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毛毛的概况及一年半的成果回顾(.6~.10)
1、毛毛的概况:
毛毛09年11月生。
三岁前断断续续听了一些英文儿歌,教会了一些常见的动物、水果、车、家具、玩具之类的主题词汇,只是偶尔会蹦几个英语单词。
三岁后反复读他喜欢的几本全英文绘本。
动漫《Penelope》、《PeppaPig》,只看了看前面一两集。毛毛当时好像不是很喜欢。估计是没有积累,看不懂,也不够热闹。
毛毛三岁十个月时,我们开始比较有体系地给毛毛启蒙。
2、一年半的成果回顾(.6~.10)
1)能比较自然流利的进行日常会话。
2)”第三话“里的绘本,基本上能直接念给她她听,很少的解释就可以了。
3)毛毛开始喜欢听英语儿歌,看英语绘本故事,能欣赏英语动漫及电影。已经反复看完了这个论坛中大部分适合她水平的动漫及电影,绘本视频,如迪斯尼的经典动漫,芭比公主,小公主苏菲亚等等。这些动漫或电影她宁愿看原版的。估计能听懂差不多。
4)原来不是很喜欢的《蓝色考拉》《Maisy》《卡由》等日常生活片,现在也能看的津津有味,估计是理解了,否则这些不热闹的生活片无法让她坐下来。
据此估计,毛毛的词汇量在左右。
最大的感悟:
1)我们把儿歌、分级读物、绘本、动漫,编制了比较系统的,有趣的启蒙书单;
2)设计了富有创意的亲子活动,让毛毛在玩乐中,自然地学习英语。
3)我们给了孩子一个坚实的基础。这一年半,我们主要是结合毛毛的日常生活及亲子活动,让她比较全面、彻底地理解、消化了sightwords内容。这为毛毛的起飞做了很好的铺垫。
附第一部分目录中的链接文章:
送给年轻爸妈的礼物:散文诗《带着蜗牛去散步》恨铁不成钢时超管用
这是我在毛毛的幼儿园的墙壁上看到的。当时心里很有点感觉,不觉对毛毛的“幼儿园妈妈们”多了许多的尊敬。
现在当我要对我家的小蜗牛发火时,如果理智允许,毛爸妈就会互相领着对方会背这首诗...要是不够,就再来一遍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彷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
好吧!松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
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戏说儿童语言学习的3大理论:让父母失望的“猴”论,烧钱的"天才“论、无奈的“蜗牛论
儿童学习语言有三大理论。毛爸妈将一一”戏说“.
年轻的爸妈只要大致理解了这三大理论的精髓及启蒙教材的思路,就能心平气和地“带着蜗牛去散步”啦。
1、让父母失望的“猴”论:“模仿-强化”理论
“模仿-强化”理论,最容易理解,一做爸妈,感受就更深了。
这个理论非常强调幼儿超强的模仿能力。在它看来,幼儿就是个猴,非常有“猴”性。“模仿-强化”理论也特体贴父母“训猴”的艰辛:爸妈必须在日常生活反反复复地指认周围的东西、还经常要放慢说话的速度,挑孩子能听懂的话,帮助幼儿理解周围的大千世界。
幼儿就是在这种反复指认、示范、强化的过程中开始掌握母语的。
但是,“望子成龙、盼女变凤”的父母一般都不喜欢这个理论:孩子就是个“猴”?教什么,学什么?不会创造,那要到猴年马月才能学会说话啊?
毛爸妈也不希望毛毛就是个“猴”哇!
