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下古诗词练习

用什么中药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zj/160310/4784993.html
初中语文七下古诗词实训01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这是一首写隐者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正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全诗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一、理解性默写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3.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难以引人共鸣的是:,。4.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二、阅读理解1.解释词语。①幽篁:②啸:2.这首诗以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3.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4.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5.“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6.诗中写了那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所展现的画面。8.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9.请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0.对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现了作者在朝做官时闲适的生活情趣。B.“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体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C.以自然的笔调,描绘出清新的月夜,融情景为一体。D.以琴啸的声音,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1.①幽篁:幽深的竹林②啸:长长的口哨2.弹琴长啸3.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4.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5.“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6.①幽篁、深林、明月。②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7.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8.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9.诗歌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思想感情和高雅的境界,诗的前两句写诗人活动环境的清幽和诗人情趣之雅趣;后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引为知己,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澄净,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10.A0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谁家的庭院的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这首诗通过客居洛阳城的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3.《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4.《春夜洛城闻笛》中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5.在《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由听到“折柳”去而引发浓浓思乡之情的诗句语是:,。6.写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的是:,。7.表达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的是:,。8.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5.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6.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7.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8.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二、阅读理解1.解释词语。①玉笛:。②折柳:。③故园:。④闻:。2.古人离别常相赠,表达依依不舍之意。《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3.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5.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6.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7.“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8.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请作简要分析。9.本诗抒发了什么感情?1.①玉笛:精美的笛子。②折柳:《折杨柳》笛曲。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③故园:指故乡,家乡。④闻:听;听见。2.柳3.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4.“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出,二者密合无间。5.“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6.①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静夜里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②游子思乡之苦。7.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8.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9.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03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在马上匆匆相逢,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报个平安。《逢入京使》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抒发了诗人报国和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这首诗不假雕琢,脱口而成,感情真挚,在平易中显出丰富的诗韵,深入人心,脍炙人口。一、理解性默写1.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2.《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3.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4.《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想怀亲之情的句子是:,。5.诗中借走马相逢的生活细节描写,蕴含诗人复杂情感的诗句:,。1.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3.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4.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5.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二、阅读理解1.解释词语:①故园:。②漫漫:。③龙钟:。④凭:。⑤传语:。2.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所展现的画面。4.“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5.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6.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7.“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钟”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8.有同学在赏析《逢入京使》这首诗时,将第三句“马上相逢无纸笔”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1)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2)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这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9.对诗歌《逢入京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B.“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C.展开联想与想象,诗歌描绘了离开长安日久,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的情景。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仅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将生活中充满的浓郁边塞生活气息,用朴素的语言真挚地表现出来。10.下列对《逢入京使》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思多之情奔涌而出,不可遏止。B.东望故园,长路漫漫,亲人远隔,怎能不让人泪雨滂沱,所以诗人沉浸在思念的悲苦中不能自拔。C.诗中不说旅途艰辛,不说归家无期,万千思念尽在一声“传语”中。D.该诗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的复杂情感。1.①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②漫漫:形容路途遥远。③龙钟:沾湿。④凭:托。⑤传语:捎口信。2.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3.这句诗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4.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5.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6.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7.“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8.(1)不正确。这种理解,把“马上”本来的意思“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错误地理解为“立刻”。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平安的。(2)①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②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③这样的理解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9.D10.B04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它们费尽心思纷纷争奇斗艳。杨花榆荚没有百花的芬芳,只知道飘散在空中如雪花般尽情飞舞。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像雪花一般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整首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作者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诗中看似写百花争奇斗艳的场景,实际上表达了诗人的惜春伤感之情。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这首诗运用拟人的手法,诗人通过花草树木的角度抒写了对春天的留恋之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怀。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在于其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一、理解性默写1.诗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放、争妍斗艳的句子是:,。2.通过拟人的修辞写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雪花一般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行列的句子是:,。3.写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所以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本色的句子是:,。4.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他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5.(诗中蕴含哲理的句子是)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句子是:,。1.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2.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3.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4.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5.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二、阅读理解1.《晚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几个关键的词语进行赏析。2.《晚春》是韩愈诗中颇富情趣的小品,人们对诗意的理解诸说不一。请分析第三、四句中“杨花榆荚”的形象,谈谈你的看法。3.一、二句写出了怎样的晚春景致?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4.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两句诗作赏析。5.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6.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7.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8.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9.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0.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1.赏析时,“知春”应突出其消息灵通的特点,“斗芳菲”应突出其互相比赛的特点,“惟解”应突出其诚实可爱的特点。2.A.劝勉说:劝人珍惜光阴,抓紧时间多读书,以免像“杨花榆荚”那样白首无成。B.挪揄说: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C.怜惜说:“杨花榆荚”也是花,虽无大红大紫,亦有可称道之处。D.哲理说:诗有寓意。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他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刻意在诗中描画出一个“杨花榆荚”的形象,以鼓励“无才思”者应有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精神。“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岂不是诗人所鼓励的么?3.草木留春,万紫千红。4.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雪花一般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5.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如:草树能知、解、斗,能以才思论天下。6.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7.柳絮朵朵,像雪花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8.拟人;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9.感叹时光易逝,劝喻人们珍惜时光。10.示例: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白首无成。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花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但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a.com/dxyj/74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