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石城县大由乡河背村子成翁祠

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浅谈曾氏“子成翁祠”

作者:石城大由乡老石岗高崇桢

我对“子成翁祠”和“敦叙祠”也是有着特别的情感。首先我曾祖母是大由河背曾氏茂行翁之女,我从小没有见过曾祖母,只见过曾祖父高树清(-),家族里珍藏的也只有一张曾祖母的遗像。小时候经常喜欢听曾祖父讲一些以前的故事。我上小学时是在河背对面的大由中心小学念的书,有几个要好的同学也是那里的人,时间久了记不太清楚名字了,只记得映像比较深的几个同学小名水发、远根、俊传也是亲戚。据说爸爸小时候跟他们爷爷家还有来往,曾祖母去世后到我们这代就没有来往了,那时上学经常需要路过河背“子成翁祠”和“敦叙祠”。

第二个原因是我有一个姑太住在黄泥塘挨着这个村,还有个大姨嫁到了河背刚好住在牌楼旁边。记得大姨她家门前河边有棵大樟树,逢年过节或者中午不回家吃饭都会去她们两家蹭饭吃。我们每年的正月初四都会带上鞭炮、蜡烛糖果去她家拜年,去她家里厅堂放一放鞭炮。表哥年纪跟我相差比较大,一般不会跟我们玩耍,记得那时只有小表哥和几个年龄相当的几个表姐会带我到胡同里乱串。那时候感觉河背曾氏家族村就是一个大“迷宫”,巷子纵横交错、曲折悠长,走任何一条都可以通向宗祠大厅,名副其实的深宅大院。宗祠安置在最南边前面没有其它建筑,居住区全部在宗祠的后面,一座挨着一座,一座连着一座,水沟犹如切开的老丝瓜密而井井有序。青砖、灰瓦、马头墙、高大的木门上画的门神显得格外庄严威武,碗口大的眼珠有时显得有些恐惧。

大姨经常吩咐不要跑去祠堂乱串以免冲撞了“神灵”。农村经常用这一说法去吓唬小孩,出于好奇经常会偷偷跑去瞄一瞄。祠堂里面阴暗厉害时不时会有些呼呼的声音发出像是哭声,有时吱吱嘎嘎,有时像感觉有脚步声,断断续续,年纪小的吓得撒腿就会跑,女孩子有的当场就会吓哭很是吓人。

长大后才知道那呼声原来是屋檐上的木头热胀冷缩发出的声音,脚步声其实就是碎瓦片掉落在木板上的声音,哭声其实就是气流穿过房梁的声音。大姨去世后表哥表姐成家立业各奔前程,那时我年纪尚小,尚不知道大表姐嫁去哪里了,已经好多年没有见面了。目前也只有年纪相仿的一个小表姐有联系方式,这也许是目前农村普遍的境况吧,姨去世表兄都过年都不来往了,我内心还是比较失落的。

上大学后我读的是环境设计专业,选修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建筑园林系。我从小对建筑,庭院充满好奇,对古建筑也比较感兴趣,考察过很多古建筑,安徽宏村的徽派建筑群,安徽西递门楼建筑群,江西庐山万国别墅群,北京的故宫皇家建筑群,广东粤派代表建筑的陈家祠,具有民国风格的上海古建筑,教堂等等。这些地方的古老的建筑群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规模特别大,片区比较广,不是一座两座独立而建,它们都是成片的存在,而大由“子成翁祠”的设计在江西都是比较少见的,尤其是石城少之又少。

有的说它是欧式风格,有的说它是尼泊尔风格,有的说是法国式,说什么外国名字的都有。一座建筑有争议是正常的,因为它本身就和周边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差别,至于为什么要设计成这个样子,出于什么目的年代久远无法考证,但是从一个设计结构我们可以解剖出很多元素,你会发现它真的不一样。

大由河背地方背靠琴江,相传最早是由唐中期洪氏开建,史料记载曾氏是元佑二年才迁入大由最早入徐方坝,黄泥塘,想要了解它还得从它的历史开始。

考察建筑上面的璧画砖体,留下的相关历史信息推断该建筑应该建于-年左右。建祠时刚好处于民国七-八年时间段,又不能太确定日期没有确定的证据,很多东西在文革时被破坏了。在旁边“敦叙祠”留下的历史数据相对较多。查找县志相关历史资料记载,当时出名的“大由书院”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院址在大由黄泥塘江子口山上,是由大由乡绅曾海鲲、曾绍溪、曾普怀等集资所建,院内有魁星阁及校舍32间,有义学田数千担,民国时改办中心小学。可见曾氏家族当时也是热衷于公益教育事业,曾氏家族在大由也是比较富裕的家族,没有雄厚的资金建不起这么大规模建筑,校园更是很难经营下去。

