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斌怎么样 http://pf.39.net/bdfyy/qsnbdf/201215/8498651.html
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于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是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北京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城中心,东西宽米,南北长米,占地面积余平方米,周围环以10米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筒子河)。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南名午门,北称神武门,左右为东华门、西华门,其中午门为参观入口,神武门为参观出口。城内古建筑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一说为,平方米),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布局与形制均严格按照封建礼制和阴阳五行学说设计与营造,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展览与藏品
虽然有部分清宫旧藏文物于到年迁往台北故宫,但通过收回溥仪私带出宫的珍品,接受民间捐赠,并参与考古发掘,故宫博物院在年以后进一步丰富了馆藏,文物总数达到件,其中珍贵文物件、一般文物件、标本件,涵盖几乎整个古代中国文明发展史和几乎所有文物门类。
古书画
故宫博物院共藏有绘画、壁画、版画、书法、尺牍、碑帖约14万件,占世界公立博物馆所藏中国古代书画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故宫书画馆设在武英殿区,每年春到秋季举办两到三期常设书画展。
绘画:
故宫博物院藏元代及以前绘画近件,其中17件入选国家文物局《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书画类)》。故宫藏有诸多中国绘画史上的孤品、绝品,如:东晋顾恺之(传)《洛神赋图》卷、隋朝展子虔《游春图》卷、唐朝韩滉《五牛图》卷、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卷、五代卫贤《高士图》卷、五代黄荃《写生珍禽图》卷、五代顾闳中(传)《韩熙载夜宴图》卷、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等
书法:
故宫博物院藏元代及以前书法件,其中11件入选国家文物局《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书画类)》。故宫藏有诸多中国书法史上的孤品、绝品,例如:西晋陆机《平复帖》卷、东晋王献之《中秋帖》卷、东晋王珣《伯远帖》卷、唐朝冯承素摹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卷(神龙本)、唐朝李白《上阳台帖》卷、唐朝杜牧《张好好诗》卷等
碑帖:
故宫博物院在年以后接受大量捐赠,充实了原为清宫收藏弱项的碑拓与法帖,现藏2.5万多件。原石和初刻珍品有:东汉《西岳华山庙碑》宋拓本(华阴本)、东汉《张迁碑》明拓本(东里润色本)、唐《九成宫醴泉铭》宋拓本、宋刻宋拓《淳化阁帖》、宋刻宋拓《大观帖》等
刻石:
故宫藏件套,最重要者当属战国秦石鼓,所刻石鼓文为中国已知最早的石刻文字,陈列于石鼓馆。
瓷器
