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縣宣紙廠早期新聞報道兩則

年12月13日《大公報》第號第2版

《宣紙製造業從此新生——安徽涇縣宣紙聯營處公私合營以後》

章麗阜王正平

安徽省人民政府為了發展宣紙生產,使它能更好地為祖國文化建設事業服務,在今年第一季度中,接受和批准了涇縣私營宣紙聯營處的要求,組成了公私合營涇縣宣紙廠。從此,歷史悠久聞名國內外的宣紙生產,重新開始發展。

宣紙聯營處是一個零星分散、機構龐雜、生產管理落後的企業,由於生產效率低、成本高,供、產、銷長期存在著困難。宣紙的生產週期長,一般從原料到成品過程要一年;原料的季節性也很大,過去無力採購、儲備足夠的生產原料。資本家有時就使用次料或生料充熟料生產宣紙,因此,產品質量低劣,影響了銷路,生產斷續不定,當地兩千名以上的宣紙製造業工人的生活也就感到很大威脅。比如,一九五二年和一九五三年,工人有三個月以上拿不到工資。勞資雙方普遍地對宣紙的生產失去信心,紛紛改行轉業。後來,宣紙銷路雖然有了些起色,但因受資金、設備和落後的生產方法的限制,對外地數量較大的訂貨業務無力承攬。到合營前夕,生產已達難以維持的境地。

合營後,首先整頓了企業,初步建立了各項生產管理制度;廠內先後成立了生產技術研究組、成品檢驗組、安全衛生組及原料加工組,三個生產部也都建立了生產操作規程。公私股代表間也建立了經常的生產研究會議制度,基本上改變了原來的生產零星分散和生產管理中人無專職、事無專人、事事皆管、大家不問的混亂現象。由於政治覺悟提高,工人克服了技術上的保守作風,廣泛開展了互教互學運動,因而每連槽產量,由過去撈九百張提高到一千三百張,突破了歷年來最高單位產量。在產品加工過程中,也扭轉了以前渡草不出水,扯草不過細,攤的厚,下腳重,製成原料黃筋多等惡劣現象,過去常有的水泡、焙巴、露簾等紙質低劣的毛病,也已絕跡。該廠八月份運往朝鮮出口的一批產品,經中國雜品出口公司質量檢驗鑒定的結果,證明質量已完全符合標準。

合營後,還進行了生產改革,調整了勞動組織,大大提高了宣生產水平。首先是廢除了過去“張不合分、刀不足數”的傳統陋規,在規格上接受了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改進意見,將原來六九×一三八公分改為英寸三一×四三;已有十幾年不生產品質極為優美的“羅紋”宣紙,現已恢復製造;最近並完成新產品“新夾連”紙的試製工作。在管理方面,也取消了過去一些不合理的工資制度,調整了原料價格;從第三季度起,將生產部門加以調整,加強生產領導,不但每月可節約開支三百七十餘萬元,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比如,過去每連槽生產需二十三人,合併後只需十七人。隨著生產管理漸趨合理,產品成本也在降低,如標準刀宣紙成本第三季度就比第二季度降低百分之十六點九一。由於成本降低,品質提高,目前宣紙已遠銷北京、上海、大連、蘇州等地,而且供不應求。企業由過去長期不能保本自給的虧損狀態轉為盈餘,在緊張的防汛防洪的第三季度裏,還獲得利潤四千二百多萬元。

隨著生產的發展,工人的生活也有了保障,一般工人的收入已由過去每月不足二十萬元提高到現在的三十萬元,並實行了勞保合同。特別是經過總路線的宣傳學習後,工人們都增強了信心,看到了宣紙生產的光明前途,全廠正在進一步開展增產節約運動,為更好地滿足文化建設事業的需要而生產。

年12月16日《文匯報》第號第2版

《宣紙》張忱

宣紙是我國獨有的、最有價值的一種特產品。過去暢銷中外,享有極高的盛譽。宣紙品質精緻。平鋪來看,光潔如玉,用手撫摩,柔若精紡細佈。色彩光澤,曆久不變,綿韌柔軟,經千次搓摺而無損;質地精密,雖長期擱置,也不蛀不腐。故古有“壽紙千年”之稱。由以上的特點來看,宣紙本身就是一種絕妙的工藝品。

最初,封建王朝的名族貴宦用宣紙來寫印家譜,老和尚用它來寫印經書。自唐朝以後,我國書畫名家,把它直接用於書寫繪畫,凡有珍藏價值的書畫藝術品,也多用它來印刷複製。解放後,我國名畫家集體創作“和平頌”,以及外文出版社印製的俄文和英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豪華本,採用的也都是宣紙。近來,宣紙的使用範圍已進一步擴大。在水利、化學和石油工業方面,可以用來側沙,也可以作為製藥、煉油中濾紙材料。在軍事方面也有適當的用途。此外還能代替吸墨紙應用。

一、宣紙產地不在宣城

說起宣紙,大家一直認為產於皖南宣城。“辭源”、“辭海”和一般的地圖說明上,也註明宣紙產於宣城。實際上宣紙並不產於宣城,而是產於宣城西南的涇縣。那為什麼不稱“涇紙”而稱“宣紙”呢?原因是這樣的:自宋迄清,各朝相因在宣城置寧國府,而涇縣也一直屬寧國府管轄。宣城比涇縣的名氣大,以縣讓府,所以大家就把涇縣所產的這種名為宣紙。另一方面,宣紙過去多在宣城集中出口,一般人也就誤認為宣紙產於宣城了。

