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又带毕业班,二胎妈妈38岁考研上岸

白癜风诊断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200209/7776985.html

团团是一名在贵阳已有8年教龄的初中老师,也是一名二胎妈妈,她刚考取了心心念念的研究生。

团团的生命中曾有过很多的妥协,为了老公,毕业后曾到上海打拼8年;又为了病重的父亲,从外企离职回到贵阳老家转型做一名老师。

团团对英语一直热爱,从初中时代到教初中生。

38岁的她,送走了多年来缠绵病榻的父亲,因丈夫常年出差在外而肩挑起父母的双重职责,仍放不下的,是自己考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的梦。

过去一年里,她以超人的顽强和耐力,辅以合理的方法和策略,边工作边备战考研,终于圆了大学毕业时的梦。

学习者品质团团能够克服任何不利的客观因素,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合理安排重点、分配精力。团团对学习这件事本身有信念感,保持学习是她让自己始终“在路上”的方式。01.这是我第三次考研我在贵阳教初中英语,已经教了八年了。整天跟学生在一起,我自己学习的欲望也一直被调动着。我本科毕业的时候就准备考研的,当时准备考西安外国语。考前大概三个月,学校把参考书目全换了,那时候我也没什么经验,考得不好。毕业之后我就去上海工作了,那期间我又考了一次,考的是上海的高校,最后差六分。后面就结婚生子、回贵阳老家照顾我爸爸,但是心里一直有这个念想,努力了这么久,如果放弃的话,还是觉得前功尽弃。刚开始家里人挺不理解我想考研的想法的,而年我又怀了二宝。但也是同一年我遇到友邻,我一个朋友推荐给我的。我就开始跟着学。慢慢听下来,我觉得自己应该也是可以的。大宝和二宝所以生完二宝以后,我就说我还是要考一次。恰好年的时候,我带毕业班,去年七月份中考,全区前十名我们班就占了六个,第一第二名都是我们班的,英语单科全区第一也是我们班的。我觉得我给学生和家长交了答卷,也得给自己交一份答卷。大概去年(年)元旦我就把考研的参考书全部都买齐了,开始准备。考研我选的贵州大学,就是我自己的母校,我的工作也在贵阳,如果我走得特别远,工作和孩子都兼顾不了。我先生他是属于常年出差的那种类型,可能一个月有20天都不在家,都是我自己一个人,把整个家撑起来,请了一个阿姨来帮忙。平常两个小孩子的教育、上班买菜、哄小孩睡觉、洗澡,都是我一个人。整个备考过程中最难的就是坚持,就是你会特别难,又没有人会理解你这份坚持,大家都觉得你像个神经病一样。考研我都不敢告诉别人,其实我就是想圆自己心里的一个梦。团团和小宝合影备考的这一年,有次小宝发烧,药吃下去还是不退,又带去给医生看,打完针稍好,回家又开始了。断断续续快一周,打电话给我家那位,说是“医院啊,打给我干嘛?”带着初三毕业班的我,真要急疯了。后来同事推荐一家小儿推拿,又赶紧和当时在给我带孩子的婆婆打车过去。晚上娃挨着我睡,看着那个活泼好动的小朋友脸上一直是发烫的红晕,我质疑自己是不是太自私了,还要不要继续下去。其实夏老师一直是我的一个动力源。夏老师曾经来贵州做过见面会,我也去了,我还带我家大宝去的。当时一起来的同事讲到夏老师,说他是不需要别人给他动力的人,自带小马达——那次见面会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两句话,特别想放弃的时候,我经常会想到这两句话。友邻贵阳线下见面会,夏老师左一是团团,左二是大宝我考研复习了一年,从去年元旦节到十二月份考试,我本身是英语专业,要学二外,我的二外是日语,我的政治也一般,我的重点在这两科上面。政治我报了网课,我都是用一点五倍速看的,边听边背。日语就早上五点起来学日语,直到七点钟出门。一般晚上学到眼睛不是很睁得开了就去睡觉了;早上就是上闹钟,如果头一天学得很晚我第二天一般是五点半起床,如果头一天状态还可以的话,我就改到五点。其实心里有事,也不会睡得很沉,基本上响一声,我就爬起来迅速关掉,怕吵醒家人。烧上一壶水,把早餐蒸在锅里,就去洗漱。穿戴好以后,戴上耳机,打开买的日语网课。考研复习场景我也有给自己借口放松的时候,一次周末,因为头一天晚上还在义务辅导学生,太累了。