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清课文框架课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画杨桃。第二部分(2—10自然段):同学们和老师的不同态度。第三部分(11—18自然段):写老师的做法和教诲让我终生难忘。二、课文学习1.第一部分学习重点——抓动作体会我的实事求是、一丝不苟(1)问题引领:“我”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的?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抓住“根本不像……而像……”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当我看到这五角星形状的杨桃时,“我”可能会怎么想?(怎么和我平时看到的不一样呢?我该怎么画呢?是按照平时看到的?还是……)“我”是怎样画的?(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从“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两个词,体会我的实事求是、一丝不苟。(2)积累“认认真真”这样AABB的词语,如:结结实实、干干净净、清清楚楚……(3)朗读指导:抓关键语句“根本不像”“觉得画得很准确”读出“我”的情感变化。2.第二部分学习重点——通过对话和神态描写感受老师和同学不同的态度问题引领: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1)学生的做法:第3自然段“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意思是,杨桃不是这样的,这里是反问句,读好反问、指责的语气。第4自然段“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同学们觉得我的“画”很好笑,读出嘲笑的语气。(2)老师的做法第5自然段: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桌前,举起我的那页画纸,问大家……)抓关键字“审”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审视”的意思是对照“我”的画和讲桌上的杨桃认真仔细比较着看。(3)老师和同学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对比的写作方法,学生没有弄清楚事实就随意嘲笑,而老师是什么都没有说,坐在“我”的位置上去看画,审视杨桃。)(4)抓对话中老师的三问三次对话,是同学们在看画时与老师的一问一答,通过三处“!”可以看出,同学们看到“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时,斩钉截铁地认为“我”画错了,因而得意洋洋,对“我”满是嘲笑。一个破折号表示语气延长,表现同学们故意拖长音,嘲笑“我”。从老师的问话中体会老师的神情变化——变得严肃了。前两问看不出老师的态度,第三问“严肃”看出老师的神情发生了变化。“半晌”才说的第三问,说明老师想要引导学生站在我的角度看杨桃,学会换位思考。3.学习12至18自然段,了解老师的做法和良苦用心猜想: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这是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他要创设机会,既保护我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又要让其他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心悦诚服。老师的做法:老师请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去体验,问了刚刚的三个问题,再来看学生的回答:(1)老师和同学们两次对话的内容几乎是一样的,同学的回答更是一字不差。但是很明显的不同是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用了大量的省略号。当同学们在“我”的位置上看到杨桃时与老师的对话,此时的同学们因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感到难为情,所以说话断断续续、吞吞吐吐,省略号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人物的语气和情感。(2)前面对话时发出嘻嘻的笑声,后面还会有学生发出笑声吗?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3)理解老师的教诲——教诲:恳切、耐心地启发开导。老师的话包含两层意思:①从不同角度看杨桃,结果会不一样;②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别人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联系古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角度不同,看到的山不同。寓言故事《盲人摸象》也是说明的同样的道理:看问题不能凭自己主观的片面了解就作判断,应了解事物的全貌。三、拓展资料这篇课文的作者叫岑桑,在老师的影响下,他最后成长为一个作家,曾经获得过鲁迅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80年代在他出版的《岑桑作品选》后记中曾经这样写道:“多年来,我一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人做事,这是小时候父亲和老师对我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