不过,恨铁不成钢的时候,对照毛毛的进展,毛爸妈不得不承认“模仿-强化”理论有其合理性:
首先,“模仿-强化论”能比较好地解释幼儿2.5岁以前语言发展的轨迹:幼儿花了将近2年的时间,才能说几十句话,来个单词。句子也是支离破碎、象“黑话”一样难懂的“电报句”。
另外,“模仿-强化”符合记忆的规律:语言学习,需要记忆的东西非常多。集中时间、反复记忆是绕不开的坎。这也是为什么外语专业(如西班牙语,德语)的中国学生只要花两年左右的时间就能顺利交流,阅读小说、报纸。而非英语专业的博士在大学里花了10年学英语还交流困难的重要原因:集中强化训练的效果比分散记忆的效果好。
当然,”猴论“并不完美。等到幼儿满2.5岁后,”猴论“的缺陷就更加暴露无余了:2.5~3岁这半年,大多数的爸妈都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们仿佛是一夜之间就成了“语言小天才”、”话匣子“。他们还经常会创造出让人忍俊不禁的话。这就是所谓的“语言的爆发和语言创造现象”。强调“猴性”的“模仿-强化”理论几乎无法解释这种现象。
2、烧钱的“先天语言能力说”
一半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一半是为了解释“语言爆发”和“语言创造”现象,乔姆斯基(N.Chomsky)和勒纳伯格(E.HLenneberg)[1]提出了“先天语言能力说”。
简单地说,乔姆斯基(N.Chomsky)认为幼儿是语言小天才,上帝在他们脑子里装有一个象病毒程序那样的LAD。病毒程序LAD里的源码就是造物主编写的“心理语法”(说到底,就是各种语言的具体语法规则)。这个LAD程序会在某一刻“叮铛“一声被激发。程序一旦被激发,幼儿就能创造出无穷无尽的合符母语语法规则的句子,段落…。于是一个个能说会道的语言天才就诞生了。
怎么让这个程序“叮铛”一下呢?
乔姆斯基(N.Chomsky)和勒纳伯格(E.HLenneberg)都没有回答。估计他们也不想回答,否则他们也只能回到“模仿-强化”学说的泥潭:通过”模仿-强化“理解、掌握语法规则呗!
“先天语言能力说”虽然没有提供怎么让这个程序“叮铛”秘籍,却给二十世纪中后期,欧美国家兴起的早期潜能开发市场提供了绝好的炒作机会:父母肯定愿意相信自己的宝贝是个小天才,也急于找到激发天才潜能的秘诀,谁都想“赢在起跑线上”。加上“先天语言能力说”理论本身让乔姆斯基弄得非常难懂,但影响巨大。这为“概念营销”提供了绝好土壤。
于是,早教市场把这一复杂的理论简化成一句话:抓住语言敏感期培养语言小天才。再把“训猴”产品贴上“潜能开发”的标签,大力宣传。
目前国内市场上许多的“小天才”产品就是~80年代的早期在欧美流行的潜能开发产品,比如,杜曼闪卡、小小爱因斯坦音像、七田真的《超右脑英语学习法》等等。
我们不用太挑剔,就能看出这些烧钱的“天才”产品,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训猴”产品。
比如:杜曼闪卡建议,孩子一出生父母就给婴儿快速看点卡、图卡、数字卡,字母卡,文字卡,百科知识卡。杜曼开了个“杜家秘方”:一日三次,一次10秒(钟),每次十片(卡),坚持训练就能培养出天才小宝贝。这是不是“训猴”?
小小爱因斯坦开发者建议尽早让孩子听他们的音像制品,幼儿懂不懂没关系,只要坚持听就能培养出天才小宝贝。这是不是“训猴”?
七田真的《超右脑英语学习法》提出学习英语的7个秘诀:集中一段时间背(一本书)、拼命地听(捂着耳朵听、快速听、深层意识地听)、拼命地读(反复读、大声读、快速地读)等。这是不是“训猴”?
这类“潜能开发”产品中“训猴”的痕迹较“模仿-强化”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模仿-强化时间点更早、强度更高,当然也更烧钱!