就对自己说,多累啊,晚点起没关系,然后就真的睡到七点左右。起来那个愧疚啊,压都压不下去,一直会想,“如果是五点起来,这一课肯定学完了”,“哎呀,小宝要是醒了就完蛋了”。02.“永远”的父亲“消失”的女孩我觉得我家是那种最传统死板的教育,就是唯有读书高。他们竭尽所能地给我提供了一个读书的环境,贵州人特别悠闲,就跟四川人喜欢打麻将一样,贵州人也喜欢,而我们家没有麻将桌。再一次考研也跟我爸爸有关系,我爸爸一直觉得,一个女孩子你不要去依附于别人,他一直都希望我多读书。其实我生大宝的时候也不是很年轻,28岁了嘛,他就觉得我“早婚早育”。我觉我也欠他一个交代。父亲用如今的话来说属于那种钢铁直男型的吧,他当年弃文从武,大学没读完,就去参加了解放战争。而当年能够读书的人,也确实多出于殷实之家,所以爸爸比周遭人更早的意识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团团在前,父亲在后从我13年回来到他16年走,他医院的。他最后的那些岁月其实很痛苦,有时候他也经常说他真的很想提前放弃,但是我就一直跟他讲,我很需要你的陪伴,我希望你能坚持下去,那几年星期一到星期五上班,星医院。爸爸知道我很艰难,没人可以搭把手,每次不能去,他都不抱怨。有一次,我坐在他床边,他悠悠地说,“要是爸爸有很多钱就好了,就可以给你买辆车了,你就不会那么累了。”为了让他安心,我就说:“那也得我会开车才行啊。还有啊,车不贵,你的离休工资绝对够了,但现在我也没觉得有买车的必要。”他“哦”了一声,翻身睡下。陪着他的时候我脑子经常恍惚,像过电影一样想到我小时候。我记得在我一年级的时候,爸爸有一次出差去北京。我不想和爸爸分离,就央求一起去,但是遭到了拒绝。过了一天,爸爸就回来了。这才知道,他已经坐火车到了贵阳了,但是还是舍不得,又折返回来接上我。我想,我是欠他一次旅行的。希望以后用我的眼,看更多,用我的脚,替他去到更多的地方。贵阳街景我大学考的是贵州大学英语专业,我一直非常喜欢英语的。贵州这边的英语启蒙是很晚的,没有那样的英语学习环境。我从初一开始学的ABC,当时我们班有个女孩子,写字特别好看,成绩也好。我特别想和她接近。我就每天拿着废本子写单词,想把自己的字写好看,写着写着就把单词都背会了。我可以一口气写一百三十多个不重复的单词,这是我对初中唯一的印象,但是她初二的时候就退学了。我高一的时候有天就在街上看到她,真的很像她,但又觉得不像——因为那个人背着个小孩子。我鼓足勇气拍了她,发现是她我就抱住她嘛,她说“你认错人了”。那种疏离的眼神到现在都很难忘记,我就觉得如果把我的学习机会给她,她大概比我学得更好,她也是让我坚持下去的力量。我读大一之前我没有见过牛津字典,大一的时候有一段觉得学习很辛苦、迷茫的时间,因为觉得自己像个傻子一样。当时我们有几个不仅有学识人品也很好的老师,给了很多引导,慢慢地自己知道,原来大学你应该去图书馆泡着、应该看什么书、应该怎么去学习,不是你高考英语还不错,你就会学英语。最挑战的是口语,大一就开了语音课,主讲老师是我们系主任,特别严格,每天拿磁带录音给她听。晚上做噩梦都在说英语,噩梦里面她也在骂我。还有个特别温柔的老师,大四写论文的时候,那时候我很喜欢文学还有翻译。当时我特别喜欢《呼啸山庄》,就写的它翻译版本的对比,挑了几个桥段。这位老师看了问,“这是你自己写的吗?”对自己感兴趣的英语,我一直特别喜欢钻研。我本科的时候特别喜欢翻译,我当时口译排名是全年级第一。但是我的体育特别差,属于是挂科的,所以当时没有保送研究生的资格,这是我心中的一大遗憾。当时我也想出国,考雅思托福那时候很流行。但是我爸身体特别不好,所以也没有真的去考。03.从上海外企离职回贵阳老家转型当老师我毕业以后认识了我先生,他是上海高校毕业的,他一直希望我去上海发展。当时我犹豫了很久,但我想我好歹有个专八证书,就去闯一闯吧。我原来在上海的第一份工作是专门做化工行业的展会的,我做笔译和口译,做了三年多。其实之前投了很多简历,但是去面试的时候,有的时候途中就不是很顺利,因为那时候对上海特别不熟悉。但是这份工作找的特别顺利,那几年里,我学了不少专业英语,上下游产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怎么互相转化生成啊这些,还有会用到一些市场行业的术语,当时公司是要求我们去看FinancialTime还有Economist。