宣紙創始的確切年代,史無記載,已不可考。相傳宣紙的生產已有千餘年的歷史,大約是在唐朝初年創製的。關於宣紙的創製,涇縣產鄉流行著一種頗有趣味的傳說。據說,在唐朝時,涇縣南鄉的小嶺(離城25里)有一個和尚,他要翻寫一部經書,但苦於沒有一種經久耐翻的好紙,於是用檀樹枝皮和稻做原料,經過多次實驗,就做成了最初的宣紙。他用這紙翻寫了一部經書,據說就是有名的“華嚴經”。後來,他的製作方法傳入當地民間,大家就學會製造宣紙了。

二、抗戰前後產量懸殊

在抗日戰爭的前夕,是宣紙生產最繁盛的時期。全涇縣有30個廠家(實際是作坊),共有個造紙槽。直接參加生產的有餘人。每年產量達噸,百分之五十是外銷,其中多數銷往日本和南洋。抗日戰爭發生後,因交通受阻,內銷外銷均發生問題,廠家紛紛倒閉。抗日勝利以後,僅剩下10個廠家,還不能經常生產。到解放時,宣紙廠家奄奄待斃,全縣只剩下五個槽了!年當地政府把廠家組織起來聯營,由於資本家經營管理不善,還是無法正常生產。為了搶救宣紙的沒落,涇縣人民政府在年2月把全縣的宣紙廠改為公私合營,共同組織了一個“中國安徽涇縣宣紙廠”。公私合營後,改變了生產關係,工人待遇得到改善,工人勞動的積極性大為提高。增加了資本,初步解決了原料問題,保持了經常生產。它是我國目前唯一的宣紙製造廠。

涇縣宣紙廠設在縣東40里烏溪的關貓山中。四周山嶺重疊,松竹叢生,山下多是檀樹(宣紙的主要原料);泉溪縱橫,潺潺流於山腳之下,為涇縣提供了製造宣紙的自然條件。走近山麓,即聽得碓搗紙漿之聲,繼而遙見人們匆忙來往於山間小路和溪上小橋之間。“山裡人家底事忙,紛紛運石疊新墻,沿溪碓紙無停息,一片舂聲撼夕陽。”這是清朝詩人趙挺揮描寫當時造紙人家場景的一首詩。這首詩雖不算傑作上品,但目睹紙廠情景,仍感此詩不無寫實之處。所不同的,在那裡“疊新墻”的人們再不僅是蓋作坊,壘紙墻,而是正在那裡大興土木,為工人建造瓦房宿舍。

現在該廠有多工人,老年工人居多,其中三四代相傳的“世襲”工人也不少。他們都具有傳統的高超的造紙技藝。烏溪廠和小嶺的一個生產部共10個槽,明年將有16個槽投入生產。年產量是36噸,公私合營後,年產量逐漸增加,今年可達到87噸。宣紙品種很多,主要分為棉料、黃料、凈皮三類,並有單宣、夾宣、三層加貢宣(過去供應皇宮專用的)等共三十餘種。張幅長短厚薄,也可根據特定要求加以改變。最短的四尺,最長的達一丈二尺。薄的如蟬翼,厚的像吸墨紙。此外還有加工宣紙(即熟宣),如虎皮、玉版、煮才、冰瑯和珊瑚諸名紙,就是加工過的宣紙。現在該廠產品已達二十餘種。

三、製紙過程細緻複雜

不到宣紙廠,很難想像到製造宣紙的細緻複雜過程。從原始材料到製成一張宣紙,要經一百多道工序,前後歷時三年之久。過去全是手工操作,現在除了碓草漿、皮漿一小部分使用機器外,其餘絕大部分還是手工操作。走馬觀花參觀一下生產過程,至少需四小時。在原料選擇上和調配上,在任何一道工序上,稍有疏忽,都會影響宣紙的質量。在抗日戰爭前,曾有一個日本人到涇縣小嶺學習宣紙製法,回去后,他寫了一本書,並把檀樹種子帶去種植,試製宣紙,結果制出的宣紙變了質,根本不像宣紙。由此可見,製造宣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製造宣紙的原料、水源、技術都有特殊的規格和要求,所以外地製造宣紙就有很多困難了。

現在該廠所產宣紙,在質量方面,還不能完全令人滿意,特別是專供書畫用的宣紙的質量不能令人滿意。國內國外的畫家提出過很多意見。總結畫家的意見是三個字:粗、糙、松。上個月,中央輕工業部、安徽省工業廳等單位,曾派負責同志和技術員下廠作了實地觀察和研究。研究的結果,發現在選料、用料、漂白、操作等方面都存在問題,現在該廠決定消除追求數量、忽視質量的思想傾向,改進生產,恢復老辦法製造,在不久的將來,可達乾隆年間所產宣紙的質量水平。以後就在質量已經提高的基礎上,增加品種,大力充實設備,培養新技工,使年產量達到噸。這真是一個好消息!我們熱切期待著更好更多的宣紙盡快出現在國內外市場上,讓國內國外畫家們,畫出更多更好的畫,來豐富全世界人民的文化藝術生活!

.12.10涇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a.com/dxyj/69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