最让毛爸妈接受不了的是,烧钱的“天才论”基本否定了父母的作用。
毛爸妈有点不甘心,经常捶胸问:为什么这些“大教授”的理论不是要否定孩子的天才,就是要否定父母的辛劳呢?两者不能共存吗???
不用急,毛爸妈的烦恼马上就没有了。这就是.....
3、无奈的“蜗牛论”:“认知相互作用论”
这是大“宅男”皮亚杰提出来的“认知相互作用论”。这个宅男,一辈子呆在日内瓦大学。既当爹,又当妈,还当语言学家。他一手带大自己的三个孩子。他的研究主要是观察、分析孩子的成长点滴。
这个“宅男妈妈学者”得出的结论是:孩子有语言天才、但模仿强化也很重要。儿童生活经验的积累对语言发展更重要。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缺一不可。
一句话,孩子的天才要用爸妈的汗水去浇灌,还要烧点钱给孩子创造出适当的成长环境,更得等待孩子慢慢长大。
多么无奈的蜗牛论啊!但它道出了语言学习的真相。
因此,“蜗牛论”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现代英语启蒙材料编写和教学方法设计的基石。比如,为了照顾孩子的生活经验,英语启蒙材料都是围绕儿童生活主题来编排的。为了充分发挥“语言小天才”的创造力,经典的英语启蒙材料都会循序渐进地安排语法、句型及发音规则的训练,这是创造的基础。至于我们非常熟悉的“浸入式”、”TPR“教学法,则是为"猴性“很强的孩子创造出更加自然、更加集中的“模仿-强化”手段啦。
注解:
科姆斯基(N.Chomsky)的“先天语言能力说”涉及到“深层语法”,“表层结构”、“转换生成语法”相互联系的三大部分。非常复杂,难懂。《语言本能:探索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则用非常风趣的语言对科姆斯基的“先天语言能力说”做了通俗易懂的解释。
“语言小天才”的秘密:理解和掌握基本语法框架是”语言爆发“的基础
2.5~3岁左右,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变成“语言小天才”,经历一个所谓的“语言爆发期”。还好,毛毛不是例外。
“毛毛的语言天才”首先体现在她快速增长的词汇量上。2.5岁前毛毛能听懂的词汇大概有来个,能说出来的词不到个。3岁左右毛毛的词汇量突破了0个。这个速度是十分惊人的。
“语言爆发”更体现在毛毛的表达能力上。2.5岁左右的毛毛说出来的话大部分都“蹦单词”,就像拍“电报”,我们要琢磨半天才知道她说啥。半年后,毛毛突然变得能说会道了,说出的句子基本完整,甚至会使用到较复杂的修饰语,如“我也要搭积木”、“妈妈做的衣服”等。毛爸妈再也不用猜谜语那样猜毛毛要什么了。
谢天谢地!
高兴之余,毛爸妈也不由得问自己:在2.5岁前,毛毛为什么要花一年多的时间才听懂了来个词呢?这些词为什么这么难掌握呢?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GoodQuestion!
经典的教科书都非常确定地指出:这来个词汇中,有70~80%的词汇是幼儿熟悉的事物的名称及基本动词,如玩具,身体部位,动物,食物,基本动作等[1]。这些词汇意义很具体,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指认、演示,很容易掌握。但没有进一步分析另外的20~30%词汇的性质。
出于好奇,毛爸妈认真地分析一下另外的那些词汇的性质后,好像找到了答案。
原来毛毛在2.5岁左右还理解了40~60个特殊词汇。如系动词(是、be)、情态动词(能can,必须must)、人称代词、疑问代词、疑问副词、介词等。这些词汇本身没有什么具体的含义,必须要和名词、动词结合起来才有具体含义。这就是所谓的语法词汇。
在中文和英语中,语法词汇的数量都非常有限,就来个。特别常用的也就40~60个。比如英语中的语法词汇主要有:
情态动词:
系动词turn,isn’t,wasn’t
助动词:don’t,didn’t,haven’t,hasn’t
连接词及引导词:
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
themselves,itself,yourself,ourselves,herself,himself
不定代词:anything,everything,everyone,anyone,someone
疑问代词、副词:
冠词:
但是,这40~60个语法词汇的使用频率非常高。目前没有确切的数据表明这些语法词汇在中文中的使用频率[2]。但是在英语句子中,50~80%的词汇都是这40~60个语法词汇。如,Iamaboy.一句话,4个词,居然有三个语法词汇!所以理解、掌握了语法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儿童就可以轻松地“破译”其他新出现的主题词汇、动词及修饰词,比如,幼儿一旦理解了“Iama”这个“句型(系表结构)”的含义,他们就能分辨出下面两句话中的“cat”“big”了。
Iamacat.