年,团团(右二)出差到越南河内开会因为做会展要全国各地到处跑,一个月可能有十来天都是在外面出差的,然后三年以后我生我家大宝,当时就没有办法,其实是蛮遗憾的。后面我就转到上海大众旗下的专门做汽车外饰的公司。再后来我去了一家德国公司,做外事和行政工作。那家德企,算是纯外企的环境,我们办公室就有韩国、马来西亚、美国的同事,蛮促进自己去学一些东西,关键是学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和他们的接触过程当中发现有一些自己其实很菜鸟的东西,随着时间推移也能有所长进。年那一年特别艰难,我父亲病情加重,早年的战争岁月,让父亲身体吃了大亏,晚年百病缠身:装有心脏起搏器;痛风痛到怀疑人生,医院还给出了疑似白血病的诊断;更不用说一些“小病”如肾结石,胃出血,关节炎。我做了各种挣扎,还是决定离开上海,回贵阳老家。年跟老板提出辞职的时候,年过半百的他说,他的母亲和我爸爸同岁,第一次和老板聊家常,居然是这样的对话。离职前最后一天拍下的公司大楼举家回贵阳是年,那时候我爸他们老一辈人觉得你必须有编制,我还想过回来创业,我爸说“你不就开个补习班吗?你还说创业。”,他非要喊我去考编制。年我已经31了,刚毕业的人出来考编制比我小十岁,我爸他躺在病床上就一直喊我考。那年复习和今年考研是一样的,不过没有这么辛苦,我花了三个月时间看书,就也是起早贪黑,一遍一遍看和记。考教师编制,看得东西相对比较少,主要是心理学、教育学,还有时事政治。后面我笔试考了全区第一名,因为当时也挺忙的,我已经带着两个班在上课,然后带着我家大宝,我先生也是经常出差这种状态,所以成绩出来我还挺惊讶的。可能因为之前找工作面试经验也比较多,考教师编制面试的时候,人家还以为我就是一个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团团与学生合影刚开始教初中的第一年特别慌,因为我以前也不是学师范的,没有教学经验。就是找我同学给我看了两节课,问她该怎么上课,她就教我。二就是有点担心自己,觉得总教这么简单化的东西,还是不行,从13年到17年这段期间,基本上是按照自己以前的那种学习习惯,比如说看看和时事相关的,《经济学人》会看的比较多。再就是看一些英文小说,主要这两块。但是有时候觉得也挺迷茫的,这些东西是非常散的,但是这样做至少能保证一下自己的水平。教学方面我就虚心地去听老教师的课,参加市里面的教研活动,去听听优秀的前辈怎么上课——怎么布局、怎么引导,整个教学设计怎么能做到最后真的帮助学生掌握,经常看经常悟。后来,我也慢慢积累了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发现学单词可以融入自然拼读,教他们画思维导图,由于我画风诡异,学生们都叫我“赵加索”。我大概是他们见过的最没有正形的老师,所以,第一届学生一直叫我“老大”。除了课本之外,我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找报纸、读物各种延申材料。应该是有一堂上有关resolution的课,我找来了美国名嘴奥普拉在哈佛大学的毕业演讲,讲了她的人生经历和抱负。那次课,我在孩子们眼中看到了光——希望走出去的光。初三的时候,我说:“你们都快闪人了,能不能叫我‘老师’?”最后一节课,我刚走进教室,全班起立——把我吓退半步——然后鞠躬,齐声喊“赵老师”。眼泪,刷就下来了。学生写给赵老大的信我们当地的外语协会在教育系统里选拔了一回老师去北爱尔兰学习,这段经历也是很难忘的。18年12月份的时候有一个考试,用雅思的题来考的,18年我已经学了一年多的友邻了。我记得我什么都没有准备就是裸考的,最后公布的时候我是第三名。我们刚下飞机是到北爱的那天,当时面试我的老师,看到我就很激动,她就抱着我说,“你终于来了,我给你打了最高分”。我们在那边学习了三个星期TESOL,我们课程的最后一个星期,她就总是在我耳边碎碎念,“Ivy啊,你留下来读我的研究生吧”。后面我决定考研其实也有这个老师的原因,当时我真的想跟她讲“大姐,你就把我收了吧”,但是现实还是不大允许的,所以我还是回来了,我只是我学习的方式可能不一样,只要我在学习的路上不就行了吗?我觉得我还是要(在国内)考研。阿尔斯特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给我们颁发结业证书04.没有特别激动就是长舒了一口气

