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百才永远的思念记我驻外大使馆韩开合

年1月19日是个平常的日子,然而又是不平凡的一天,这一天,韩开合将军永远离开了我们!一时间,家殁亲人,朋失良友,在外交战线,驻外使馆,亲朋家眷,同事战友,闻讯者无不为之动容,潸然泪下。在家乡故土,镰山垂首,洛水呜咽,人们惊闻噩耗洒悲泪,痛忆音容寄哀思。

韩开合是陕西省大荔县段家乡坊镇村人,年12月25日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中,祖辈世代农耕,春种秋收,寒来暑往,艰难度日。正是这种环境造就了他遇事不服输、难事面前不低头的坚韧毅力和百折不挠的性格。让我们打开他的人生画卷,追随他的足迹,审视那闪光的瞬间。

年6月,年仅15岁的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北上延安,后又转战西安、南京、北京,国内工作15年之后,于年11月16日迈出国门,开始了长达32年的使馆工作。曾先后在瑞士、阿尔及利亚、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英国等7个国家大使馆工作,足迹遍及五大洲的蒙古、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埃及、突尼斯、德国、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捷克斯罗伐克、奥地利、列支敦士登、安道尔等30多个国家,为祖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3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他有幸三次见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眼目睹了这位世界伟人的风采,聆听过他的教诲,并有机会亲身体会他处理问题,严肃而灵活的工作方式。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次,总理要他把他的讲话记录下来,汇报给曾大使,然后又嘱咐身边的另一人,也记录下来,要他汇报后,再把这个同志记录的也交给曾大使。用总理的话说:“这样就万无一失了。”这件事深深地感动着他。日理万机的总理,对一件事竟安排的如此的详细缜密。

在阿尔巴尼亚工作期间,他有幸接待陈毅副总理出访,当陈毅得知他是大荔人时,随口就说:“大荔是个好地方,是以前的同州府吧!”他真想不到,陈老总对自己的家乡竟是如此的熟悉。文武双全的陈毅元帅,胸怀坦荡,气度非凡,讲话风趣幽默,时时赢得大家的掌声,更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除此之外,他接待过的还有胡耀邦、李先念、杨尚昆、谷牧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待其它部门的军政要员还有许多。

外交工作虽无硝烟战火,两军对峙,冲锋陷阵,兵临城下,但同样是战斗。在危急关头,关键时刻,他能挺身而出,不惧淫威,义正词严,勇敢地捍卫祖国的主权与尊严。年,在英国大使馆任武官期间,英国政府由于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对我使馆实施“制裁”,即三年来不与我方军政高层往来,断绝军工军贸关系,从不邀请我使馆武官参加英方的军事活动。目睹这一情况,他深刻认识到,这不仅是对我方的“制裁”,简直是“岐视”!此后的工作中,他便利用一切和英方接触的机会,发起“攻势”,据理力争,现身说法,用我国政府对他们的态度加以比较,在他的努力下,终于在年恢复了和我国原有的关系,我方可以和英方高级将领交流来往,互通情报。

在英国工作期间做的另一件大事是,就是香港回归前后,坚定我国立场,为香港的顺利回归扫清障碍。同时,广泛收集英政府有关情况,为我方与英方的谈判提供可靠的情报保障。可以这样说,97年香港的顺利回归,有他付出的努力,有他洒下的汗水。同样,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顺利回国,也有他和其他同志做出的努力。

在外工作期间,他也有幸参观马克思故居及纪念馆,深入了解这位国际共产主义奠基人的人格魅力及顽强的斗争精神,在恶劣的环境下,马克思冒着几次被驱逐的境况,创立“第一国际”,起草纲领和章程,撰写理论巨著《资本论》,和恩格斯建立伟大的友谊,创立伟大的马克思主义,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方向,他深受教育。

在法国,他有幸感受到法兰西人民对戴高乐将军的热爱正如我们热爱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一样的真挚感情。戴高乐不仅受到法国人民的拥戴,而且在世界上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是他领导法兰西人民,抗击德国法西斯侵略,亲手缔造了法兰西共和国。作为政府主席、总统,他本应住进爱丽舍宫,总统别墅,他本应得到最高奖赏、荣誉和勋章,可他一概加以拒绝,就连离职后应享受的前总统年薪,他都坚决不要,依靠稿费和准将养老金过着朴素的生活。这些生动的事例,感人的画面,深深地感动着我们的将军,他深情地写到:“这是平凡的伟大,伟大的平凡!高山安可止,徒自揖清芬”。

