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国儒雅风说礼:中国传统文化婚礼名词解释(一)
《仪礼·士昏礼》:《士昏礼》是《仪礼》中的第二篇。《仪礼·士昏礼》是我国关于婚礼的最早记载,《士昏礼》虽记述士这个阶层娶妻成婚的礼节仪式,但并非仅适用于士这一阶层,上层贵族者的婚礼亦与之类似。《仪礼·士昏礼》疏引郑玄《目录》说,“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按周代体制与习俗,男子在昏时(也称晡时,也就是黄昏以后)亲迎新妇。以昏为名,所以称作昏礼。
今所谓婚,即本于此,加上了“女”字旁而已。据《仪礼·士昏礼》载,士之昏礼有六项礼仪内容,也叫作“六礼”:第一,纳采:即男家遣媒向女家提亲,女家同意,男家备礼至女家求婚所行的礼仪。第二,问名:男家使人问女子之名,以归卜其吉凶。第三,纳吉:男家卜得吉兆,备礼告知女家,至此,婚姻始定。第四,纳徵:徵即成,男家在纳吉之后,送聘礼于女家以成婚礼。第五,请期:男家卜得迎娶吉日,备礼告于女家,征得同意。第六,亲迎:至婚期,婿亲至女家迎娶新妇完成婚礼。
《礼记·昏义》:《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关于礼文化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昏义》是《礼记》第四十四篇,因该篇论述士昏礼的意义,故名。其对中国人的婚礼定义为“夫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故君子重之”。并强调“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把婚礼提升到了“礼之根本”的地位。
奠雁:奠雁礼为古代婚姻礼仪中不可或缺的。《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郑玄注:“用雁为贽者,取其顺阴阳往来。”汉代班固《白虎通义》卷四《嫁娶》谓:“……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逾越也。又婚礼贽不用死雉,故用雁也……”。故周代至清末,在按六礼而行的婚姻中,除了纳徵(下聘)礼以外,其余五礼均需男方使者执雁为礼送与女家。因为雁是候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不再择偶。古人认为,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象征一对男女的阴阳和顺,也象征婚姻的忠贞专一。现在东北地区的朝鲜族及韩国传统婚礼依然坚持奠雁。
傧相:亦作摈相,旧指引导礼仪者。古代举行礼仪活动的时候,常有专职人员负责各种礼节安排。其中替主人接引宾客和赞礼的人称为傧相,出接客人的人员称作摈,入而赞礼者称相,合之即为傧相。至宋代以后,婚礼中的赞礼者也称傧相。其类似于今天的婚礼主持人。
庚帖:又称龙凤帖。旧时婚俗把写有男女双方姓名、籍贯、生辰八字(也称四柱八字,指出年的年月日时为四柱,古代以天干地支计算,每项两个字,共计八字。如丁酉年丙午月甲申日乙丑时)及祖宗三代姓名的红色柬帖称为“庚帖”。也有的称为“年庚帖子”。“庚”即年庚。男女双方庚帖互换以表示向其求婚或定婚。
盖巾:又称盖头。指古时新娘出嫁时蒙头盖面的巾帕。巾以轻纱制成,稀薄不遮视线,或长或方,色用嫣红,取吉祥意。新娘出阁上轿前盖上,举行婚礼时,由新郎揭开,称揭头纱或挑头盖。后来的盖头则厚重了许多。盖巾之用意有两种解释,一是遮羞,二是避邪。此俗始自东汉魏晋之际。
花烛:婚礼时用的绘有龙凤等彩饰的大红蜡烛。“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即指此花烛。需要注意的是,花烛只能在洞房使用,拜堂时是不能用花烛的。因是新婚时特定环境,特定时间所用之物,因此花烛也成为新婚之代称。
?end?
编辑
湖南国儒雅风
图
网络
国儒雅风礼文化研究中心
国儒雅风礼学馆
湖南国儒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