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观相念佛念咒也可以
摘录自《年徐老于寓所幻斋对保定居士的开示》
赵居士:徐老师。刚初学的人可不可以象某居士说的那个,就是我特意找个什么?
徐老:找个什么?
胡居士:他的意思可能是说对于初学的人,为了对治妄想烦恼,是不是要看住个什么?
赵居士:对对对,有没有那么一个方便呀?
徐老:嗳,可以呀。
赵居士:可以是吧,用功的时候用那个方便。
徐老:可以可以。
赵居士:慢慢、慢慢做这个扭转。
徐老:嗳,这就是有相,比如有种法门啦,比如准提法门,它先观一个相,就顶上有两寸光明,放光。
赵居士:就是持咒。
徐老:放光就绿的颜色,黄的颜色,放光以后慢慢光明扩大,这个都是有相的法,就是看一个东西,不是真的,假的,慢慢慢慢,这个光也放下了,颜色也放掉了,到无相境界。
·观空观不起来,念咒念阿弥陀佛也可以刘居士:我们还想问一个问题,就是您说坐下观照的时候,是以观空的办法最好啊,还是不行的话持持咒好啊?或者是注意一下这个问题,您刚才说我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徐老:这几个没有一定的,各人根性不同的,有些人应该从观空下手,为什么呢?我们凡夫都执有呀,都是烦恼多,观空了把烦恼都空掉了,心身也空掉了。
刘居士:观空。
徐老:从观空下手,观空以后再观假、观中,空、假、中,止观,天台智者大师讲的。所以还是先从空下手的,那么观空更观不起来,就可以念咒也可以,念阿弥陀佛也可以的。
·参禅修密摘录自《般若花·怎样实践佛法》
.参禅
……参话头并不是将话头象念佛一样,一句顶一句的念;也不是象猜谜语般,反复思量卜度,研究道理;也不能有想开悟、求智慧等念头,总要将一切凡情圣解一刀两断!只是回光返照,全神贯注在这疑念上,勿间勿断,勿令驰散。妄想来时,由它来,不去理它,只以觉照的力量,钉住疑念。初参的时候,必定断断续续,忽生忽熟,渐渐参看纯熟,功夫成片,不疑自疑,这时尘劳妄想,也就不息自息。这样以长远心,追逼到山穷水尽之处,一旦瓜熟蒂落,一念顿歇,便能亲见湛然寂照的本性。然后从所悟的本体,起观照的力用,在一切生活日用上,锻炼打磨,能扫除一分习气,便增加一分定慧;以消融一分境界,便获得一分自在,这样真可谓尽学佛的能事了。
、观心
(此处略——见前《般若花?怎样实践佛法》“观心”内容)
3. 修密
……口持咒不停,手结印不散,意则一切不管,不取于相,念头起时不去理它,一心只顾到持咒。这样依法修持,因有咒印奉持,所以不落于空;因咒印没有道理可说,所以也不着于有。不空不有,左右挟持着这个心,念起随来随扫,随扫随空,扫至无可再扫,自然就证入三昧。
4. 念佛
……假使不能做到无念,那末世间出世间的一切诸念,哪个念头有比念佛的念头更好的呢?这个道理不是很明显吗?何况一句佛号,随时随地,提起就是,一念提起,则一念是佛,念念提起,则念念是佛,古人所谓:“佛号投于乱心,则乱心不得不佛。”这样,由“执持名号”,而“一心不乱”,虽不求见性,却暗合道妙。
论修持方法的统一性
我想把上面所说的参禅、观心、修密、念佛四个修持方法的名称来会通一下。在正“参”时,就寓有“观”的作用;观也就是“念”,因为观外无念,念外无观;至于观、念和参又都是“修”,这四个动词,无非都是能修的心。所谓“禅”是指真如“心”而言;真如心也就是“佛”;诸佛的三“密”,究竟不离于觉心,这四个名词,无非都是所修的心。这样说来,四种名称,意义上没有不同,名以表实,实际上岂非一样。
·回光返照本来面目坐下呢,有两种功夫:一种功夫呢,坐下不能起观照的话,还是念咒,“嗡吧啦吧啦……”好比念六字大明,念“阿弥陀佛”一样的,持咒不断。还有一种呢,能够观照的话,有一个妄想脱落的时间,那么起观、回光返照一下看自己的本来面目,明白这个了了分明,一念不生的就是我的本体,以后就行住坐卧观照这个东西,随时观,多观,越多观越好,最好是常寂常照,一方面寂然不动,一方面照,观照分明,常寂常照以后呀,那么这个心越来越定,定慧俱足,定帮助慧,慧帮助定,这就是保任,这是坐下的保任功夫。
观照方法释疑摘录自《般若花·书简节录》手书敬悉。所询各点略陈愚见如下,未知当否:
一、仁者说:‘有妄念时好观,无妄念时难观。’当知无妄念时,虚明自照,正是般若放光。此时虽不起分别,而能微妙观察一切事物,这正是妙观察智的初步功能,与第六识的分别计度不同。此重在实证,非思量分别所能解了。
二、仁者说:‘心安住于空性,不起第二念。’如此岂不成为断灭?六祖说:‘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又说:‘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故拙赋观心诗有云:‘却喜心君招抚后,纷纷流寇作良民。’
三、所说:‘无有分别即是止,没有观。’应知无分别时,不是木石一般,当下空空寂寂(止),而又了了分明(观),寂照同时,止观双融。于此若不证知,不得名为见性。
