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苑革医院马建

↑点击蓝医院

作者简介:

吴献花,女,年出生,年参加工作,副主任护师,医院医务工作者。山西省作协会员,作品见《诗刊》《阳光》《星星》等上百种刊物和选本。著有诗集《秋天是我的》。

查房中

怎么说呢?和他认识有好多年好多年了,如果把岁月比做一条长长的河流,如果我们都算作小浪花,感觉他一直都在这条河流里和我一起向前奔流呢。细细算来,医院,他就进入我的视野里了。那时候,医院家属区大院里,而且是同一栋楼同一个单元,我家在三楼,他家在五楼。出出进进,经常低头不见抬头见。我当时是一名骨科护士,而他是心内科的一名普通医生,医院工作,也只是云里雾里看他,感觉他寡言、羞涩、腼腆,但又很儒雅的样子。听人说他业务能力很强,为人和善,人缘特好。而道听途说的,又有几分是真的呢?年的时候,我因为身体原因,在休病假一段时间之后,再次上班,从三楼的骨科被调到四楼的神经外科工作。这次调换科室,意外地发现竟然和他成了同一个楼层工作的人,他所在的心内科恰巧就在神经外科的对面,而且,两个科室还共用四楼中间的办公大厅。于是,和他越来越熟悉起来。我发现他在科里既不是科主任,也不是副主任,却总有很多病人找他看病,科里的那些大夫们遇到疑难杂症也习惯问问他。而他,总是一副谦和随性的好脾气。但是,有时候想让他给看个病,也很难,因为围着他的病人和大夫们总是那么多,七嘴八舌的,似乎,总没有时间空给多余的人,更多时候,是他远远看到我徘徊犹疑的样子,停下来手头的事情,很热情地招呼我。他就是这样常常温暖着我,温暖着我们这些形形色色的人。越是和他熟悉,越是让我想到因高血压并发脑血管疾病突然就病故的母亲。母亲是57岁那年因头晕手麻查出的高血压,到去世那年的62岁,中间断断续续吃过中药西药各种药,最后竟然吃了从江湖术士那儿求来的“神药”,吃了没几天就去世了。记得那是医院上班的第一年,从老家赶来喊我回去的弟弟说,母亲半夜下地小便突然就倒下了,然后被慌了神的父亲弄上炕,再没有睁开眼睛说一句话,就是一个劲儿昏睡。等到我们姐弟俩焦急地赶回老家,母亲已经被放进了灵柩。永远不能忘记那个夏日的黄昏,不能忘记打开灵柩之时母亲那张安详的脸……当然,也或许是时代和地域的局限,那个时候,人们对高血压的认知远没有现在这样清晰,血压高了就吃药降降,正常了也就不理睬了,等下次又出现头晕头疼等症状,就再吃药降一降,基本没有系统的治疗。尤其是农村人,一般得病都是在拿命抗。一个小小的高血压,任其发展,时间一长,全身血管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血管弹性降低,变脆,直至出血;也或者形成动脉斑块,当斑块在一定契机时脱落,随着血液流动,形成脑梗塞或者心肌梗塞等,不是留下残疾,就是一下子要了命。估计母亲当年就是死于脑出血,医院工作的女儿也没有能够挽回她的生命。

团队

一天天的活着,工作、生活,随着和他的走近,有关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理论知识越来越丰富,内心的遗憾也越积越厚,常常让我自责和思考,也改变着我的行为,每每在工作中遇到高血压的病人,都会去不厌其烦讲解有关服药知识,彻底让他们从服药的误区中走出,尽量避免因为认知的局限而酿成悲剧。

他是个爱学习的人,当然,这和他从事的工作性质不无关系,当医生就得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他先后曾在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学习进修。年,一次外出学习归来之后,在院领导及科主任的支持下,创建并完善了内一科的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率先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尿激酶溶栓疗法,医院当时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水平,降低了冠心病死亡率,溶栓治疗的开展成为内一科冠心病救治的里程碑。之后又陆续开展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及诊治、宽QRS心动过速的鉴别及诊治、心脏电复律术、食道电生理检查,提高了心律失常的诊断治疗水平。

年,在科里开展动态心电图监测的同时,率先开展了大同地区首家动态血压的监测,并亲自负责分析数据,指导高血压和心脏病的药物治疗和临床研究,使内一科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赢得了广大患者及领导、同事的好评。

时间很快进入年。有一天,突然发现很难再看到他的身影了。之后才得知,医院经过多方面考量,决定让他负责组建血液透析科。从人员到进修培训,到设备安装,一系列过程下来,已经是好几个月的事情了。然后就是看到他总匆匆忙忙的,从四楼的心内科到底楼的血液透析科来来回回奔走。

是不是他的业务能力终于被院方领导发现了?是不是他很快就会被任命为科主任?

