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大圆满前行广释》前4册
索达吉堪布传讲
(发心师兄为大家整理的哦是不是很给力)
▼
1.上师瑜珈:“上师”是藏传佛教对具有高德胜行、堪为世人轨范者之尊称,也称金刚上师。“瑜伽”(Yoga)意思是相应。通过修习于心境上与上师三宝相应,进则依止上师真实引导指示,次第修习,最终得以解脱。这里非常强调“信心”,上师的加持力大小,端视我们能够生起多少信心而定。把上师视为真佛,发愿皈依上师三宝,通过祈祷上师,让自己的心与上师融为一体,从而获得上师的加持。这样一种修法,就叫做“上师瑜珈”。
2、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
大圆满:是藏传佛教中至高无上的法。谁能通达轮涅所摄的万法摄于自己心中,光明的心与空性的心无二无别,谁就证悟了大圆满。
龙钦宁提:传承历史上,大圆满的分类特别多,概括而言,有布玛心滴、空行心滴、龙钦心滴。其中龙钦心滴,是将布玛木扎的《布玛心滴》、莲花生大士的《空性心滴》归纳起来的甚深窍诀。
前行:修任何一个法,无论是显宗、密宗哪个教派,只要你想得成就,首先必须具备最初的前导,否则,不会有趋入正行的资格。
引导文:就像去往某地需要向导一样,我们要想修前行法门,则需依靠本论文字作指引。通过学习它的词句和内容,能明白很多以前不明白的道理,找到真正的解脱方向。
普贤上师:华智仁波切对自己的根本上师如来芽尊者有极大信心,认为上师与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
言教:此引导文是依如来芽尊者口传教科言,不增不减记录下来并汇集成文,是前行教言的一个备忘录。
3、“三大传承”,即是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补特伽罗耳传。
4、三根本:上师,本尊,空行
5、三殊胜:加行发心殊胜——最初以菩提心摄持;正行无缘殊胜——中间善根不被违缘所损害;结行回向殊胜——为令善根蒸蒸日上,以回向来印持。
6、四种信心: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不退转信
7、法器之三过:耳不注如覆器之过、意不持如漏器之过、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8、六垢(六种垢染)
一、傲慢:傲气十足,认为自己远远胜过了说法上师。
二、无正信:对上师、正法无有点滴信心,甚至怀有邪见。
三、不求法:不慕求正法,对听闻佛法没有意乐,听不听都无所谓。
四、外散:心思旁骛,散于色声香味等外境中。
五、内收:五根门向内收敛,致使昏昏欲睡。
六、疲厌:因讲法时间过长、身体疲劳等,而生起厌烦之心。
9、五不持
一、持文不持义;二、持义不持文;三、未领会而持;四、上下错谬而持;五、颠倒而持。
▼▼
10、依止四想
首先要把自己当作病人,无始以来被业和烦恼束缚着相续,所以是病入膏肓的患者;把佛法当作妙药,依此可治愈自己的疾病;把求法对境——善知识当作医术高明的医生;自己精进修持当作治病。
11、闲暇:
“暇”指闲暇。总的来说,没有生于八无暇处,而有空闲修持正法,就叫做闲暇。
12、八无暇:
所谓的八无暇,如云:“地狱饿鬼及旁生,边鄙地及长寿天,邪见不遇佛出世,暗哑此等八无暇。”
13、所谓的喑哑,通常指不具备“知言解义”这一人之法相的哑巴。但由于意根喑啞之人愚不可及,什么道理都一无所知,无法领悟正法含义,所以也属于无暇之处。喑哑之人,自相续刚强难化,闻法、讲法、修法对他们来说,实在力所不及。
14、边地:(分为佛法边地和地界边地)印度以外的地方是地界边地,而四众弟子不具足,或者即使具足但对其身心无有利益的地方,就叫佛法边地
15、中土:(分为佛法中土和地界中土)
以金刚座为主的印度所有城市,被称为地界中土。佛法中土是指佛陀教法、证法的所在地,
16、五种自圆满:
所依圆满:“所依”指的是身份。假设没有获得人身,就不能值遇佛法,如今得到暇满人身,具足修法的顺缘,故而所依圆满。
环境圆满:若转生于佛法不兴盛的边鄙地方,也就根本遇不到佛陀的教法、证法,无法明辨取舍之理,如今已生在佛教兴盛的中土,故而环境圆满。
根德圆满:倘若诸根残缺不全,便会成为修法的障碍,如今无有此类过患,这就是根德圆满。
意乐圆满:如果业际颠倒,就会为非作歹、无恶不作,从而背离正法,如今已对善法生起信解,因此意乐圆满。
信心圆满:若于信心的对境——佛法生不起诚信,那内心也不能转向佛法,而如今自心能够转入正法,所以信心圆满。
17、五种他圆满:
如来出世(导师殊胜圆满)、
佛已说法(佛教正法圆满)、
佛法住世(时间圆满)、
自入圣教(自之缘分圆满)、
师已摄受(殊胜悲心圆满),
这五种圆满需要观待他缘才能具足的,所以叫五种他圆满。
18、明劫:明劫指佛出世,
暗劫:指佛不出世,
19、圣教空世:前一佛陀的圣教已经结束,后一佛陀的圣教尚未出现,这期间就称为圣教空世
▼▼▼
20、普贤密意圣教:(果期、修期、教期、形象期)
因为普贤如来的报身雪海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手中持的宝瓶中有一棵菩提树,树有二十五层叶子,第十三层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刚好对准普贤如来幻化的毗卢遮那佛的心间。以此得名。