四、一般说来,由于凡夫心乱,故先修止,由寂定本体起用观照,故次修观。功夫纯熟,便止观双运,定慧等持。但学人根性不一,法亦无定,如学禅、参话头,是以极强的慧力照顾参究,圆教行人修观心法门,下手时回光返照现前心念,不取不舍,当下寂然,这些都是由观入止,以慧助定,再由定发慧,最后定慧交资,寂照现前。(答辽宁曲居士)
二、坛经说:‘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是为大错。’这是说压制念头、不会起用之过。六祖指出:‘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这种无念境界,也可说是‘正念’,修至定慧圆明时,自然体用如如了。
三、观心时提起正念,返照憧憧往来的生灭心,不随逐、不执著、不排遣,知妄心本空,何须著意于取舍,总是不理。如小儿久哭无味,自然停哭。观心一法,正如伐木断根。经云:‘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因此佛法的根本在心,行法的根本在观。
四、观心与参禅下手方便,有所不同,但开正知见、悟本心性则一。六祖对惠明说:‘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故观心、参禅又都不离返照。仁者果能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正是本体现前。(答保定胡居士)
理虽如此,更要由解起行,由行而悟,由悟而证,不断以般若(无分别智)观照,或念佛、念咒,二六时中念起即觉,觉之即空;虽然,心空不动,但灵明遍照,了了不昧,于一切境、一切事,照样应付,照样处理,但心不粘滞,洒脱自在。在方法上,特别要常常与自己习气奋斗,常常与自己逆,在有障碍中忍得过,就能较快清除积垢,这正是宗下的保任和牧牛功夫。果能诸妄消落。自然心宝常现。(答安徽邓金祥居士)
我们修心的主要目的是息妄念、去执着,但因多生贪着、污染,非一时可清,故人人都须经历一个翻腾、清扫过程;特别修心中心密法,功夫加深,习气被迫翻出的力量也愈大,翻到一定阶段,定慧力逐步增长,无始习染便逐步松动、转化。遇到世间之事,也不是不想,唯应以智慧照察,事来便应,事去便空,不留滞、不粘着。如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答保定刘居士)
台宗以四观释"化法"四教:如来对藏教根性人,使修"析空观";对通教根性人使修"体空观";对别教根性人使修"次第三观";对圆教根性人使修"一心三观"。当修一心三观时,行起解绝,唯回光直照此湛寂圆明之心,更直照去,则即空、即假、即中,圆融三观一时现前,不劳次第安排,所谓举一即三,言三即一;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名为不思议妙观。果能如此,便与诸佛菩萨、诸大祖师一鼻孔出气矣。(答上海李老居士)
摘录自《般若花·“三无漏学”略讲》(二)“三学”与止观的关系
定慧(戒在其中)即止观,也即寂照;可以说:止观是因地下手方便,定慧和寂照是功效和结果。实际上因果不二,始终一如,三者是统一的。
止观法门是超生死、证菩提的要法,一切大小乘佛法离不开戒定慧,即离不开止观。所谓止,就是止息妄念;所谓观,就是观照自性。通过止观彻证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常住真心。
(三)关于止观的实践
……到了智者大师,传慧思大师三种止观:说了不定止观,即《六妙门》,或次第相生,或方便对治,无有定法;渐次止观,即《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初持戒,次修禅定,后渐修实相,次第而入;圆顿止观,即《摩诃止观》,初后不二,行解俱顿。另外,还为其俗兄陈(金+咸)讲了《小止观》。……所谓“一心三观”,举一即三,言三即一。寂然无念是空观(体真止);明明了了是假观;(方便随缘止。知空非空。随缘利生。)寂寂无念,而又了了常知,寂照同时,不落二边,就是中道第一义观(息二边分别止)《小止观》在最后一章里,已阐述了这三种观法。……
一般说来,在修系缘上,或修数息、随息,或随习气以“五停心观”对治,调停粗重习气的基础上,应时时刻刻回光返照,注意察看当下心念,不随不遣,不取不舍,日久功深,妄想自能逐步歇下,而本具智光同时逐步发露,空寂灵明的无念心体,便清楚现前。观世音菩萨修耳根圆通中所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黄檗禅师《传心法要》也说:“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
四、念佛与业观
现在特别须要提出的,持名念佛与止观是完全可以一致的。因为一句佛号蓦直念去,杂念不起便是止;一句佛号。心念耳听,明明历历便是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