从这里出去的人才统计来看它你会发现确实很了不起。清末出了一位贡生曾德发,后来去了外地做了县官,民国时曾典模任职广昌县长,后又有曾祥辉任职株洲冶炼厂党委第二书记,国共时期又出了一位总参谋叁部纪检委员会副书记曾振仁,近代大学生更是数不胜数,可谓是人才辈出。

石城县志史料记载宗祠民国三十一年(年)宗祠开始办学叫“敦叙小学”,民国三十八年()停办。民国初当时采用教学方式是儒学与西式新式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宣传“三民主义”灌输“礼仪廉耻”的思想。那时书法、美术、音乐开始进入课堂,可见当时曾姓老师受教育程度和家族接受西方思想比较早。大部分有文化的年轻人接受过“三民主义思想”并宣传“三民主义”,而宗祠的建立时间刚好是三民主义萌芽期。学习西方穿西装打领带,当时应该是比较时髦的,那时中国流行的还是中山装,如要把宗祠建成西式在县里肯定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建筑。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西方比较突出的几大风格建筑,首先是哥特式建筑,我们与宗祠作比较,发现没有哥特式元素。

其次我们再看巴洛克风格教堂,明显发现窗户的设计有巴洛克元素窗眉的大胡子造型。但是又不是照搬照抄,做了一些简化处理。

再看欧式代表法国巴黎圣心大教堂,会发现没有相对应的设计元素。巴黎圣心大教堂最大的特点就是穹顶造型,然后在中间竖立一个尖塔。

再看意大利风格文艺复兴时候的大教堂,会发现用了门顶彩绘和屋顶中间做一堵墙来装饰的造型的做法来点缀建筑。这种风格最大的特点就是层叠的凹门设计,和重复的线条加彩绘作点缀。彩绘这些设计手法在中国传统建筑也是比较常见的。

我们再看具有非常典型的广东岭南风格的广州陈家宗祠屋顶造型,我们会发现,利用具有象征意义的祈福图画等中国中国元素是岭南风格造型的一大特点。颜色比较鲜艳,很多中式元素在里面比如“八仙过海”、“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麒麟送子”、“四季平安”、“年年有鱼”“仙童子送财”等利用这些元素设计在房子里外也是民国时的一大特点。

再从上海老建筑群体作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是一种混搭的手法,用了意大利的柱框包建筑的手法,巴洛克的描边造型,哥特式的楼层交接做凹凸线条造型处理,相结合的一种新式的上海混搭风格。门楼造型犹如一把椅子的靠背。

子成翁祠窗户有点像老上海的混搭风格,窗户结构也是当时那个年代在广州也比较流行的一种风格。看广州老电影院建筑外墙可看出也是有意大利的线条造型轮廓分层次叠加,独特的巴洛克的弧形样式,但是都做了简化处理,而要说子成翁祠的设计我认为在意境上它更胜一筹。

子成翁祠的设计手法就是用老上海牌楼加岭南韵味的彩绘构成他的基础色调,再运用了一些中国古典寓言故事相结合,可谓是色彩鲜艳,想想力丰富。

门楼顶部用花两个瓶造型取代西方柱子,“瓶”与“平”取谐音“平平安安”之意。屋顶中间上方设计一个寿桃形状,取意为祝寿之意,寿桃需要水来滋润,放至花瓶也有表达“长青”的意思。在寿桃下面布置了一个太极八卦,其风水说法意义在于化煞气。相传古人认为凸镜八卦镜具有镇宅作用,凹镜八卦具有吸财纳福功效,可以扭转乾坤调节风水一般用天然玉石材质为佳其次是铜镜。这么大的楼牌很难能找到这么大的玉石。因此可以认为中间八卦区域所缺陷的位置为铜制的镜子而不是现在维修后的钟表,这个钟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人挂上去的。

