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将军我们都应该很熟悉,他是红军时期最年轻的方面军领导人,27岁时就担任了红六军团军团长,在军内的资历非常深。建国以后在年的授衔中位列上将第一位,圈子里曾有这么一句话:粟裕镇大将,萧克压上将。可见他确实是劳苦功高。
萧克
但他最具传奇色彩的是他曾经写了一部40万字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后来竟然还在年获得了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真是太厉害了!但随着获奖,这部小说也遭遇了一定的非议。
1.为什么大家会质疑?
《浴血罗霄》主要描写了这么一个故事:年,国民党五十万军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围剿”,罗霄山脉中段湘赣苏区的主力红军罗霄纵队按照中央的指示,向北挺进,去新的苏区。罗霄纵队经过了两个多月的征战,受到了很大的损失。
后来由于战场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部队从各方面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向北挺进已经没有意义。为了保存部队实力,中央同意罗霄纵队返回罗霄山脉根据地的计划。罗霄纵队的战士们知道要打回自己的根据地,个个情绪高涨,克服了边急行军边连打恶仗的巨大困难,甩掉了追赶的敌人,终于回到离开近三个月的家乡。
但在当前国内比较权威的书影音评分网站“豆瓣"上,《浴血罗霄》竟然才得了6.4分,这绝对算不上是一个高分,很多打低分的人给出了这么一些理由:叙述过于平淡;人物大多不够饱满,给人的“立体感”不强;情节不够引人入胜……于是有些人觉得,《浴血罗霄》的水平完全没有达到茅盾文学奖的要求,能够获奖完全是评委会看在萧克将军的地位和以往对革命作出的贡献上,对他进行了特殊的照顾。
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2.《浴血罗霄》的前世今生
在年的5月,萧克弄到了一本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支的小说《铁流》,并一口气读完了。《铁流》讲的是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支工农武装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逐渐锻炼成长为有纪律的革命队伍的故事。他看完以后,感慨不已,称赞这本书是“一部无产阶级斗争的史诗”。他觉得我党我军所领导的革命,远比书中记载的要精彩,我为什么不能写一部描写我军革命的小说呢?
《铁流》
有了这个想法以后,经过认真的构思,萧克决定选择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作为小说背景,以一支红军部队突破敌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完成任务为线索完成一部小说,再加上他自己亲身对于战争的体验,他对于完成它有着足够的信心。
他开始在“七七事变”前夕动笔,但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萧克被任命为八路军第师副师长,他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自然留给他创作小说的时间就更少了,于是他只能断断续续地这么写着,他用于写作的时间一般都是在夜晚,后来在白天躲飞机时也是他写作的最佳时间。
就这样一直到年10月,萧克前后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小说20多万字的初稿,他将小说命名为《罗霄军》。年,他又把小说给当时著名的作家邓拓看,邀请他提提意见,邓拓建议萧克再多写点,把熟悉的东西都写进去,于是他又把小说扩充到了40多万字。
但在当时的战争年代,要把小说的手稿保存好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萧克将手稿交给了自己的夫人蹇先佛保管。蹇先佛深知这部书稿是丈夫两年多的心血,于是在之后的随军行动时,她身背着孩子,右肩还斜背着装得鼓鼓的军用挂包,包里就放着小说的书稿,真的是非常小心。
蹇先佛
但有一次还是出现了意外,那是在解放战争爆发后,蹇先佛和一批干部从延安去往华北,在多日紧张行军后,有一天她和部队在河北溧平县休息,但第二天醒来后,却发现装着书稿的挂包丢了,她十分着急,找了整整一天也没有找到,于是部队只能在这里多停留一天。还好那天晚上包总算被找到了,蹇先佛在庆幸的同时,以后也倍加小心,在挂包上又缝上了一根背带,将它改为了双肩挂包,牢牢地背在了身上。
由于后面萧克的工作一直很忙,来不及对手稿作进一步的修改,所以小说就一直没有出版。但在年,军队开始批判所谓的“教条主义”,萧克成了被批判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小说也遭厄运,开始被进行批判。
一部未定稿的小说,遭受到如此厄运,萧克始料未及。后来,萧克曾诙谐地说:“‘文革’时期,造反派算我的老账,又油印数百份。这个‘供批判用’的小说在正式出版之前,就‘出版’了两次,读者不少。”
直到文革结束以后,萧克和他小说的不公正待遇才被平反。
3.小说的出版和获奖
年底,萧克从部队一线领导的位子上退了下来,终于有了时间和精力来修改完善小说了,在同志们的鼓励和催促下,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支持下,他才下定决心,再一次修改这部书稿。为了体验当年的真情实感,他还专门到南方当年战斗过的地方走了一趟。
直到年八一年建军节前夕,这部历经千辛万苦的小说,终于出版了,了却了老将军近50年的心愿。
《浴血罗霄》
这部小说确实是一部奇书,很多文艺评论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著名作家夏衍就认为它是一部真实的奇书,这种真实非亲身经历很难写出。前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还专门为小说作诗一首:寂寞沙场百战身,青史盛留李广名。夜读将军罗霄曲,清香伴我到天明。
当然,实事求是地说,《浴血罗霄》可能在文学性上比那些小说大家的小说确实稍逊一筹,但茅盾文学奖给它授予的其实是“荣誉奖”,就是认为小说的现实意义要大于它的文学价值。是啊,在那个点火纷飞的年代,老将军能够坚持两年,笔耕不辍,完成了这部记录土地革命战争的史诗巨著,给后世的研究者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很详实的研究资料,也很好地再现了红军战斗的艰苦岁月,这份价值已经够重的了,我觉得授予它茅盾文学奖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