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到年,由于工作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再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的困难。钢、铁、煤、电等物资和能源的严重短缺,使上海自行车厂连正常的生产也难以为继。“永久”人同全国人民一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面对严重的困难,“永久”人没有气馁。厂领导召开各级干部会议,首先统一全体干部的思想。同时运用各种形式帮助全厂职工分析形势,认清方向,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制定克服困难的措施,坚持发展生产。
年,煤的供应相当紧张。为了确保生产用煤,上海自行车厂果断地采取了“挖、攻、革、代、节、管”六字措施,即挖泥煤,攻劣煤,革新用煤设备,实行代用,节约消耗,加强运煤、堆煤、用煤的管理。厂部组织了一支由余名人员组成的挖煤队伍,他们在厂党、政、工、团领导的带领下,来到煤焦厂洗煤池挖这个厂筛拣后的下脚料—泥煤。泥煤虽然质量低劣,但在煤源紧缺的情况下,职工们却视之如宝。据统计,仅年第4季度就挖到泥煤吨,使缺煤的矛盾稍有缓解。与此同时,还大胆改革用煤设备,想方设法对“耗煤大王”锅炉进行改造,改进了“炉排”“炉拱”,不仅有效地节约了大量原煤,而且大大提高了热效率,开创了用劣质煤烧高温的先例。
当时,生产一辆自行车平均耗电20度。按上海自行车厂年年产44.7万辆计算,共需用电万度,而当时国家实际所能供给这个厂的电力只有万度,仅占实际需用量的15%。即便是这15%的电力供应,也是断断续续、捉摸不定,常常是在生产急需用电时它停下,下班以后又来了。
面对这严重缺电的局面,上海自行车厂采取了“四保”措施:统一调度保重点,合理安排保生产,革新电器保需要,节约使用保多产。首先,由厂部统一调度仅有的万度电力,确保出口等重点生产的需要;其次,以变对变,见缝插针,不仅对厂休日做合理改动,而且对工时制作出特殊调整。
职工们常常天不亮就上班,下班后又连着干。制管车间工人们还把铺盖搬进车间,做到“电来就干,电停就歇”。特殊的工时制把职工们的生活规律全打乱了,家中年幼的孩子没人照顾,繁杂的家务无人料理,然而大家毫无怨言。
为了最大限度缩减用电,全厂各类马达、照明灯等用电设备,按生产需要,有的停开,有的合并,有的调小,经这样调整,使全厂每月节电度左右。这数字看来似乎微不足道的,但在当时却是多么珍贵。
在三年经济严重困难时期,除了工业生产所需原材料极其短缺外,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也极度匮乏。大家只能天天以花菜叶子、卷心菜皮及酱油汤等作菜肴,虽然职工食堂想方设法把山芋干磨成粉做点心、用高粱粉做汤圆,但职工们常常是刚吃了半饱,碗里就空了。为了改善伙食,厂里饲养过一些猪。虽然由于缺乏饲料,猪肉也失去了“肉味”。但职工们仍然吃得津津有味。许多党员干部省下自己的一份,送给了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党员和干部的行动使职工们深受感动。大家体谅国家的难处,毫无怨言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加倍努力地工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