宗祠的整体外观的造型其实就是一个蝙蝠送寿桃的造型。出至一个中国的古典寓言故事,蝙蝠祝寿的故事起源于我国上古时代,最早见于《山海经》一书。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了一只蝙蝠为了给皇帝祝寿,不慎跌入了皇帝的酒杯中,被皇帝误认为是一种奇特的动物。皇帝询问群臣,得知这是一种名为“蝙蝠”的动物,因为“蝠”与“福”谐音,被视为吉祥之物。从此,蝙蝠成为了寓意吉样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艺术创作和民间传说。这个故事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即“蝠”与“福”的谐音,传递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吉祥事物的渴求。同时,故事也反映出我国古代民众对皇帝的尊崇和敬畏,以及对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的期望。建筑师取材于中国文学典故事作为设计的起点可谓是文学功底之深。

蝙蝠祝寿的故事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一种民间传说,又是一种寓意象征,民间被广泛应用于绘画、雕刻、建筑等领域。主人在建设设计宗祠时除了希望“长寿”“幸福”还希望“年丰”,用寿桃比喻健康长寿,用蝙蝠造型设计取意幸福安康,那么怎么来表现出“年丰”呢?年丰除了五谷丰登还希望人丁兴旺。

建筑师巧妙的利用“丰”字的书法造字的手法来表达,用“丰”字的篆体和繁体书法方式给建筑开窗和开门,连续用了四个“丰”字来叠加,结合古今的写法取意在与长久,可谓是巧夺天工。四个“方形”形状中开孔,形状又不一样象征着抱负和理想志在四方,“丰”字本省就是指树木茂盛的意思也在于比拟祈福子孙满堂之意。

篆体的书法“丰”字中间一竖是整个外观的中心位置,刚好用来写祠名,而下面的“口”即入口,入口就是门,把门抬高意义曾家门不是谁想进就进强调凸显出地位的特殊,也就是老百姓说的有门槛。

屋外轮廓两边用两个“三”叁横刚好是个“乾垚”强调其朝向,中间用了一个“离卦”表达。可谓是易经文学之深妙,离卦是六十四卦之一,它的卦象为天上雷,地下火。古人把这个卦看作“以阳分阴”的意思,也就是说,离卦表明了有力量和活动力正在被释放出来,开始形成新的生命,甚至整个宇宙都将发生变化可谓是道行高超。

宗祠取名“子成翁”可谓是文学功底之深厚,“成翁”这个名字出自于宋代郑清之的《闲中口占数绝·浓绿中见芍药一朵》

杏桃结子已成翁,稚绿中间着幸红。

阶药元来如许寿,麦秋天气露春工。

这首诗以芍药花为主题,通过描绘芍药花在翠绿的背景中的妖娆姿态,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深切感受。首句“杏桃结子已成翁”,暗喻时间的流逝,杏桃已经结子成熟,就像人们渐渐变老。稚绿中间“着耄红”,芍药花在浓绿的背景中显得格外鲜艳,寓意着老年时期的人依然保持着自己的魅力和生机。诗的下两句“阶药元来如许寿,麦秋天气露春工”,表达了诗人对芍药花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阶药是指芍药,它在岁月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芬芳,象征着长寿。它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短暂和宝贵性质的思考,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肯定和积极的态度。建设者们利用这首诗的感悟取名“子成翁祠”来做总结整体设计思路紧扣主题。

颜色上刚好在配色上面把“子成翁祠”中间颜色用芍药花花芯的颜色一致起到画龙点睛之笔。就是这样一座具有文学价值的建筑,把天、地、人结合在一起的建筑到底出于谁之手呢?建筑师给后人留下了一大大的谜。

这样一座具有文化深厚功底的精美建筑因保护不当不知谁在中间挂了一个钟,而且把颜色刷成了其他颜色,对其设计深在的内涵大打折扣,实感惋惜。也许正应了现代诗人鹧鸪天·《东流无复西归水》那首诗词吧

天有行云地有风,人间日日落花中。

东流无复西归水,南去非为北地鸿。

黄发子,白头翁,蓦然回首子成翁。

韶华俱绾千千劫,莫问浮生同不同。

怎样才能更好的保护古建筑,我们只有读懂它才能更好的保护它是我们应该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作者大由乡蟠龙窝:高崇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a.com/dxzx/129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