故宫博物院拥有35万件陶瓷器,总量居世界博物馆之首,包括一级品多件,二级品约5.6万件,另有从全国多个窑口所采集的3.6万余片陶瓷标本。藏品覆盖面极广,贯穿整个中国陶瓷史,兼顾陶器与瓷器、官窑与民窑。收藏特色尤其体现在三国至唐五代陶瓷器、元瓷、清中晚期御窑、宫廷陈设用瓷、紫砂器、多釉彩大型瓷器、清御窑生产资料、历代民窑瓷器和考古发掘资料。故宫陶瓷馆设在文华殿区。
铜器
故宫博物院藏历代铜器1.5万余件(不包括钱币和铜镜),其中先秦青铜器约1万件,有铭文的余件这三个数量均占中外传世与出土数量总和的十分之一以上,故宫是世界上收藏中国青铜器数量最多的博物馆。另有历代钱币1万余枚、铜镜4面、印押1万余件。故宫青铜器馆设在承乾宫和永和宫。
玉器
故宫博物院藏玉器件,涵盖中国主要历史时期,尤以清代宫廷玉器为收藏特色。故宫玉器馆设在东六宫的钟粹宫。
其他工艺品
漆器:
故宫博物院藏漆器近1.8万件,尤以元明清三代作品为胜。元代藏品虽只有17件,但汇聚名家力作,如:“张成造”剔犀云纹盘、剔红栀子花圆盘(天府永藏展);元杨茂造剔红花卉纹尊、剔红观瀑图八方盘(天府永藏展);张敏德造剔红赏花图圆盒是张敏德唯一存世作品。
明代早晚期精品皆有,如:明代林檎双鹂纹剔彩大捧盒、朱地描漆双凤长方盒等。
清品种类齐全,精品逾万。剔红海兽纹圆盒技艺精妙,波浪式海水纹细若发丝;剔彩百子睟盘雕百子嬉戏,繁而不乱,仅有两件,皆藏故宫。
竹木牙角器
共1万件,汇聚精美材质与名家精品,如明朱三松款竹雕白菜笔筒、清吴之璠款竹雕御题刘海戏蟾图笔筒、元黄杨木雕李铁拐、明尤通款犀角雕仙人槎杯(天府永藏展)。最靡费的象牙制品当属象牙席,用象牙劈丝编织而成,纳凉极佳,技艺已失传两百年,清宫制作过五张,现仅存三张,其中两张收藏在故宫。
珐琅器
故宫博物院藏金属胎珐琅器件(不含瓷胎、玻璃胎、宜兴胎和宫廷原状陈列品),几乎贯穿珐琅工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元明时期和大型金属珐琅器独具优势,如元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兽耳三环尊,明代的掐丝珐琅七狮戏球图长方盘等。清代最著名的掐丝珐琅极品为乾隆朝宝相花纹金佛喇嘛塔,图案复杂,气势宏伟,一批六座,完整保存在梵华楼。
金银器
故宫博物院是清代金银器的主要集中地,有清代金器2件,银质工艺品多件,银质生活用具6多件。故宫金银器馆设在景阳宫。
文具:
故宫收藏各类古代文具多达8万余件,包括:
文房四宝:罕见的带有制作年款的明代毛笔;青玉雕龙管珐琅斗提笔、青花云纹矾红龙纹提笔等清代御用笔精品;程君房、方于鲁和徽墨四大家的墨品;白鹿纸、梅花玉版笺等名贵纸品;歙砚、端砚,存世仅一方的御题驼矶石长方砚,顾二娘、刘源的砚品。
成套文具:代表藏品是清乾隆旅行文具箱,箱内含两个多宝格,可盛放文具、烛台、绘图仪器、双陆棋、鼻烟壶、微型书画手卷等64件,是清宫遗存的唯一一件旅行用文具箱。
玻璃器:
故宫博物院藏有战国至清末玻璃器件,尤以清三代时期官造作品为傲,在中外博物馆中首屈一指。存世康熙款玻璃器仅四件,故宫珍藏的透明玻璃刻面纹水丞就是其一。雍正朝珍品有21件,件件精纯。乾隆朝品种繁多,如三羊开泰山子和天鸡式水丞是金星玻璃存世孤品。
匏器:
即葫芦器,把初生嫩匏套入模范中,使其长成器形,由于葫芦生长自有规律,所以成品率极低,精品非常难得。故宫藏匏器件,以康熙、乾隆朝最多最精,如清康熙匏制蒜头瓶:纹饰清晰、宛若天成,更可贵的是每瓣器身间的图案衔接自然、天衣无缝,阴阳图案无任何错乱,代表了康熙朝匏器的最高水平。
钟表:
故宫博物院收藏中外钟表多件,外国钟表包括英国、法国、瑞士、美国、日本所产精品,体现了18世纪至20世纪初世界钟表制造业的最高水平。故宫钟表馆设在奉先殿。
珠宝盆景:
共余件,用料奢华,一盆一景就价值连城。陈列于珍宝馆。
家具:
故宫博物院现存明清家具余件,是国内外收藏中国古典家具最多、质量等级最高的博物馆。以高档硬木家具为主,云集紫檀、黄花梨、鸡翅木等名贵材质,明清式样皆有大量精品。
宫廷类文物