Iamabigcat.
这40~60个语法词汇几乎涵盖了意义非常抽象、用法非常复杂的基本语法框架。理解了这40~60个语法词汇,就是理解了基本语法框架。
这些语法词汇不但含义抽象,用法复杂,而且它们在口语中一般不会重读,发音很难辨别。幼儿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不停地听、不停地模仿,不停地试错,才基本理解、掌握这些抽象复杂的语法词汇。
以上的分析初步解释了幼儿为什么会在2.5~3岁期间普遍出现“语言爆发”现象:
幼儿在2.5岁前所掌握的不仅仅是来个词汇,他们还掌握了更复杂、更抽象的基本语法框架。这是2.5~3岁左右出现“语言爆发”的坚实基础。
这个解释不用否定“模仿-强化论”的精髓:语言学习,特别是掌握抽象、复杂的基本语法,需要高强度模仿和强化。
这个解释也基本符合姆斯基(N.Chomsky)的“先天语言能力说”核心观点:儿童不是刻板地模仿成人或同伴的语言,掌握语法框架是儿童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基石。
这个解释也符合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相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在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模仿很重要,掌握语法更重要,儿童的生活经验对语言发展最重要。而且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5]。爸妈只有和着孩子成长的节奏,创造出轻松自然的环境,孩子才能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这也解释了英语国家为什么非常重视SightWords的教学:SightWords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英语语法词汇。理解了这些SightWords,就掌握了基本完整的英语语法框架。这是英语爆发的基础。也是英语零基础积累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学前心理学》第~页
《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第~页
《ALittleBookofLanguage》第16~17、34~35页
《语言本能:探索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第页
[2]注:《学前心理学》第页“表-9-22~6岁儿童各种词类发展比较表“(中文)的统计有误。各类词的百分比总和不是%。估计是第页上的“1~2岁儿童,首先掌握的是名词和动词,这些词占所有已有词的70%”的结论是借用了英文的研究结果。我这里的统计数字就用英语中比较权威的DolchSightWord的统计结果。
[3]《学前心理学》第~页;《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第~页;《ALittleBookofLanguage》第16~17、34~35页
《语言本能:探索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第页
[5]《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第页;《儿童心理学》第64~65、页;《皮亚杰学说入门思维、学习、教学》第页
[6]《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第页
[7]《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第~页
《语言本能:探索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第24~25、、P页
[8]《超右脑英语学习法》第36~44页
评安妮鲜花的《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标错了起点的路线图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这本书对儿童学习英语的韵律,节奏,拼读与阅读都有非常灵性的描述,安妮鲜花对许多语言学概念的通俗化理解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博客语言,可读性很强。
也许是博客文章的通病。为了博眼球,这本书把国内的英语教育鞭挞得一钱不值,甚至连26个字母都不会教了。毛爸妈很奇怪,外研社干嘛不帮这位爱心妈妈“过滤”掉书中的许多荒谬的错误,出版一本经典书?而是“原汁原味”地出版这么一本糊涂得连“加拿大孩子学英语”与“中国孩子学英语”的区别都分不清、英语启蒙起点都标错了的“路线图”?
