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机,一条安全带真能救你的命角度加速度

北京治白癜风的哪家医院最好 http://pf.39.net/bdfyy/xwdt/

图片来自网络

壹读

面瓜上路,请您超车

何满子

安全带让开车变得安全了吗?

安全带救了多少人的命?

这个问题,乍看之下不难回答。简单地一搜索,就会有各种五花八门的数据纷纷出现在眼前:有的说安全带让前排座位上的车祸死亡率降低了40%,有的说全美国每年有人因为安全带而从车祸中生还,还有的说全世界每天都有几千人因为安全带而保住了性命……

安全带保护人体的方式是很直观的:在车祸发生、尤其是追尾事故里汽车突然停止的一瞬,人体由于惯性,还会以车速继续往前冲——这时人往往会从座位上飞出去,不论撞上前挡风、还是飞出车外,后果都十分严重。

而安全带会在那一瞬间将人“绑”在座位上,让人体相对结实的胸腔和骨盆受力,从而以最低的伤害立刻降低人的速度,使人免于撞上车内坚硬的部位而免受伤害。

安全带工作的原理清晰,每年重大事故中没有飞出窗外而幸免于难的人数也扎实可循。于是从50年代被发明起就迅速地被广泛推行使用开来,到了70年代更是开始被各国立法强制使用。

可是话说回来,从被发明、被推广、被立法以来,汽车的事故率和死亡率却并没有在这些时间截点出现重大的下降。

数据没有给出肯定的结论,学术界也始终争论不休:强制系安全带的立法普及以来,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对于安全带到底能带来多大的效果、甚至有没有效果,一直质疑满满。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这还得从人的思考和行为方式说起。经济学家把人类的所有行为,都看作一项「权衡」(trade-off)。做任何事、买任何东西,都有成本、有收益,而人们每天做的,就是根据自己的偏好、根据不同事物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取舍,达成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平衡」。

这种权衡比比皆是——

譬如你有块现金,如果买了新款iPhone,夏天的旅游就得从欧洲游改成韩国游;干活图快就无法保证质量;满足口腹之欲就要面临长胖;以及周末的时间如果去看了演唱会,就无法在家陪父母……

在资源有限的世界里,你所做的任何事,都在花费资源、付出成本,于是速度与质量、贪吃与长胖、时间与金钱之间,乃至人生中的每一刻、每一步、每一举一动,到要进行权衡,最终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平衡状态」。

和人类的任何行为一样,开车也是一项权衡:一面是风险,一面是获利。风险自然是发生车祸的几率,获利则包括节约的时间、驾驶的乐趣、甚至是飙车带来的快感。

在「危险」和「爽」之间,每个人会做出权衡,决定自己愿意付出多大的危险,来换取开车所带来的好处。这个权衡可以用一条蓝色曲线来表示(呃,实际上就是一条直线,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经济学家非要叫它曲线):

横轴是开车的强度,纵轴是危险程度。开车的“强度”包括车速、不专心、强行并道超车等危险行为,开车的强度越大,风险就越大。

在蓝线所代表的危险系数之下,某司机选择了C点所代表的开车强度和风险。

那么如果这时给司机系上安全带呢?

安全带可以降低同等车速下的风险,于是风险曲线的斜率会降低,获利和风险间的关系,由蓝线变成了红线。这时,同一个司机开车时的危险程度,理论上该由C降到D了吧——

从图中来看,在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司机所面临的风险的确是由C降到了D。然而这个推理中唯独没有考虑到的一点是:人是活的。

人是活的,所以会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性价比,做出新的权衡。

当新的曲线形成,人会重新权衡风险和获利。因为系上了安全带,每提高一定车速所带来的“成本”(既危险)降低了,司机势必会选择提高车速、或者开车开得更随意、不再精力集中。于是新的平衡点就不是D点,而是E点了。司机开车开得更快,因此系上安全带所带来的安全效益,被大大打了折扣。

人们根据新政策、新发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被称为「风险补偿」(risk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a.com/dxzx/60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