在英国,他多次见到雍容华贵,光彩照人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她长相美丽,举止端庄,处事稳健,由于在履行公务中表现出的非凡气质和博学多才的风度,慈祥和善的容颜,被视为“母仪天下”、“美德与文明”的化身,深得英国人民的爱戴和拥护。

他有幸参观被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的英国文学大师——莎士比亚故居,欣赏莎士比亚戏剧。感悟大师的境界,品味艺术的高雅。有幸欣赏卢浮宫达芬奇的镇馆之作“蒙娜丽莎”、“维娜斯”、“胜利女神”,在这些世界级的名画面前,引起了他久久的遐想,强烈的震撼。

在英伦三岛,有幸参观剑桥大学,这里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设施无不感动着这位黄土地走出的铁血男儿。是的,这里是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已培养出60多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难怪有“自然科学的摇篮”之称。他多么希望我们的清华快发展,北大早崛起,与剑桥齐名,和牛津媲美。

在3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韩开合时刻牢记周总理“外交无小事”的谆谆教诲,他也深深懂得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祖国,所以,他事事处处把国家的利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时刻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尽职尽责地做好组织分配的各项工作。94年正当他领导驻英使馆武官处全身心地投入配合国内与英方就97年7月1日香港交接问题的谈判进入关键时刻,家中弟弟来电话,告知母亲病危,并说母亲弥留之际希望能见上他一面。听到此消息,他焦急万分,心急如焚。母亲是他最爱,也是对他成长举足重轻的人,可是这些年他亏欠母亲的太多,离家的四十年间,仅回家探亲三次,只陪母亲度过一个春节。他多么想插翅飞回母亲身旁,陪她走完生命最后的时光。然而眼下正是中英谈判的关键时刻,他怎么能离开?考虑再三,他还是留在了岗位。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他祈祷母亲一路走好,原谅儿子没有病床侍奉,灵前祭奠,扶柩送灵。唯一使他心灵感到慰藉的是,身在国内的夫人李荣华,在母亲离世的先一天及时赶回,并拿出数千元的薪资,连同弟妹办理了丧事。多年以后,当回忆起这一段往事时,我们的将军在回忆录中写到:“爱妈妈、敬妈妈是尽孝,爱国家、以国家最高利益为天职,是放大了的孝心啊!”

韩开合将军光明磊落,平易近人。他工作过的国家和使馆都留下了好的口碑。他和俄罗斯武官勃郎宁,巴基斯坦武官雷哈迈,法国文武全才的作家将军布依斯,比利时将军克洛兹,《十字架日报》记者布鲁莱等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与北大西洋公约杂志主编罗宾斯先生友好往来达四十年之久,资讯传递情同手足。我国曾参加过长征的老将军、外交家黄镇大使,战火中走出的外交官吴镇,文武兼备的军事外交官胡彬甫,第一任女大使胡雪松,这些和他一起工作过的领导和同志,都对他温柔敦厚、玉洁松贞的为人处事有很高的评价,资深外交家、新闻工作领导人曾涛大使称赞他是:“外交战线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

在域外工作,外语是一门必不可缺的交际工具。从年11月16日跨出国门的那一天起,他就深深地认识到掌握外语的重要性。每当翻译用外文和外国人交流或用外语讲话时,他是多么羡慕啊!瑞士是个讲法语的国家,虽然他当时在使馆的工作只是打字、译电、总结材料,但他发誓一定要学好法语,不怕基础差,不畏前路难,见缝插针,有空就学,不耻下问,持之以恒,用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精神深深感动了使馆的每一个同志。61年3月,组织派他到张家口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习法语,这对于痴心学外语的韩开合来讲无异于“久旱逢甘霖”,在这里他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大学法语专业的学习任务,把自己6年业余学习的法语知识系统化了。学终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被评为“学习标兵”。

令人更为感动的是学习英语,已经过了法语关的韩开合,根本不满足。用他的话说,研究各国的政治、军事动向,掌握英语非常必要,更何况,英语已成为一种国际语言,世界各地无处不用。一旦认准了目标,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这就是我们的韩开合。清晨听英语新闻,翻阅英文报纸,倾听别人的英文对话,当然收听英语讲座更是每日的必修,就这样,能利用的机会,他一个都不放过。他坚持能用英语讲的,绝不用汉语,能讲十句的绝不讲九句。如此以往,断断续续、前前后后,学习英语的时间竟达二十六年,经过刻苦努力,他成为能熟练运用法语、英语两门外语独当一面的外交官。