1)安妮鲜花的《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就标错了起点。这本书的整体编排顺序强烈地暗示一个“营销口号”:外语当做母语学,早点给孩子听原版的东西,一切问题就OK。
电视一挂就能培养一个“双语”娃娃
为了自圆其说,安妮鲜花似乎故意歪解了这样一个事实:儿童必须要对听的、读的东西能大致理解,这种“输入”才有效。否则,直接进入原版的东西,不管儿童有多么强的辨音及记忆能力,如果听到的内容不能及时理解,不是左耳进右耳出,就是学“不”致用。这些没有任何意义的ABCD也不可能给他们带来很多乐趣。没有乐趣的输入还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吗?
“路线图”的起点只能是“零基础积累”。零基础积累的难度大致相当于国内小学英语教材的词汇、语法、句型这“三把大刀”。
在加拿大,幼儿先是在自然轻松的日常指认、亲子互动、同伴交流中“听烂、用烂”这”三把大刀“,实现听说零基础积累。
日常指认、亲子互动是3岁前幼儿实现听说零基础积累的主要途径
入学后,加拿大的儿童再通过GK~G2的教材及分级读物来“读烂、写烂”这三把大刀,实现阅读零基础积累。
在国内,我们的小学生则是一步到位“背烂”这三把大刀,实现听说读写零基础积累。此后就开始了“背教材、做试卷,对答案、讲答题技巧”的不归路啦。
2)安妮鲜花把“加拿大孩子学英语”与“中国孩子学英语”的过程完全等同,真是糊涂得可以。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可以相比吗?这完全不是同一类东西啊:孩子启蒙的年龄各异,学习时间多寡没得比。也许是在加拿大生活得太久了,安妮鲜花忘了最重要的一条,绝大部分国内爸妈和小盆友只会说中文。周围都没人能说英语,还能把英语当母语学?跟谁学呢?电视一挂就能培养一个“双语”娃娃?这就是所谓的”外语当做母语学“的秘诀?要是外语启蒙有这么简单,咱们还在这里焦头烂额干嘛呢?
如果安妮鲜花的本意是鼓动国内爸妈早点给孩子英语启蒙倒是没错。英语和中文同步启蒙,会省去外语学习最大的麻烦:大孩子从头学婴儿话。这是一个十分无趣的过程。我经常笑:“在国内,三年级开始英语启蒙,就像是”大人的头,幼儿的嘴,聋子的耳朵“。神仙都难搞。早点启蒙可以避免这个麻烦。另外,早点启蒙,有许多同步、有趣的原版童书、音像可供利用,能够解决“多读、多听”的材料难题。
没想到,安妮鲜花却因此把棍子打到了国内的“语法、词汇、句型”教学内容上。开口闭口“我们学中文不用学语法、不用背单词、不用练句型。加拿大的孩子也不学英语语法、单词和句型。中国的外语教育就只教“语法”、“单词”、“句型”三把大刀“。
最有趣的是,安妮鲜花刚说完“加拿大儿童不用学语法、背单词,练句型”,就开始向国内同胞热情地推介英美国家的sight-word分级读物体系。估计安妮鲜花压根就不知道SightWords为何物。要不真的要好大的勇气才敢把“三把大刀”贬得这样一钱不值。sight-word分级读物不就是加拿大学龄儿童用来磨这“三把大刀”的“磨刀石”吗?
其实,加拿大的孩子从开口说话就一直在“磨”这”三把大刀“啦。而且一直要磨到小学三年级,才能稍稍磨出个”刀刃“来!可是,国内中小学生能用来磨这”三把大刀“的时间却不到个小时。在这种时间悬殊的情况下,学校不”背语法、练句型,记单词“行吗?
