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张写在整整70年前的手写病历,忽然“火”了起来。原因特别神奇:这病历上的字,好工整、好讲究!
(以下病历图源:厦门日报)
中文书写一笔一划,字体清秀整齐。
英文部分流畅、清晰。
根据病历中的文字可以看出,这份病历医院开出,记载的是一名王姓女子的病情。医院误诊,医院,被确诊为卵巢囊肿并做了手术。
下面还附有当时的“患者知情同意书”。上面写着:“因有应刀割医治之症,本医院施行手术,倘有意外生命危险以致死亡等情发生,届时与贵院并施手术医士无干,所具是实。”
落款时间,是民国三十五年,也就是年。
为啥病历写得清楚整齐也会引起围观?答案很简单,大家都造,世界上最难读懂的字,不是狂草,而是医生的手写病历和处方单……
随手百度一下“病历+处方+看不懂”,可以搜出N多“看不懂求破译”的求助帖。有“不知道写的是中文还是英文”派,
有“西夏文字”派,
有“后现代绘画”派……
据说破译出来是这样……
再来品一品“战斗民族”的处方单……
其实病历、处方单之所以看不懂,有一定客观原因。比如为了速记,处方里夹杂了很多英文缩写,诸如qd(每天一次)、bid(每天两次)、tid(每天三次)等等,就算一笔一划写出来,一般人也是看不懂的。
但不管怎么说,这毕竟是关乎个人健康的事。患者拿着“天书”一样的病历和处方单,难免忐忑。好在现在电子处方单大力普及,医生渐渐不再需要手写处方单,医患双方都舒心些。
而在手写病历逐渐消失之时,这份70年前的病历之所以能重见天日,也是机缘巧合。
去年,一位73岁的老太医院求诊,带来了几张家中长辈的病历复印件。主治医师一看病历,就震惊了。
不光是因为病历写得如此详细、清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张病历,出自我国“妇科奠基人”林巧稚之手。
从这一纸薄薄的病历,便可推想当年一代名医风范。
她是曾经的女学霸,考入“千里挑一”的协和医学院,八年苦读,拿下最高奖学金,获得博士学位;
她三度到海外深造,医院极力挽留,却毅然回到了战火中的祖国;
抗战期间,医院,开办私人诊所,低价救助贫苦患者,身上带的出诊包里总放着钱,随时准备接济病人;
“文革”时,她被划为“反动学术权威”,被分配去清洗便盆、倒痰盂,她安之若素,一丝不苟,她说,只要没有离开协和,就是幸运的;
她一生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妙手回春,挽回了无数家庭的幸福。而她自己,却“嫁”给了医学,终生未婚未育。临终前,她还在急促地呼喊:“产钳,快拿产钳……”
年,林巧稚出生在厦门鼓浪屿,在这座风景如画的小岛上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
她幸运地拥有宽松的生活环境,父亲年轻时在新加坡留过洋,思想开明,亲自教授女儿英文,后来又送她到厦门师范女子学校读书。
但性格独立的她,并不愿意按照家人的期望做一名女教师。因为母亲罹患癌症离世,她从小便立志要学医。
所有人都反对她的想法。在那个年代,女孩子不到20岁就几乎都结婚了,而医学院一读就是8年。到时候,还怎么嫁人?
林巧稚却异常坚决,她撂下一句话:“那我就一辈子也不嫁!”
好不容易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她如愿以偿来到上海,参加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考试。没想到,在考英语时,因为天气太热,与她一同来考试的女伴余琼英中暑晕倒。当时监考的是一名男老师,不方便施救,林巧稚立刻放下手中的笔,与另一名女生一起把余琼英抬到了阴凉处,还做了紧急处理。
处理完毕,考试时间也结束了,她的答卷因此没能答完。
协和医学院考试素来以严格著称,那一年全国只招25名学生。林巧稚觉得自己肯定考不上了,难过地回了家。
可没想到,一个月后,她拿到了录取通知书。据说,因为她未答完的试卷分数已经很高,加之在考场果断救人,体现了医生应当具备的无私精神,故而院方破例录取了她。
考协和固然难,但更难的是入学后。医学院考试极其严格,75分才算及格,而且不能补考。入学25名学生,到毕业时,淘汰了9名之多。
在学霸的竞争中,林巧稚成了“学霸中的学霸”。曾经一名男生出言不逊,表示“女生学不好医学”,林巧稚当即反驳:“你敢比吗?你考分,我就考分!”
在那个女性地位还很低下的年代,这番话简直是打了大男子主义一记耳光。更重要的是,她真的做到了。
年,她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获得了协和的最高荣誉奖——文海奖学金。
毕业后,她留在协和工作,因为工作成绩优秀,提前晋升为住院医师,又先后三次被派往国外进修。年,她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芝加哥大学著名妇科专家艾蒂尔推荐她留校,但林巧稚觉得,当时中国妇科水平低下,太多女性饱受病痛折磨、甚至送命,她们更需要自己。
回国后不久,协和便被日本人占领,她和所有医务医院。第二年,她在外开办了私人诊所,直到解放后,才重新回到协和,从此再也没有离开。
多年行医,她给林徽因、冰心这样的名人接生过孩子,给邓颖超、朱德夫人康克清、彭真夫人张洁清等看过病,周恩来因为得知她爱喝咖啡,还特意几次从国外带咖啡豆回来赠她。
但有着如此“高大上”朋友圈的她,接待最多的,依然是最普通的百姓。
康克清曾回忆说,林巧稚眼中,“看病不看人”,患者绝无高低贵贱之分。开私人诊所时,因为许多病人生活贫苦,她降低了挂号费,还减免贫困病人的医疗费。回到协和后,她时常资助生活困难的病人,告诉她们不用多花钱挂她的专家号,“挂我的普通号,同样是我给你看病”。
经过她的一双手,挽救了许多家庭的幸福。不少经过她救治的病人为了感谢她,给自己的孩子取名“敬林”“爱林”。许多家庭更是定期将健康长大的孩子的照片寄给她。
她家中床头摆着一部老旧的电话机,那是她“唯一的伴侣”。医院有严重病例,她就整夜守着电话等待消息。
“文革”中,她受到冲击,直到后期,才慢慢获得正常工作、出访交流的机会。年,在西欧访问期间,她突发脑血管病,返回中国,从此只能困在轮椅、病床上。
林巧稚过80岁生日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她坚持写作,用了4年时间,写出了50万字的专著《妇科肿瘤学》。
年春,她的身体情况急速恶化。那年4月22日清晨,林巧稚在昏迷中断断续续地喊:“快!拿产钳来!产钳……”过了一会儿,脸上露出微笑:“又是一个胖娃娃,一个晚上接生了三个,真好!”
之后,溘然长逝。
根据她的遗嘱,个人3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入了家乡鼓浪屿的大海之中。
她一辈子没有当过母亲,却是最伟大的母亲。
本文由环球人物新媒体编辑整理
原创稿件,转载务经授权,否则维权到底。
《环球人物》杂志年订阅现已展开
详情请戳全文结束左下角“阅读原文”
环环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