普贤密意圣教住世五千年。各个时期的特征:
1)果期:一千五百年。其中,第一个五百年得阿罗汉果的最多;第二个五百年得不来果的最多;第三个五百年得预流果的最多。
2)修期:一千五百年。其中,第一个五百年修戒学的最多;第二个五百年修定学的最多;第三个五百年修慧学的最多。
3)教期:一千五百年。其中,第一个五百年学经藏的最多;第二个五百年学律藏的最多;第三个五百年学论藏的最多。
4)形象期:五百年。只有出家人的形象,没有清净戒律,也没有实修者。甚至到了最后,这种形象也难以维持。因为众生福报已尽,出家人剃头时,刀没办法刮下头发;袈裟染色时,染料也无法把衣服染成红黄色。
22、五浊恶世:时劫浊、众生浊、寿命浊、见解浊、烦恼浊
23、真正的佛教徒:只有真正认识到生死轮回皆无实义,六道犹如火宅、罗刹洲、剑叶林般可怕,为求自他解脱而趋入佛门,才能称得上是真实的佛教徒或者入道者。
24、相似的佛教徒:(救怖之发心、善愿之发心)
1)救怖之发心:如果进入佛门不是希求解脱,而是要么为了避免今生的感情挫折、身患重疾、缺衣少食、灾祸重重、走投无路;要么是看了佛经论典之后,害怕来世堕入地狱、饿鬼、旁生,感受恶趣痛苦。一者担心今生违缘,一者畏惧来世痛苦,如此只为了驱除怖畏、救护自己而皈依,并不是真正的皈依。纵然你已趋入佛门,在寺院或上师前办了“皈依证”,法也只能称为救怖之法,人也不可能真正趋入正道。
(2)善愿之发心:如果单单为了今生的丰衣足食、升官发财、身体康泰、获得名声、生儿育女,或者仅仅追求来世的出身富贵、转为天人等善趣乐果,那么即便已皈入佛门,法也只能称为善愿之法,人也没有真正趣入正道。
25、珍宝人身: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说:“自在闻思精华义,调己劝他行善法,修行山王极稳固,彼等仙人胜幢相,无论在家或出家,即是珍宝之人身。”闻思佛法的精华教义,调伏自己的三门,劝勉别人行持善法,修行如山王般稳固——不是这两天修个法,一离开上师和道友的监督,就像发疯一样完全变了,真正的修行人始终如一,十年前是这样,二十年后依然不变,这才是具有珍宝人身。
26、普通人身:反之,倘若你对具足十八暇满、远离十六无暇还有缺憾,即便在世间法方面聪明伶俐、智勇双全、地位显赫、智慧超群、美名远扬,但也称不上是珍宝人身。世间有许多成功的国家领导、商业巨子,看似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可这种福报也许会让他造很多业,反而成为堕入恶趣的前兆。古人言:“堕恶趣之前当人王。”所以,得这种人身并不稀有,充其量只能算是普通人身,或者称为相似者、灾祸者、无心者、空返者。
27、二胜六庄严:二圣,指释迦光与功德光。
六庄严,分别为龙树、圣天、无著和世亲、陈那、法称。
28、噶当四依:(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
29、无常四际:(生际必死、积际必尽、合久必分、堆际必倒、高际必堕)
▼▼▼▼
30、轮回:所谓的轮回即是众生以有漏的善业、不善业为因,在地狱、饿鬼、旁生、人类、阿修罗及天人等六道间连续不断地投生流转。
31、近边地狱:指无间地狱周围的地狱。而汉地有些经典中,将其译为“游增地狱”,意即地狱众生从无间地狱或八热地狱中出来以后,浪荡到此,倍增苦恼。
本论中,它为分为:煻煨坑、尸粪泥、利刃原、剑叶林和铁柱山地狱。
32、八热地狱:复活地狱、黑绳地狱、众合地狱、号叫地狱、大号叫地狱、烧热地狱、极热地狱、无间地狱。
33、八寒地狱:具疱地狱,疱裂地狱,紧牙地狱,阿啾啾地狱,矐矐婆地狱,裂如青莲花地狱,裂如红莲花地狱,裂如大莲花地狱。
34、血肉供养:就是以杀生,用动物的血肉来供养上师三宝,本尊,等等。往昔,藏地因受苯波教影响,确实有血肉供养的恶劣传统。记得莲花生大士来藏地时,国王赤松德赞问:“以血肉供养本尊、上师,这种现象是否如法?”莲师以极为不满的语气说:“这只会让无边众生堕入金刚地狱,不得解脱。”并宣讲了许许多多过失,比如今生以血肉供养,来世会变成恶鬼、厉鬼、凶神等等。
35:人类三大根本苦:
变苦:人们现在所拥有的片刻快乐,可谓瞬息万变,转眼就会变成痛苦。
苦苦:指前面的痛苦还未烟消云散,后面的打击又接踵而来,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行苦:指变化,只要是变动迁流的事物,即是一种痛苦。行苦虽然暂时没有表现出来,但它始终以一种隐藏的方式存在着。
36、怨憎会苦:指所憎恶的人或事,欲其远离,而反共聚。
37、爱别离苦:是指所亲爱之人,以某种因缘互相离别,不得共处,由此产生极大苦楚。
38、求不得苦:是指世人欲望无有限度,因各自职业、地位、爱好、身份等不同,以致所求目标也各式各样,若对自己所爱乐的事物,如财产、地位、美色等,求之而不能得,这种痛苦即为求不得苦。
39、不欲临苦: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肯定地说,希望自己受苦受难的人,这个世界上一个也没有。然而,即便不愿意受苦,痛苦也会自然而然降临,这就是不欲临苦。
▼▼▼▼▼
40、看破世间:即看破今生和来世,对轮回无有耽著.