国内的英语教育,爸妈们可以挑出一千,一万个毛病。归结到一条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听、多读、多说和多写”的机会太少。不管学校怎么改革,目前还看不到解决的希望:学校的英语课时就那么多。学校能拿更多的时间去唱英语儿歌、读绘本、看英文电影、动漫?教育经费就那么多。学校能拿出那么多的银子去给学生买绘本?
所以外语教育的弊端只有通过家庭努力来弥补。尽早给孩子们收集一些配套的、难易适中的、有乐趣的读物,这才是正道。
安妮鲜花自己的孩子出生在加拿大,上幼儿园和小学也在加拿大。这些环境和教育条件有意无意地为孩子的听、说、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孩子的英语启蒙之路上,安妮鲜花扮演的是一个非常有爱心和悟性的妈妈。但她只是在英语环境中积极配合学校,确保自己的孩子早日顺利融入英语大环境。安妮鲜花既不是孩子英语启蒙的主导者,又不是在国内这样的非英语环境中进行零基础启蒙,安妮鲜花就没有遇到太多的挑战。
所以,安妮鲜花给出的“路线图”是非常不完整的,甚至过于理想化,简单化,这一点都不奇怪。
PS:尽管不太认同安妮画的路线图,但是毛爸妈非常感谢安妮鲜花给毛毛带了这么多的图书信息,推动了国内绘本翻译,引进,让毛毛的英语启蒙快乐多了。
亲子启蒙阶段最容易犯的错误
儿子快五岁了,两岁多点就开始了英语启蒙,一直以来总在各个论坛里面晃,被各类资源吸引着,被各种英语教育方法引导着,追风似的赶着各个牛娃的脚步,拿着儿子做试验,成果却不如想象的理想。总结我们近三年的错误,给其他爸妈一个参考,希望少走弯路吧,毕竟一寸光阴一寸金,孩子也是耽误不起的。
1、错误一:没有定性,看到一个家长的育儿理念就迫不及待地拿自己的孩子去试验。给孩子听过一段时间儿歌,看过一段时间动画,也读过一段时间绘本,但是总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没有认真地坚持。因为在短时间内孩子不容易看到效果,所以有些急于求成,总是不停地换方法。
2、错误二:疯狂下载资源,疯狂囤书。下载了好多的资源,以至于家里和办公的几台电脑硬盘存储量都已经一片红色。每到当当、京东、亚马逊有活动的时候,总会下手,美其名曰“囤书”,每下载一个资源都让孩子去看去听去读,以至于从未从头至尾地认真看过什么动画和绘本。家里还有大批的绘本,买回来连塑封都未打开。这实际上是一种浪费。
3、错误三:一次投放太多,自己心里没有底不知道哪个绘本或者动画他能喜欢,比如看动画PeppaPig,我曾经一次性地把第一季的52集全都拿给孩子看,以至于没有一集是真正认认真真地看过的,当大人面对那么多资源都无从下手的情况下,小孩子又会怎么选择呢。
4、错误四:学英语的目的掺杂着很浓的功利性和虚荣心。以前让孩子学英语总是想让他说,觉得他说出来就是会了,不说就是没有会,因此,早早地就开始让孩子读分级读物,以至于孩子越来越没有耐心,甚至懒洋洋地躺在床上有气无力地跟着音频读句子。看着别的孩子5岁已经自然拼读了,便着急让孩子也进行自然拼读,而实际上,孩子在幼儿园也才学到复韵母,连汉语拼音都还没有进行到“拼读”的阶段呢。
痛定思痛,我觉得不能盲从,先从改变自身做起。于是我买了本汪培珽的《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认认真真地读过后,决定从听儿歌、读绘本、看动画一点点地做起。对于近5岁的孩子,听儿歌,也是在他明白意思后进行,不要“无效输入”;读绘本,要把每一本都精读了之后再换,不要进度要质量;看动画,要一集一集慢慢看,不要一次性投放很多。
资源分享:
《Penelope蓝色考拉》链接:北京白癜风去哪治疗好治疗白癜风哪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