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地名含义初探一

行政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www.renrendoc.com/p-173819066.html

诏安文艺家.03.29

诏安地名含义初探(一)

一、南诏

(一)地域名:《诏安县志·地理志·沿革》说:“唐时有南诏人过此,言此地风景好似我南诏’故以南诏为名。”南诏系唐朝初年在今云南省境内的少数民族政权。我县辖区唐初有无其他地名无可查考,但从南诏人经过后,便以南诏称呼我县辖区了。

(二)镇名:我县县城解放后称城关区(镇、公社)。一九八一年地名普查中因与兄弟县城关镇重名,城关又不是确切地名,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南诏镇。

二、怀恩

公元年(唐垂拱四年)在我县设置怀恩县南诏保,到公元年(开元二十九年)怀恩县撤销,历时五十三年,是诏安地方的第一个县级政权,所以一直成为诏安的别称。清末民国初(年前后)一度成为县城行政区名。

公元年(唐高宗总章二年),以雷万兴、苗自成、陈谦为首的畲汉农民队伍,在这一带爆发了反抗唐王朝的联合起义。陈政、陈元光父子先后奉命带领唐朝官军进行镇压,“怀恩”二字包含怀念朝廷派兵镇压畲汉起义的“恩惠”。

三、诏安

诏安建县前,地方上很不安靖,有被压迫群众起来反抗封建统治,有驻军扰民激起民变,也有土匪盗贼。朝廷批准在南诏地方建县,目的就在于希望南诏从此安安靖靖,服从朝廷和各级统治机构的统治,所以从“南诏安靖”截出诏安二字,作为县名。

四、丹诏

公元~年间(宋朝绍定年间),漳浦县西尉(分管今云霄、诏安、东山等地)周申在南诏建丹诏书院,以后或废或兴,断断续续,保持到公元年(清朝光绪三十三年)改称丹诏小学堂,民国后改称丹诏小学,一直到解放后。七百多年间,丹诏书院为诏安培养了大批人才,对诏安的文化教育事业起了推动作用,影响很大,所以丹诏二字成了诏安县的别名。

至于为什么叫丹诏?诏当然是南诏了。丹字既可解释为朱色,又可解释为美颜,如《诗经·终南》句“颜如渥丹”。可见丹诏二字,是赞美设在南诏的这所书院颜色朱红神采艳丽的意思。

五、梅岭

梅岭是多义性地名。主地名是梅岭山。《诏安县志·地理志·山川》说:“其山从凤山大围迤出者,曰梅岭山。”据附近群众传说,所谓梅岭是指山的形状像倒枝梅树的缘故。以后梅岭又成为这一带村庄的总地号(片村名),和以这一带为口岸的外贸港名。这一带设置行政区划时,梅岭先后成为区名(梅岭区)乡名(梅中乡),一九八二年又成为公社名称。

六、二都、三都、四都

都是明朝县辖农村行政区划的一级,级别相当于后来的区。都以下辖图。诏安明朝初属漳浦县,各都的序数由县统一编列。二都包括今官陂、秀篆、太平三个公社和红星农场、赤竹坪林场的全部辖区。三都包括今南诏镇,深桥、西潭二个公社,和建设农场、湖内林场的全部辖区、桥东公社的大部份辖区和金星农场的湖内村。四都包括今四都、梅岭二个公社和梅洲、西山二个农场的全部辖区:金星农场的大部份和桥东公社的一部份辖区。

七、诏安湾

诏安县东南沿海与东山、南澳二岛联接的水域,蜿蜒曲折,形成天然海湾。除了西北岸为诏安县梅岭一带外,东面的东山岛全部和西南面的南澳岛一半(靠近诏安县部份)历史上长期是诏安县的组成部份,故历来称这段水域为诏安湾。旧《辞海》说“诏安湾,南海之湾。在福建省诏安县东,湾以地名。”清朝嘉庆年间南澳岛独立设厅、民国五年()东山岛设县以来,这一海城仍沿用诏安湾名称。

八、九侯山

九侯山的名称来历,大体上有四种说法,但大都从九个山峰立意:第一种认为夏禹的子孙九人人闽“没而为神,各主一山”(《福建通志》)。第二种,认为“九峰之神,各主一山”(《福建通志》引蔡如松说)。第三种,因为“九峰列峙,尊若公侯,故名”(《诏安县志》)。第四种,认为“九侯岩三字,乃西北隅乾方室火危月交辉分度”(清朝黄昌《九侯岩指南传》碑刻)。

九、分水关

在诏安县西南闽南粤东交界线上,群山绵亘,至此成天然缺口、

为两省交通孔道。上筑关城关门。山泉明显向两地分流,东北入诏安县西溪,西南人广东省饶平县仙村溪。故名分水关,又称闽粤分水关。

十、铁湖港

在诏安湾西北角,当东海南海交汇处。地形略似茶壶,故名铁盂港,后谐称铁湖港。

十一、乌山

《福建通志·山经·诏安县》“乌山”条目说:“峰头巨石嵯峨,半插天表”。因山石黝黑、故名。

十二、点灯山

重峦“叠嶂,如玉笋联班”(《漳州府志》)。相传“夜有腾光之色”(《福建通志》)故名。

摘自《诏安乡谭》

监制:沈璋发

编辑:沈子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a.com/dxsh/118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