故宫博物院藏有极为丰富的宫廷特色文物,从代表皇权的典制文物到皇家日常生活用品文物,无所不藏。明清帝后玺印、卤簿仪仗、武备器具彰显皇威;地毯、帷幔、药具、典制文物是宫廷生活的真实反映。帝后冠服也最为齐全。反映清代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天文地理仪器亦为故宫特藏。清代皇帝鉴赏所用印章,也大多藏在故宫。清代皇家信仰以萨满教、道教、藏传佛教为主,故宫藏有大量宗教法器、祭器、造像、唐卡等,还完整保存了藏传佛教和道教殿堂。
档案古籍
年以后,故宫博物院将万件明清档案拨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后者明清档案占存世总量的一半。故宫另将包括天禄琳琅善本在内的14万册宫廷藏书拨交国家图书馆等机构。
故宫博物院现藏60余万件古籍、古建类藏品,包括约40万件善本古籍和20多万块书版。故宫的特藏类别有:内府修书各馆在编纂过程中产生的稿本,呈请皇帝御览、待刻之书的定本,从未发刻的清代满、蒙、汉文典籍,为便于皇帝阅览或携带而重抄的各式书册,以及为宫内外殿堂陈设而特制的各种赏玩性书册。此外还有翰林学士、词臣自撰的未刊行书籍,各地藏书家进呈之书;一大批宫中戏本和档案;帝后服饰和器物小样、样式雷建筑图样、舆图、清宫照片等;另有20余万块精美的武英殿殿本原刻书版。此外,故宫古建部保存了大量古建筑文物。
藏文大藏经之《甘珠尔》:内府泥金藏文写本,乾隆皇帝为庆祝生母寿辰所制,收佛典1余部,共计函,以泥金字撰写经文,饰以黄金和一万多颗珍珠、珊瑚珠、松石等珠宝,极其富丽堂皇。现分藏两岸故宫,北京有96函,台北有12函。[16]
满文大藏经:全名《清文翻译全藏经》,收佛教典籍部,包含大量精美的版画插图,代表了清内府书籍雕版印刷及装潢的最高水平。原印12套,另一套分藏两岸故宫,北京76函,台北32函。清内府原刻4万余块字版和余块佛像图版完好收藏于北京。
珍品集萃
因故宫藏品门类齐全,数量巨大,此文仅对重点器物和特色器物做些详细介绍,以文字描述和细节图为主尽量做到周全详尽,其他请参看其官方网站或实地学习,详细内容见尾页的网址推荐。
书画
清明上河图
尺寸:纵24.8cm,横cm。
作者:张择端
时代:北宋
北宋的东京汴梁随着历史的流逝,早已被长河的黄沙埋没在深处。后人只能从《东京梦华录》的字里行间依稀解读当年的太平繁盛。所幸的是,北宋画院翰林待诏张择端精细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为我们保存了京城东南角一带的风俗场景,像一个长长的电影镜头般,从早春的郊野一直摇到城内市井中的深宅大院。当我们展开画卷时,九百年前汴京繁华渐渐又在我们眼前复活、生动起来了。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清明时节的郊外,薄雾料峭,茅檐低小,杨柳返青,村野的路途上运炭和扫墓踏青者冲破了原野的寂静。而汴河上的航船有停靠卸货者,又有逆流而上者,画面开始热闹起来。飞跨运河的虹桥场景是全画的高潮,这里水陆繁忙,热闹非常,引人入胜。过桥下来大街两边就是忙碌的店铺了,人们各忙生计,各具情态,有场面、有细节,有忙笔、有闲笔,都饶有生趣。我们的目光越过一座雄伟的城门楼就进入都市了,城楼之下,人涌如潮、川流不息,城内市井更是熙熙攘攘,三教九流、男女老幼来往交错。街道两旁“正店”酒楼、肉铺、诊所、绸缎铺、香铺、旅店、当铺、府邸,以及水井、说书场、糕点摊、理发摊等等。画家采用鸟瞰式全景散点透视,工笔兼带写意,设色淡雅,“别成家数”。布局宏大流畅,却又能于细微处见精神,建筑、人物、车船都比例得当,各具情态。
我国古代类似的史诗性风俗长卷应该不止此一幅,但却只有《清明上河图》有幸保存下来。宋、元、明、清四朝,此图都曾入藏皇宫内府,却又总被侵宋的金兵、宫内装裱匠、权宦冯保和逊帝溥仪偷出,在民间辗转流传,经历传奇。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问世之后,仿本、伪本接踵而出,不计其数,也可以说蔚为大观,可见中国人对它多么的喜爱和仰慕!
