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导读
重磅干货,啥都不说了,先收藏了再说!
最易丢分的三个字:的、得、地
小学语文考试中的失分项,“的、地、得”可以说是最冤枉的了,看似简单的三个字,使用频率很高,用法却各有不同,一定要分清楚哦!
“的、地、得”的用法口诀
的地得,不一样,用法分别记心上,
左边白,右边勺,名词跟在后面跑。
美丽的花儿绽笑脸,青青的草儿弯下腰,
清清的河水向东流,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暖暖的风儿轻轻吹,绿绿的树叶把头摇,
小小的鱼儿水中游,红红的太阳当空照,
左边土,右边也,地字站在动词前,
认真地做操不马虎,专心地上课不大意,
大声地朗读不害羞,从容地走路不着急,
痛快地玩耍来放松,用心地思考解难题,
勤奋地学习要积极,辛勤地劳动花力气,
左边两人就使得,形容词前要用得,
兔子兔子跑得快,乌龟乌龟爬得慢,
青青竹子长得快,参天大树长得慢,
清晨锻炼起得早,加班加点睡得晚,
欢乐时光过得快,考试题目出得难。
名词前面是“白勺”
动词跟着“土也”跑
形动后补“双人”到
默记五遍脑开窍
以上几种用法,可以写成下面几种公式
修饰限词+“的”+名词
修饰限词+“地”+动词
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
结合实例,谈谈“的、地、得”的用法
一、“的、地、得”的基本概念
1.“的、地、得”的相同之处。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用;它们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
2.“的、地、得”的不同之处。
吕叔湘、朱德熙所著《语法修辞讲话》认为“的”兼职过多,负担过重,而力主“的、地、得”严格分工。50年代以来的诸多现代汉语论著和教材,一般也持这一主张。从书面语中的使用情况看,“的”与“地”、“得”的分工日趋明确,特别是在逻辑性很强的论述性、说明性语言中,如法律条款、学术论著、外文译著、教科书等,更是将“的”与“地”、“得”分用。
“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在定语后面写作“的”,在状语后面写作“地”,在补语前写作“得”。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
二、“的、地、得”的用法
1.的——定语的标记,一般用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名词。如:①颐和园(名词)的湖光山色(主语)美不胜收。②她是一位性格开朗的女子(名词,宾语)。
2.地——状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面。
“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形容词(副词)+地+动词(形容词)。如:③她愉快(形容词)地接受(动词,谓语)了这件礼物。④天渐渐(时间副词)地冷(形容词,谓语)起来。
3.得——补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后面。
“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副词。如:⑤他们玩(动词,谓语)得真痛快(补语)。⑥她红(形容词,谓语)得发紫(补语)。
三、“的、地、得”用法的常见错误
一般而言,常见的“的、地、得”用法错误,主要表现在该用“地”、“得”的地方全部用了“的”。如:
①这两年,该公司的职工不断的(地)转变观念。
我们说“地”是状语的标记,用在谓语的前面。此例中主语是“职工”,谓语是“转变”。很显然,用“的”是错误的,应该用“地”。
②该项目不仅创下了该公司单项工程总产值之最,更为重要的是成功的(地)闯进了上海的国际石油化工项目建设市场,踏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
这个例句虽然比较长,但谓语“闯”前的“的”明显用错了,应该改为“地”。
③各项安全工作做得很到位,安全防范措施都落实的(得)很好。
补语一般回答“怎么样”的问题,前面一句回答“做”得怎么样,用了“得”,很对;可接下来回答“落实”得怎么样问题时,作者却用了“的”。这个错误非常明显,可惜作者没有发现,正确的用法应该是“得”。
④身体更不敢碰到被太阳炙烤的(得)滚烫的铁车梯。
如果我们问“炙烤”得怎么样,就知道例句里用错了,应该用“得”。
量词一锅烩
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如头、匹、条等。
孩子为什么要学习量词?
量词有明显的表形作用:运用不同的量词可以表现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形态特征;运用量词可以突出表现事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运用不同的量词,可以借助其表形作用来区分那些本质相同而外部形态不同的事物。
所以,小学生学好量词是非常有必要的!