在此后的外事活动中,他可以用自己掌握的法语、英语向朋友倾吐衷肠,交流感情;在觥筹交错的宴会上谈笑风生,说古论今;在别人绘声绘色的描述中了解他国的风土人情、奇观异景。他深刻感受到外语带给他的是一种高级的文化享受。他深情地说:“没有6年天的努力,自己不可能进外院的大门,不可能一年拿到大学毕业证,不可能由译电员转为职业翻译,继而晋升为外交官。所以,外语成就了我的一生,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

我与将军的交集发生在上世纪末的年,时年我任坊镇小学校长,这是将军的母校,在这里他度过了6个春秋,自然对母校有深厚的感情。早在92年将军回国省亲,看到母校依然是古老的庙堂、陈旧的平房,他立即写信给陕西省教育厅,希望上级给予经济援助,改变学校面貌。时隔不久,省教育厅下拨专款,建起段家乡第一座砖混结构的教学楼。干部群众无不翘首称赞。

年5月,将军携夫人李荣华再次故里省亲,这次他们决定再为母校办三件事:一是捐赠一台电视机、VCD,有关书籍和工艺品,建立“一丁”活动室;二是设立母亲奖教金;三是种植两棵“一丁”树,寄语家乡的孩子“一一茁壮成长,丁丁国家栋梁”。学校为此隆重举行了捐赠仪式,事后我又以《将军故里写真情,捐赠助学传佳话》为题,撰文报导,先后被《大荔报》、《渭南日报》转载。随后一有时间,夫妇便走进学校,和教师交流座谈,畅谈国家的大好形势,国外的风土人情,了解学校的教学现状,教师的个人生活,慈祥的容颜,切心的话语,感动着每一个人。这一次省亲,是夫妇在家停留的最长时间,说是省亲,其实成了“大忙人”,段家初中,回荡着他勉励孩子们勤学上进的亲切话语;大荔中学,流传着他奋发向上的励志故事;渭南希望学校,闪现过他身着戎装的威武身躯。给孩子们辅导英语,由开始的三五人、七八人,最后到四十多人,连续数月,分文不取,精神深深地感动着家长,感动着学生。事后一位高一学生寄来了情真意切的感谢信,表示一定要以将军为榜样,学好本领,早日成材,奉献祖国,服务人民。

我们可以看出,岁月的风霜没有泯灭他浓郁的乡愁,时间的流水没有冲刷他殷切的夙愿,报效祖国,回报家乡,他一刻也没忘记。当他得知香港汇富公司有捐款的意向时,他立即牵线搭桥,为家乡的垣雷小学争取到15万元,村民深受感动,又自筹资金15万,彻底改变了学校的面貌,从此垣雷小学更名为“垣雷汇富小学”,为了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掌握新的信息,他们从一慈善机构争取名额,为教师征订《人民论坛》,持续数年之久。当了解家乡的北湾村退耕还林面临困难时,夫人李荣华立即给有关人员写信求助,当数千元的资金寄回北湾村时,村长感动地说:“这真是雪中送碳啊!”

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不渗透着他淳朴的家国情怀,反哺之情,如今山水依旧,斯人长眠,他走完了84岁的生命历程,我们睹物思人,思绪绵绵,感慨万千。他留给我们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不竭的力量源泉和永远的思念。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辉煌的一生,值得骄傲的一生!今天我们怀念他,就是要学习他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不畏困难的顽强精神;学习他勇往直前的奋进精神!我要让我们的孩子记住他的名字,知道他的故事,让我们孩子懂得,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成就人生。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铭记:在铁镰山麓,在魏长城脚下,在这曾经流传万年灵龟、文王演绎八卦的洛河流域,有一位农家子弟成长为六出国门的外交战士;有一位机要员成长为国防武官;有一位士兵成长为将军!

——那就是韩开合!

END

作者简介:郑百才,陕西大荔人,多年从事教育,喜欢用笔记录历史。

*配图、配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华山文学

主办:渭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编:赵粉绒

本期编辑:王瑞

联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a.com/dxzj/116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