一年,两年……时间以分秒走,以年计算,很快就到了年。

年夏,医院审核,医院的重点科室申报了上去。为了充实心内科护理队伍,把我临时抽调过去。作为一名中青年护士,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护理操作技能自然不屑说,但对于心内科一些专科抢救的医疗器械和一些特别专业的知识就必须去进一步强化。记得从心电图的查看,到呼吸机、除颤仪等重要器械的操作,都是得到了他的指导,然后很快掌握并学会应用。在那年二甲的审核过程中,我才得以很好地展现专业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血液透析科的局面拓展得越来越顺溜了,像模像样。每天,都有两台机器在运转着生命的动力。也就是在年这一年,在经过了四年的长跑之后,终于众望所归,经过民主测评,马建平被任命为心内科副主任。等着看这一天仿佛等得人们都绝望了,而我看到的他,总是那么默默无闻任劳任怨荣辱不惊,这让我看到他就常常想起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我好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牛奶、血。”俗世里的那些名呀利呀似乎都和他关系不太大,他想做的只是学习、工作、给病人看病……

中午的时候,我们几个护士在办公大厅吃饭,经常看到他从CCU到办公室匆匆忙忙的身影,很多时候,他就成了我们的谈资。比如,谈到他的饮食生活习惯,几十年如一日的低盐低脂清淡饮食,不抽烟不喝酒的行为方式。比如,他永远不胖不瘦的身材,永远变不白的头发,永远不生病的秘诀……偶尔,我们都沉默不语,只是看着他的一双手在病人胸前不停地按压,30分钟的复苏,60分钟的复苏,90分钟的复苏……你看到过么?经历过么?

几年来,他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数百例,抢救成功率高。成功复苏一例心搏停止时间达48分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复苏成功后打破医学常规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取得成功;打破医学常规成功复苏一例溶栓治疗后心搏持续停止时间长达90分钟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例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心搏反复停止6次的患者复苏成功;一例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患者心搏反复停止10次复苏成功。这里有个小插曲。为了这名心脏停止跳动10次的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患者,他从抢医院,连续28个小时坚守在患者身旁。家属发自内心的感激,给他一叠钱,他婉言谢绝。之后,患者家属送来一面锦旗,锦旗上面写的几个字你一定很少看到:医术如神,救我再生。

医院,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有老马在我们放心。

义诊

“越是努力,越是幸运”,这句话在他身上有着特别明晰的印证。从年的副主任医师到年主任医师职称晋升;从的副主任,到的科主任任命,一步一个脚印,他不去谋求名利,名利却偏偏就要找寻他。从医37年来,工作上有迹可循的成绩可以说是一箩筐:在国家级省级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医院空白23项。曾于年获大同矿务局技术难题攻关一等奖一项、年获大同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他21医院劳动模范、先进个人、患者满意的好医生、医德医风标兵及优秀共产党员,12次被评为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德医风标兵、精神文明“十佳”、优秀员工及优秀共产党员。年被评为大同市卫生系统“微笑服务,弘扬医德医风正能量”先进个人。学术兼职如下:山西省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血管分会常务委山西省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西省老年医学专科联盟理事山西省基层卫生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高血压分会委员山西省基层卫生高血压联盟常务委员山西省继续教育协会高血压分会委员山西省基层卫生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煤炭分会心身医学委员会常务委员在我看来,很多时候他更像一个传福音的牧师——执着、努力、锲而不舍,哪怕前面看到的就是被钉在十字架上血淋淋的耶稣也不会退缩,只是这个牧师正走在医学的路上,传递着的福音。前几天,午休的时候,我问他再有多长时间就退休了,他说今年七月份就到了。然后很久的沉默。我突然想起两句歌词: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样分别两样情。是啊,在去往大海的奔流中,两朵浪花很快就要分流了,在一起和病魔战斗那么久了,说分开就分开了,的确有点伤感。我说,“马主任,我现在给你做个访谈吧,请问,你哪一年毕业于哪所大学?”“年毕业于张家口医学院。”“毕业之后去哪里工作了?我为什么89医院上班时没有见到你?”“我毕业时,正好国家号召大学生到边远艰苦的地方工作,医院去工作了。”“去了多久?”“七年。”“七年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是一次治疗脑膜炎的经历。不知道为什么,那年突然流行脑膜炎,医院里前后收治了36例,我是救治组组长。患者都是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来的时候病情凶险,很多都昏迷了,去病也快,而且全部痊愈了,没有留下后遗症,康复出院。那段时间我一直没回过家,就吃住在病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一时又沉默。他不谈及乡下条件差、生活苦,却只言及行医治病和经验教训,活脱脱一个修道士。而这个人,就是你身边真实的人,一个朋友、兄长、同事、上级,或者说一个战友。由于棚户区改造和居民搬迁的原因,医院危重患者越来越少了,但是他却不会闲着,他总是给自己没事找事做。最近几年,他在积极配合国家高血压联盟“燎原计划”,按照山西省高血压组委会的要求积极展开活动呢。年开始,充分利用节假日,带领科室医务人员深入云冈沟各社区进行高血压防治知识宣教及义诊,医院门诊大厅不定期不间断进行宣教及义诊,自费印发宣传材料,累计发放约份,义诊人数约上千人,为同煤集团高血压防治工作再一次贡献着光和热。由于工作出色,被评为年山西省“燎原计划”优秀志愿者。我想,这些行为必将伴随他的毕生行程,和退休不退休没有太大关系。也因为有像他这样的人一直坚守在医学的阵地上战斗,在人群中积极进行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防护和二级防护的宣教,我母亲那样的悲剧才会越来越少见。他是个懂得感恩的人,懂得回馈社会的人。祖国培养了他,同煤集团培养了他,他就学春蚕到死吐丝方尽,他就如蜡炬成灰泪才始干。前方,不会有驼铃声声,我亦不会矫情地和他道别。一句珍重,只在心底,就算来年换个战场,他依然会是在战斗,而我,在健康与疾病的生死线上,还是他的战友。

编者后记:

在医院有许多像马建平主任这样的人,他们十几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付出,把青医院,为医院的发展添砖增瓦。流年有声、岁月无痕,把颜色留给岁月,把简单留给自己,是我们每个医院人无悔的选择!

导航到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a.com/dxgz/81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