伯远帖
尺寸:纵25.1cm,横17.2cm。
作者:王珣
时代:晋
魏晋风流令后世人们仰慕不已,其中的名门望族王氏一家在中华书法史上的占据了一个巅峰地位。大家都知道书圣王羲之,还有他书法成就杰出的儿子王献之,但在皇家珍藏的“三希”宝帖中还有王羲之一个远房侄子王珣的书迹。当乾隆帝得到王珣的《伯远帖》后,兴奋地将其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集中宝藏于养心殿的西暖阁一隅斗室中,认为它们属于“稀世神物,非寻常什袭可并云”,索性将这间袖珍书房命名为“三希堂”。
这三件稀世的法帖珍品辉映着东晋王氏家族在书法艺术上的风范与荣耀。但自命风流的乾隆皇帝也有走眼的时候。被当作“上上真迹”的三件宝帖中,经现代书画专家研究,认为《快雪时晴帖》与《中秋帖》其实皆为后世书家临写。三希至宝中只有《伯远帖》仍被认为是东晋王氏法书的真迹。
《伯远帖》上只存录王珣书信中的47个字,只言片语中似乎诉说着萦怀的回想和与友人天各一方的怅惘。此帖书迹俊逸流畅,劲健灵动,其结字缜密,而又大小参差,疏密有致,正是信手写来,更显风流之美。帖后还有明书画大师董其昌的题跋,亦为乾隆帝所珍视。
20世纪30年代,清皇室被逐出故宫时,老皇妃将《伯远帖》与《中秋帖》两件宝帖携带出宫,后卖掉换钱,于是此帖流散在外,辗转于乱世中。直到共和国建立后,年,宝帖在香港出现,周恩来总理指示以重金将二宝购回,再交故宫博物院珍藏。
韩熙载夜宴图
尺寸:纵28.7cm,横.5cm。
作者:顾闳中
时代:五代
南唐御用画师顾闳中奉后主李煜之命,赴韩熙载家夜宴观察,而后根据记忆绘出其宴乐场面以呈御览。这幅记录大臣夜生活的作品就是《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在一幅长卷上分5个片段绘出了夜宴从“众聆曼奏”到“击鼓助舞”,经“宴中小憩”又“轻音徐来”,最后“宴终曲尽”的过程。图卷中每一片段之间以屏风相隔,保持了观看的连续。
虽然夜已渐深,但韩府的夜宴却在一幕一幕地上演,通观全图轴五段场景,琵琶、羯鼓、笛、箫、牙板等乐器一一出场。人物除了戴着高帽的主人韩熙载外,他门下的乐伎王屋山和弱兰等、穿红衣的状元郎粲、太常博士陈致雍、教坊副使李家明及其妹、友人德明和尚、紫微郎朱铣、门生舒雅等诸人,在各个场面中各具情态,与身份、性格十分相符,可见画师顾闳中巨细入微的观察,潜心默识的记忆与描摹精湛的画艺。
除了惟妙惟肖的人物和家具描绘,这幅图卷最令人叹赏的还有绚丽而清雅的色彩。敷色丰富、和谐,仕女的素妆艳服与男宾的青黑色衣衫,几案坐榻等深色家具沉厚古雅,仕女裙衫、帘幕、帐幔与枕席上的图案又绚烂多采,不同色彩对比参差,交相辉映,使整体色调艳而不俗,绚中出素。既有江南偏安的贵族生活的高华艳美,又反映出主人家清丽素馨的格调。色调错综变幻中还烘托出了夜宴欢场上的放纵忘情与颓废之美。
但是,在一片欢愉场景中,韩熙载那张郁闷不展的愁容却传达出一个清醒灵魂的痛苦、无奈与自我放纵,这又是此图高明传神之处。受后主李煜之命描绘的《韩熙载夜宴图》似乎不止一幅,但可惜都没有留存至今。据考证,这一幅属于最古的宋人摹本,如我们所见,绘画也相当精妙。
这幅描绘偏安贵族末日作乐的图卷在南宋时曾被内府收藏,流传至清代雍乾时期再次被收入宫禁之中。溥仪被逐出故宫时将其携出,二战结束后又流入民间。后来近代绘画大师张大千重金将其买下,珍爱有嘉。后来他将画带到香港,以很低的价格转让给祖国大陆,使瑰宝得以重归故宫。
张好好诗卷
尺寸:纵28.2cm,横cm。
作者:杜牧
时代:唐