十八类量词
1.表示人的量词:个、位、条
其中“位”是比较正式客气的用法,“条”的用法有限
一个人、一个大人、一个小孩
一个女孩、一个男孩、一个画家
一个司机、一个工人、一个农民
一个士兵、一个朋友、一位同学
一位老师、一位客人、一位长官
一位代表、一条好汉
2.表示动物的量词:只、匹、头、条、峰
一只狗、一只鸟、一只猴子
一只鸡、一只大象、一只羊
一只猫、一只老鼠、一只蝴蝶
一只虫、一匹马、一头牛
一头羊、一头驴、一头骡
一头豹子、一条蛇、一条鱼
一条虫、一峰骆驼
3.表示人和动物器官部位的量词:
个、只、颗、根、张、片、条
除了“个”和“只”以外其他大都表示形状
一个脑子、一颗脑袋、一根头发
一根眉毛、一只眼睛、一个鼻子
一个耳朵、一张嘴、一片嘴唇
一颗牙齿、一个舌头、一个下巴
一条胳臂、一只手、一个手指头
一个拳头、一条腿、一只脚
一条尾巴、一颗心
4.表示植物的量词:棵、株
一棵树、一棵白杨、一棵草
一棵松、一株水稻、一株麦子
一株树、一株小草
5.表示水果的量词:个
例外:一粒葡萄、一根香蕉
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个柿子
一个梨、一个李子、一粒葡萄
一根香蕉
6.表示植物部位的量词:
朵、片、条、颗、粒
大都表示形状
一朵花、一朵玫瑰、一朵红梅
一片叶子、一条根、一颗种子
一粒米
7.表示食物的量词:
顿、道、片、块、根、个、粒
一顿饭、一顿早饭、一份早餐
一份午餐、一份晚餐、一份中餐
一份西餐、一份点心、一根油条
一个包子、一个馒头、一根鸡腿
一个鸡蛋、一片肉、一块牛肉
一个三明治、一道菜、一道汤
一片面包、一块蛋糕、一根冰棒
一片饼乾、一粒糖果、一片西瓜
一根棒棒糖
8.表示餐具的量词:
根、把、张
一根筷子、一把叉子、一把汤匙
一张餐纸
9.表示家庭用品的量词,包括表示电器仪器的量词:
张、把、条、张、台、根、个、块、盘
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条板凳
一条沙发、一张床、一条棉被
一条毛巾、一根火柴、一根蜡烛
一盏灯、一个灯泡、一把牙刷
一条牙线、一块香皂、一块桌布
一块手表、一面镜子、一个脸盆
一只桶、一把伞、一条绳子
一部电话、一台电视机、一台录影机
一盘录影带、一盘录音带、一个冰箱
10.表示穿戴用品和装饰品的量词:
件、条、顶、个、只、枚
一件衣服、一件上衣、一条裤子
一个口袋、一顶帽子、一条围巾
一只手套、一只袜子、一只鞋
一只眼镜、一只耳环、一枚胸章
一枚戒指
11.表示建筑物的量词:
座、栋、条、面、扇、间、堵
一座城、一座桥、一条路
一栋房子、一座别墅、一座高楼
一幢楼房、一座塔、一座庙
一扇窗、一扇门、一面墙
一堵墙、一间房
12.表示交通工具的量词:
辆、列、架、艘
一辆车、一辆汽车、一辆自行车
一列火车、一架飞机、一条船
一枚火箭、一艘军舰
13.表示工具的量词:
把
一把锤子、一把锁、一把剪刀
14.表示文具的量词:
支、张、块、方、台
一支笔、一张纸、一块墨
一方砚台、一台电脑
15.表示文艺作品的量词:
封、则、首、篇、道、幅、个、支、张
一封信、一则日记、一首诗
一篇文章、一幅照片、一张照片
一幅画、一台戏、一道命令
一首歌、一支曲子、一篇报告
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
16.表示事件和动作的量词:
件、顿、场、通、个、阵
一件事、一个事件、一个动作
一通电话、一顿毒打、一顿吵架
一顿臭骂、一场球赛、一场风波
一场战争、一场大火、一个案例
一通报告、一阵骚动、一阵掌声
17.表示武器的量词:
把、面、张、支、发、门、枚
一把刀、一面盾、一张弓
一支箭、一支枪、一发子弹
一门大炮、一枚炮弹、一枚导弹
18.表示地理天文气候的量词:
座、道、条、个、轮、颗、朵、阵、场
一座山、一道梁、一条江
一条河、一个池子、一个湖
一个海、一个月亮、一轮明月
一颗星星、一个太阳、一朵云
一阵风、一场雨、一个响雷
一道闪电
量词总结
数量:
匹、张、座、回、场、尾、条、个、首、阙、阵、网、炮、顶、丘、棵、只、支、袭、辆、挑、担、颗、壳、窠、曲、墙、群、腔、砣、座、客、贯、扎、捆、刀、令、打、手、罗、坡、山、岭、江、溪、钟、队、单、双、对、出(戏)、口、头、脚、板、跳、枝、件、贴、针、线、管、名、位、身、堂、课、本、页
重量:
丝、毫、厘、分、钱、两、斤、担、铢、石、钧、锱、忽
长度:
毫、厘、分、寸、尺、丈、里、寻、常、铺、程
容积:
撮、勺、合、升、斗、石、盘、碗、碟、叠、桶、笼、盆、盒、杯、钟、斛、锅、簋、篮、盘、桶、罐、瓶、壶、卮、盏、箩、箱、煲、啖、袋、钵
时间:
年、月、日、季、刻、时、周、天、秒、分、旬、纪、岁、世、更、夜、春、夏、秋、冬、代、伏、辈
形状:
丸、泡、粒、颗、幢堆、条、根、支、道、面、片、张、颗、块
关于词语的基本知识
理解词语
1.先弄清词语中每个字的意思,再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来理解。
如:“疾驰”,“疾”是“飞快”,“驰”是“奔跑”,“疾驰”就是“飞快奔跑”的意思。
2.运用近义词或反义词来解释。
如:(近义)“焦急”就是“着急”的意思。(反义)“熟悉”就是“不陌生”的意思。
3.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如《养花》一文,从“到院子里看花—回屋工作—再出去—再回屋”,就可以猜出“循环”是“不断重复”的意思。
词的感情色彩
褒义词:形容好的,如“顽强”;
贬义词:形容不好的,如“顽固”;
中性词:形容不好不坏,如“环视”“桌子”。
常用关联词使用列举
1)她(既)是个三好学生,(又)是个优秀队干。
2)他(一边)听音乐,(一边)画画。
3)3、(因为)今天是六一节,(所以)不用上学。
4)武松(不但)勇敢,(而且)非常机智。
5)小明(不仅)学习刻苦,(还)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
6)(只有)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人,(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功。
