!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20:如果没有众生,是根本不能成佛的。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21:“照见五蕴皆空”,不要执著在法见上,要连照见也不可得。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22:一切事物都离不开性,离开性就没有一切事物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23: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24: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25: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26:五十一“心所法”之“别境心所”。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27:信仰坚固,发愿才能深广宏大,修行才能精进、勤奋,才能有所成就。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28:我们知道了做功夫的诀窍,就要善于用功,时时观照。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29:修到八地以上才进入无功之用,方是大用。八地以下都是有功之用。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30: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妄幻想,无不是由我们妄想、分别、执著、颠倒而成。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31:我们要深切地知道,垢与净统统是我们的心。心垢则垢,心净则净。
元音老人
《心经抉隐》32:开悟之前都是盲修,如不明心见性,则是在外围兜圈子。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