美人迟暮,难免令人唏嘘伤感。一千二百年前,唐代诗人杜牧为歌妓张好好挥笔赋诗一首,成为了我们能见到的这位著名诗人留存于世的唯一墨迹。
杜牧(—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才华横溢,写下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绝句,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然而,从这幅《张好好诗》卷上,我们能看到,诗人不仅有着逸致豪迈的诗情,书法也是气格雄健,颇具功力。正如明代书画鉴赏大家董其昌的评述:“牧之书《张好好诗》,深得六朝人风韵,余所见颜柳以后温飞卿(庭筠)与牧之亦名家也。”
唐文宗大和八年(年),杜牧在洛阳东门与歌妓张好好时隔多年后重新相遇,赠于她此首婉丽含蓄的长诗。他在卷首处写到“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门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诗篇里充满了对这位才艺双绝却遭遇不幸的歌妓无限的同情,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并为伤感迟暮之作。现在,我们仍能从《全唐诗》(卷五二○)里找到这首长诗的原文。
《张好好诗》卷由宋徽宗赵佶题名,见于《宣和书谱》卷九,并钤有宋徽宗诸玺印,保存着当时内府装潢式样。后曾递藏于宋代贾似道,明代项元汴、张孝思,清代梁清标等人,乾隆年间入藏内府。
年,逊帝溥仪将此卷携出宫外,流散于东北。年,琉璃厂论文斋老板靳伯声的弟弟在东北得到此卷,带来北京,转手持往上海。著名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得知此消息后,急托墨宝斋马保山先生追寻此卷,以免流失海外。幸得上天眷顾,诗卷寻得,张伯驹先生以重金购回,内心狂喜,每晚睡觉都置于枕边,如此数日,爱不释手。年,张伯驹先生将《张好好诗》卷捐赠政府,珍贵文物重为故宫博物院收藏。
冰嬉图
尺寸:纵35cm,横.8cm。
作者:金昆程志道福隆安
时代:清
对于居住在中国南方的人们来言,冬天最可望而不可即的就是下雪和结冰了。然而在北方,当寒风呼啸的一夜过后,气温骤降到冰点,往日波光粼粼的湖面瞬时光滑如镜,最令人期待的滑冰时刻到来了。
发祥于东北长白山地区的满族人特别擅长在冰天雪地中滑冰和滑雪,历史上他们还利用这一技能成功解救了在战争中被困的努尔哈赤。当清朝入主中原后,冰上运动依然是军事训练项目之一,视为“国俗”,并作为典制载入《大清会典》。每年冬天,太液池(现在北京的中南海、北海)上就会有冰上运动的表演,表演者是从八旗将士和内务府上三旗官兵中挑选的擅长滑冰的高手。不过为了迎合皇帝的检阅,这一千多名高手们还要经过集训才能在冬至过后在太液池上正式亮相。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长卷,描绘的就是当时冰上表演的盛况。
这幅由宫廷画家所绘的画卷名为《冰嬉图》,画面上右侧众人簇拥的就是皇帝华丽的冰床。冰场上,旗手和射手们间隔排列,沿着卷云形的冰道穿梭滑行。飘舞着彩旗的旌门上悬挂着射手们的目标——彩球。当表演结束的时候,谁射中彩球的箭数多,谁就能得到更多的赏赐。其实不难发现,这些射手和旗手们,在滑冰的时候还不时地表演出一些难度动作,比如倒着滑、单腿滑等等,可谓是花样滑冰了。在这样难得的机会面前,谁不想在皇帝面前表现一把呢?