7)(只要)你肯去钻研,(就)一定能克服这个困难。
8)(无论)刮风下雨,我(都)按时到校。
9)(虽然)今天放假,(但是)小花还是呆在家里认真学习。
10)(如果)明天天气好,我们(就)去爬山。
11)(即使)你这次数学考了满分,(也)不能骄傲。
12)凡卡心想:(与其)在城里受罪,(不如)回乡下爷爷那里。
13)刘胡兰(宁可)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屈服。
14)这道题(不是)你做对了,(而是)我做对了。
15)他(一)读起书来(就)废寝忘食。
修饰句子的方法
1)比喻句。常用的比喻词有“好像”“犹如”“仿佛”等,有的比喻句用“成了”“变成”“是”等代替比喻词,如: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比喻句的特点是:本体和喻体有些相似,并且本体和喻体是不同类的。所以有比喻词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如:小花长得好像她妈妈。(X)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像人一样。如:青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此句用“告诉”“快乐”等写人的词语来写小动物。
3)夸张:故意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地描述。如:(夸大)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缩小)在巴掌大的牢房里,他照样锻炼。
4)排比:把意思相联、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大体相等、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如: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天山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传到大河长江之南,使全国的人民心一齐欢跃起来。
5)设问:自问自答。如: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
6)反问:无疑而问,问而不答,答案暗含在问话中。如: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7)疑问:提出问题。如:今天你去图书馆看书吗?
举例
比喻句:碧绿的海面,像丝绸一样柔和,微荡着涟漪,真美!
拟人句:太阳揭开云被,露出金色的微笑,慈祥地注视着大地。
排比句:青蛙叫起来,无边的田野如沸如腾,如鼓角齐鸣,如风潮迸涌。
反问句:光是学习优秀,就能算得上“三好学生”吗?
夸张句:桂花十里飘香。
设问句:小明为班级做贡献,是为了老师表扬吗?不是的,他是诚心诚意为班级做贡献。
标点符号的用法
1)句号(。):陈述句的末尾停顿用句号。如:请你稍等一下。
2)问号(?):问句末尾的停顿。
3)感叹号(!):感叹句末尾的停顿。如:这儿风景真美啊!
4)逗号(,):一句话中间的一般性停顿。如:他来了,又走了。
5)分号(;):一个句子中,并列的分句之间用分号。
如: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珍珠,冒到中途又歪下去了;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大水泡。
6)顿号(、):句子中并列关系的词语之间用顿号。
如: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是我国的四大河流。
7)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提起下文,表示后面还有话要引起注意。如:她说:“我明白了。”
8)引号(双引号“”单引号‘’)引号的三种用法:
a)表示直接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书刊等的话。如:她说:“我明白了。”或:楼的前面挂着“镇隆中心小学”的牌子。
b)表示强调,引起注意。如: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c)表示意思否定。如: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注:引号里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如:他问老师:“老师,‘置之不理’的‘理’字是什么意思?”
9)省略号(……):省略号有三种用法:
a)表示引文内容的省略。如:我读了“渔夫皱起眉……别等他们醒来”这一段,心里很感动。
b)表示例举事物的省略。如:动物园里有白熊、大象、猴子……
c)表示话没说完。如:指导员伤心地说:“我没有把你们照顾好,你们都瘦得……”
d)表示声音断断续续。如:“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10)书句号(《》):表示书籍、报刊、文章、影视剧等的名称出现在一个句子中的时候,这些名称应用上书名号。
如:昨天,我读了《林海》这一课,还看了《惠州日报》和《西游记》。
11)破折号(——):破折号有三种用法:
a)表示解释说明。如: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年10月12日。
b)表示意思的递进或转折。如: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c)表示声音延长。如:“嘟——”火车进站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