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写的她的论文在国科大多是第11

研究生和老师一起发表SCI论文,在科研学术界是一种常见现象。如果发表论文的研究生本身具备真才实学,参与导师的科研团队进行认真研究,最终和导师一起发表论文,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例如清华大学的颜宁教授,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曾与导师施一公发表过论文,而颜宁自身的科研实力已经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充分认可,获得科研奖项足以说明自己的真才实学,所以颜宁与导师施一公一起发表论文,自然也就是无可厚非之事。但是如果与老师一起发表论文的研究生,断断续续与老师合作发表SCI论文,而自身的科研实力与老师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该研究生与老师存在密切的关系,那么就容易引起争议。对于学术界的此类现象和问题,教育界和学术界都应当认真对待。比如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所长王延轶,作为武汉大学副校长舒红兵教授的妻子,与相差十四岁的丈夫一起发表SCI论文,并且存在多篇SCI论文带有王延轶和舒红兵的名字。在武汉病毒研究所所长王延轶陷入“双黄连”的事情之前,她和丈夫一同发布论文的行为,曾被认为是类似于“居里夫妇”的科研行为。然而在王延轶与“双黄连”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之后,她与丈夫舒红兵一起发表SCI论文的行为,被网友质疑:这些被共同署名的论文到底是谁写的?从科研团队的角度来讲,王延轶如果参与了舒红兵主持的研究课题,或者舒红兵参与了王延轶主持的研究课题,并且发挥了实质的研究作用,一起写就研究成果,那么多个人一同署名发表论文,属于正常的学术行为。但是如果仅仅是凭借依附关系,占用一个作者的位置,那就另当别论了。至于网友纷纷提问的“王延轶是否有实力胜任武汉病毒研究所的所长”,最终还是要凭借自身的真才实学来证明。从王延轶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简介资料来看,王延轶在担任武汉病毒研究所所长以前,参与的研究课题都具备相当高的平台,涉及的课题经费已经超过了一千万,其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的研究课题。从这些重量级的研究课题来看,王延轶或许有相应的科研经验。但是毕竟王延轶的丈夫是武汉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舒红兵,所以这一层关系还是不能忽略的。就像“学术界的鲁迅”饶毅教授曾经在讲座上提到的一个现象:一些学者为了获得重要的研究课题及经费,会通过人际关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参与重量级的课题研究,还不足以证明一个科学家的科研实力。而且王延轶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简介中显示,她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二十三篇重要论文,至少有18篇论文将王延轶列为第11作者。虽然重要科学研究课题的参与者众多,而且发表论文的内容也比较复杂,但是作为第十一作者在科研课题中发挥的作用就值得深思了。如果是研究生阶段或者从事研究员阶段,以第十一作者参与课题研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已经成为了副教授或者研究所的所长,仍然以第十一作者出现在课题论文中,那就难免会让人产生争议。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需要发挥重要的科研作用,而该研究所的领导力量更需要具备实实在在的科研能力。在抗击疫情的前进过程中,希望具备真才实学的人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更多能量,能够真正创造出应有的价值,而不具备相应能力的人在没有了解情况之前,不能轻易指点一些人和事,更不能影响真才实学之人的正常工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a.com/dxsh/133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