据文献记载,当时皇帝观赏的溜冰项目还有以下三种:一是比赛快慢的速度滑冰,清代称“滑擦”,选手们穿着带铁齿的冰鞋,在冰上如风驰电掣般滑行,先夺标的取胜;二是杂技滑冰,如在冰上飞叉、耍刀、弄幡、使棒、叠罗汉等,难度颇高,技艺非凡;三是冰上踢球,两队在冰上争抢皮球,哪队在自家领域里得到皮球就哪队取胜。这些冰上运动,或充满欢声笑语,或过程激动热烈,很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增添许多喜庆的气氛。
“飘然而行陡然止,操纵自我随纵横。”滑冰,这一项古老的运动,至今还深受大众的喜爱。在克服了平衡与重心的难关后,你便能享受到速度的快感,轻松的愉悦,优雅的舒展,甚至产生飞翔的错觉了。
古物
师趛鬲
尺寸:高50.8cm,口径47cm,重48.8kg。
作者:西周工匠
时代:西周中期
这件国宝是迄今为止所知的最大最华丽的一件鬲,它的名字叫师趛鬲,它是从西周中期流传下来的祭祀重器,有3多年历史。
师趛鬲造型雄伟,纹饰精美。它的表面经打磨上蜡,颜色黑中透亮。腹部以回形纹为地,上以凸起的六只巨大的回首夔龙纹为主体纹饰;颈部饰双首夔龙回曲纹带;附耳内外两侧均饰以重环纹。
器内壁铸铭文5行29字,其大意是:在九月第一个吉日庚寅这天,师趛为其已故的父母铸造了这件大鬲鼎。愿其子孙万代永远享用。
师趛鬲在悠远的历史将永远散发庄严肃穆的气韵。
石鼓之吾车
尺寸:高约90cm,直径约60cm。
作者:秦地石匠
时代:战国
在宁寿宫区石鼓馆中央一排展柜中,静静地安放着10块形近大鼓的花岗岩大石,它们并不是鼓,而是我国最早的刻石,石上所刻文字堪称篆书之祖。据专家考证,所谓“石鼓”应是战国时秦国刻石,古人也曾称其为“猎碣”。
唐初(7世纪初),在雍县三畤原的荒草丛中,历尽风雨星霜,湮没已千年之久的石鼓被发现了,并得到当时著名书法家的推崇和文人的瞩目。回到人间的石鼓开始了它另一千年的沧桑和辗转。北宋,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将石鼓从草野中移到凤翔的府学,但缺了一个,又经各处访求,寻到已被刳为米臼的“作原”鼓,十个石鼓才得以配齐。宋徽宗时,石鼓入藏汴京宫中的稽古阁,喜爱古物的皇帝赵佶还命将石上古字填以黄金。靖康北宋国破后,石鼓被金国军队劫掠运至燕京。元代以后,石鼓一直安置在国子监的墙下,直至20世纪,日军侵迫中原,在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著名学者马衡先生主持下,石鼓南迁避敌,辗转万里,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运回入藏故宫博物院。
石鼓上所刻文字原是十首一组的诗歌,模仿诗经篇章,歌咏秦王的征旅渔猎。经过两千多年的剥蚀损毁,石鼓上只留下一些断章残字了,但石上残存的文字仍能断断续续描述出秦公和周天子的使臣出游渔猎的盛况。其中的“吾车”石讲车马修备、驰骋游猎的故事,曾被认为应排在十石之首,
历代摹拓的石鼓文本或真或伪,其字或存或残,版本不下数十家。石鼓文书法朴茂浑古,发现之初,就在盛唐书法家中轰动了,张怀瓘《书断》赞美其字形如镂雕的铁艺,而又不失婉润。清末康有为则形容石鼓文像金丝首饰散落在地,又像芝草团云,字形富于奇采。唐代以来,石鼓文备受书家推崇,也曾蒙杜甫、韩愈、韦应物、欧阳修、苏轼等文学大家的歌咏。
先秦刻石文字得以著录流传者,有的属于后人伪造,有的原石早已湮灭无寻,唯有石鼓文原石至今尚存,其在中国书法艺术史、历史考古乃至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尺寸:通高13.9cm,口径16cm,足径13.5cm。
作者:元代工匠制,明景泰年改造。
时代:元
在民间,“景泰蓝”早已成了掐丝珐琅工艺的俗名,一提起这个古色古香的名字,人们就会想到通体金丝彩釉、富贵气十足的金属胎掐丝珐琅器。却很少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