41、舍弃今世:指对世间一切美好毫不希求,而并不是因受精神挫折,见到外境许多丑陋,进而开始厌弃世间。对于上至天界、下至地狱的众多痛苦,我们一一思维之后,要发自内心放下今生的琐事,觉得世间八法、名闻利养没有多大意义,再怎么做也不过是轮回之因。
42、杀生:所谓的杀生,就是指针对某某人或某某旁生等对方,心中怀着想杀的动机而断绝他们的命根。
43、不与取
1、权威不与取:像国王之类势力强大的人,不是依靠合法税收而是以非法暴力强取豪夺或者动用军队等武力明目张胆地掠夺,诸如此类的不与取叫做强权不与取或势力不与取。
2、盗窃不与取:诸如盗贼一类的人趁着主人没有看见而在暗地鬼鬼祟祟窃取饮食财物据为己有,这叫做盗窃不与取。
3、欺诳不与取:在经商贸易等过程中,为了欺骗对方而以口说谎话、短斤少两、非法秤斗等手段获取对方的财物,这叫做欺诳不与取。
44、邪淫:是針对在家人所要禁止的性行为。
45、妄语
1、一般妄语:就是指怀有欺骗他人之心而说的一切自性妄语。
2、大妄语:由于相续中存有邪见,于是信口开河地说:行善没有功德、作恶没有罪过、清净刹土没有安乐、恶趣没有痛苦、佛陀没有功德……再也没有比这更严重的弥天大谎了,因而这些被称为大妄语。
3、上人法妄语:本来没有得地而说得地了,没有神通而说有神通等,凡是自己没有功德说成有功德,这一切都属于上人法妄语。
46、离间语:指挑拨他众之间和睦关系的语言。
47、恶语:是指刺伤、扰乱他人心的语言。
48、绮语:从狭义来讲,指吃喝玩乐等与佛法和解脱无关的语言;
广义上来讲:连妄语、离间语、恶语也都包括其中。
49、贪心:凡对别人的财物生起谋求之心,都是属于贪心。
▼▼▼▼▼▼
50、害心:凡是对别人生起损恼的心理,都属于害心。
51、无因果之见:《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中都讲过,若认为行持善法没有功德,造恶业没有任何过患,前世后世不存在,三宝没有功德,佛没来过这个世界,上有天堂、下有地狱是谎言……这就称为无有因果的邪见。
52、常见:认为神我常有,大自在天、遍入天是造世主,上帝、真主能创造一切……这些看法都叫常见。
53、断见:是指认为一切诸法自然而生,前世后世、因果不虚、了脱生死等均不存在的观念。
54、异熟果:所谓“异熟果”,就是指不同的因最后成熟的一种果报。
55、等流果:指以异熟果的牵引在地狱、饿鬼、旁生中受苦之后,解脱出来获得人身时所感受的报应。
56、感受等流果:是指前世造作过什么业,今世会感受类似的果报。十不善业中的每一种,都有两种感受等流果。
57、同行等流果:指今世与前世所造的业相同,前世你喜欢造什么业,今生在行为上也是如此。
58、增上果:是指造业后成熟在外境上的报应。
59、士用果:所谓的士用果,《小乘阿毗达磨》和《大乘阿毗达磨》中都讲了,“士”指士夫,“用”指功用,合在一起就是士夫使用工具造作的各类事情,如农夫耕耘而得庄稼,商人经营而获利润,工匠用技艺而成器物。同样,一个人杀生的话,身口意因缘聚合之后,断了众生的命根,成熟了一个果报,这就像陶师做陶器一样,需要一定的功用才能成就,故称为“士用果”。
60、十善业:所谓的十善业,就是指实际行动中断除十种不善业,奉行对治恶业的善法。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