做一个workingmum是一件很难的事。我想对竭力寻找自我价值的妈妈们说,不要给自己特别大的压力,但是你得学着坚持下去,觉得自己很难走不下去的时候一定再坚持一下——就可以走下去了。

工作、带娃、学习,很难取舍,但无论如何我都会抽时间学习。另外在教学方面我已经有了这么多年的经验,也能找到一些教学上的巧劲,比如缩短批改作业的时间,还有备课的时间也会极大地缩短,就可以把时间挤一些到学习上面。考研复习期间,我学友邻也一直是挤时间,我随时都会看,只要能有个二十分钟左右就会看。外刊我一直在坚持学,有时间我会把原文抄下来做翻译。我还看夏老师的《句读莎士比亚》和《中国哲学简史》。最近我还在连续打卡《中国传统文化关键词》。我学的方法可能比较笨,我还是喜欢自己做笔头的笔记。前往考场的路上,天还没亮笔试第一天先考政治,那天特别堵车,我先生开车送我过去。因为路远,出发早,天都没亮。中午休息时间比较短,我也没有怎么吃饭,整个人脑子胀得满满的。第二天早上发现不堵车了,他们说因为头一天下午考完英语,大家都不想考了。第二天早上考综英,就是阅读翻译写作文学常识这些,题量比较大,试卷都有十六页还是十八页。这科算是裸考,就是全靠的友邻,虽然买了参考书,但是书就写了个名字,都没有翻过。考的时候我觉得阅读的难度是很好驾驭的。最后是写作,我之前看过《小词大用》,这门课我完整地听完了,觉得特别有用,不一定说你一定是按照那些词用,但是它其实是教给你一种思维方式,教你举一反三——你如何去把作文用一种更地道的思维去写。团团笔记下午专业二,我是文学方向嘛,我觉得那些题所涉猎的方向,比如培根或是莎士比亚,通过学友邻我都能够获取一些答题思路。你慢慢跟着老师的思路,可能你答题就比别人想的更宽更远、更深刻一些。我们文学和语言学总共招14个,这一门我在十四个人里最后排第一。我们3月29号复试,30号晚上出的复试成绩。我觉得特别奇怪,我也不知道别人会不会有我这样的感觉,30号晚上八点就看到了排名第二的时候,也没有特别的激动,就是长舒一口气。就跟自己说,我说我决定了,我决定两天都不看友邻了,我的意思是,我连我最喜欢的事情我都要先放一放了,放纵两天。第二天,我以前的学生回来看我,我和他们相处还是很愉快的,有个学生就给我买了一本《云间有个小卖部》,我就花了一个星期把那本小说啃完了。采写手记对团团老师的采访是在一个周末的傍晚,她在带着女儿出去打篮球,可以说这是她作为一位二胎workingmum典型的时间安排了,也就是她说的,利用碎片时间。工作、孩子,还有学习/考研,她说真的很难兼顾,说取舍也很难,她能做的就是利用碎片时间,并且用巧劲收缩一些事物所用的时间。横跨近20年,三次尝试考研;勇闯上海八年,在没有教书经验的背景下成为了带出优秀学生的老师……团团的讲述一直是简练的,直到她讲到自己喜欢北爱尔兰那种粗犷的风景之美和在老家贵州读书时候的故事,我突然升起了两个意象:一个是巨人之路的那种嶙峋和力量,一种是藤曼的那种坚强和攀登。这不仅仅是一个考研成功的故事,这是一个坚持、努力、咬牙——藤曼和石路的故事。-THEEND-

第45个友邻故事

口述

团团采写

薛天骐

脑暴支援

友邻内容团队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点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a.com/dxyj/89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