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平潭影像林场里耙草的少年

我头上好像有东西你快点点看~~

俯瞰平潭岛

小菜

“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

古老的民谣向世人传唱着平潭岛前世的寂寥。

昔日的平潭,常遭风沙肆虐,

遍地沙石,草木不长。

清代芦洋埔一代,

还曾发生一夜沙埋十八村的惨案。

直至木麻黄的引进种植,

万亩沙地变绿洲,

筑起了平潭防风的一道道堡垒……

昔日平潭影像:林场里耙草的少年

■周恩生《原味的平潭》

家乡情专栏

资料记载,多年前,岚岛绿草茵茵,遍野葱茏,为天然牧马场。平潭综合实验区的诞生,又一波海岛花园,翠绿环抱,苍郁夺目。

50年代,平潭光秃秃的,没几根草。稍起风,四野便飞沙蒙蒙。北方的雾霾,悬空轻飘;海岛的狂沙,贴地肆虐。

50年代沙丘破屋

林业局提供资料图

那时,岛里每户人家都有7-8口,或更多。各家做饭都砌个大灶,安装了风箱。灶膛好大,上放大铁锅,煮一锅饭可吃10人左右,但要烧一大筐草。煮饭的柴火来源于作物秸秆和漫山遍野的杂草。草烧没了,饭煮不熟,只能一歺一歺地想办法。捡牛粪,割龙舌兰,挖草根,除了沙土,能燃的,都搜刮殆尽。最愁的为阴雨天,出不了门找柴火,己有的,又晒不干,许多人家,常没揭锅。后来,岛上的沙地种上木麻黄,山坡上的赤红壤也披了相思树,就有了枯枝落叶的补给。

木麻黄,原产于澳大利亚和太平洋诸岛,具有耐干旱、耐贫瘠、抗盐碱的特点。据《平潭县志》记载,平潭年开始引种木麻黄,年后大面积推广,成为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优良树种。在平潭人心目中,木麻黄早已不仅仅是绿化植被,更是一代又一代平潭人的精神守望和独特回忆。

60年代初,木麻黄都长了两三米高,树旁的分枝没修剪,株株呈锥形。从林的地面,也长了杂草,并落集着枯叶。林中稚嫩柔长的新枝,经不起人为的折腾和摧残,故封林,禁人入内。因缺柴的困迫,街里的孩子们,常相唤结伴,冒险地隐入茫茫的林海中,偷偷地耙草。防护林场的人,也不时地悄悄潜入,寻机围捕。有一回,我们正相互分散在邻近专注地耙草,突然传来急促的嗖嗖声,未容我反应,惊倏的震慑声便响彻林海:“站住,不许动!”。丛林分外茂密,大哥哥们有的机灵地借便逃遁,只部分被抓。我惊懅地哭嚎着在小空地间盲从地窜东返西,逃北回南,就地团团转。一个小不点的人,不费劲地一手把我揪住,缴下了我背上的箩筐和手里的竹耙,奔到一个壮汉前,象敬礼一样把手举到额前:“报告班长,我也抓到一个!”。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耙草的工具,视生命般的珍爱,被没收了,我心痛地哭成了泪人,回家来,爸妈安慰着以后不再去。

海岛的孩子,除了读书,中心任务就是耙草。时光慢慢地走着,成长的木麻黄渐渐地亭亭玉立,滾圆的树干顺势向上消没了枝杈,开放的林海,有了穿梭自如的身影。长年累月的耙梳,树荫下的沙土净洁无比,干燥绵软的细沙上,常七歪八倒地趴躺着歇凉聊天的耙草孩子,童真的意趣在那里发挥的淋漓尽致。风小时,落叶少,耙到的草稀少,贪玩的孩子筐就不满,怕回家跟父母交不了账,常用树枝垫筐?,上面松铺着耙来的草,看似满筐,以蒙混过关。但树枝是不允许偷折的,也担忧碰上护林员检查被抓。行在茫茫的林海,寂静时,只有呼呼的风声和树梢摇曳干枝碰撞的吧嗒声,显得有些苍凉;无风的晌午,远处可传来布谷鸟的“谷、谷谷”声,令人遐想万千;耙草高峰时,丛林中可断续传来人群流动发出的嘁喳回声,隐约的海岛方言夹带着庸俗的乡土气息,忽远忽近,索绕在林海中,虽落伍,但对置身在恐怖的密林中孤行的耙草人而言,则分外企盼和倍感亲切。

成林的木麻黄

网络

凡常,凌晨四点多,妈就催我起床,有时有泡了点买来的面粉炸的搓绳,或煮个蛋汤,吃完了,随哥或邻居仨俩伴伙,乘着月光或摸黑顺道去林中耙草。到目的地,天便蒙蒙亮,耙个把小时,便匆匆赶回,吃个早饭,急忙上学。我的学校是平潭实验小学,春去冬来,老师给我的成绩单里,写着全学期迟到多节。

假期,街道的孩子们组建了耙草队伍,以便出入林海可相互照应。每天饭后,等待耙草的孩子聚集差不多了就启行。居民的孩子,较准时。而爸妈出工常晩回,午饭多来不及。一次,流水港东舅舅送来特大鲜肥带鱼,我好想吃,妈妈赶忙先煎几块,我咬几口,没熟,委屈地掉下饭碗跟跑赶上匆匆开拔的队伍。小时,没鞋穿,一年四季多打赤脚,夏天的太阳火辣辣的,走在羊肠崎岖的土道方可,而通过进林海前沿新绿化带留出的沙道,脚烫的疼,只能沿路边密布的小树墩奔靠,左跃右闪地前行。光脚耙草和从亊农活,不小心,脚趾甲可被树桩或石头踢裂,而被刺和玻璃等锐器扎伤也亦常有。

旧时的房屋,低矮简陋,就集中在老城那个小角。野外空荡荡的,台风来了,没有高空坠物。人们倒引着巨风,倾家出动,争先恐后地往林海冲,抢夺断木和枝叶,载运的人流,一路来来回回,踵趾相接,如蚂蚁搬家。

木麻黄资料图

网络

到了80年代,有了煤球,耙草的人少了。现在,人们住进了商品房,有了天然气,煤球已不用。城关的自建房,都折了灶。乡下还保留若干灶,但烧柴不烧草。每到乡下,看见路边荒野繁茂的杂草和木麻黄林下厚积的枯叶,昔日的情景便油然而生,后辈人没有这种感受。

一排排木麻黄守望着大海

小菜

昔日的林海,现不在了,那里组装的是新型城市的元素。随着平潭综合实验区的蓬勃发展,预计除了较远的风口,开发后的新区,难有木麻黄的身影,而被百紫千红的另类花草树木所取代,这是文明和进步的象征,值得骄傲和珍惜。

原味的平潭,渐渐地淡去。

?文:周恩生《原味的平潭》记忆中的思念(七)









































白癜风会传染吗
皮肤病治疗 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a.com/dxzx/25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