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品《孟子》。上次我们聊到孟子善养“浩然之气”,那么这个“浩然之气”具体该怎么养呢?其实法门很简单,孟子用一句话总结:“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首先是“必有事焉”,什么是“必有事焉”?就是心中始终有个事在,不管是什么时候这个事总在心里惦记着。比如开车撞了人,没有报警跑掉了,肇事逃逸。这时候人虽然跑掉了,心可跑不掉,吃饭也吃不好,睡觉也睡不着,心里总是想着这事,听到电话就就害怕。这种心中百转纠缠的状态其实就是“必有事焉”。孟子这里提出“必有事焉”就是告诉我们,“浩然之气”就是要这样时时刻刻去养的。将“养气”这个念头时刻守在心中,在人接触到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念头升起处体会。前面讲养“浩然之气”有“直养”和“集义”两个部分。首先是“直养”,《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从本性处入手,体悟心气一体的率直,止住闲杂念头。闲杂思念止住一分,“气”便充盈一分,当闲杂思念全部止住了,那么充塞天地的“浩然之气”也就来了,这就是“直养”,这也就是《大学》中“知止而后能定”的“止”和“定”。而从人伦之道处入手,在人道世界中体悟和实践,以通达天人之际的明德,则是所谓“集义”,也就是《中庸》中“修道之谓教”的意思。二者看似有异,实则是一回事,都不过心气的关联发用,如此不过是为了区别先天之“性”与后天之“教”而强分为二的。所谓“必有事焉”的“事”其实便是这两部分。由此存养,时久日深,“气”也就慢慢养起来了,“气”充塞天地之间,也就能做到前面所说“行而有不慊之心,则馁矣”了,当我们的行为不合理的时候,本能的便会觉得难过、心虚。这就相当于用时刻长存的自我修身自觉激活了一种本能性的自我行为监督机制了。但是,在存养“浩然之气”的时候,有三点是需要注意的,即是“勿正”、“勿忘”以及“无助”。这里孟子用一个故事来举例说明。他说宋国有一个农夫,种了庄稼之后天天去看,总觉得秧苗长得太慢了。他为了让秧苗快点长,就把秧苗一颗颗全都拔高了。忙了一天回到家中,他对家人说自己帮助秧苗长高累坏了。他儿子听到之后赶忙跑去地里,结果发现秧苗失了根基,全都死掉了。这个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叫揠苗助长。孟子讲“养气”千万不能犯了揠苗助长的毛病,“必有事焉”是要在心中长存一念去自我监督和提高。但如果觉得自己功夫进步太慢,强行在心中跟自己较劲,希望快些进步,或因此故意去“找别扭”、“碰钉子”那么这就是揠苗助长,不仅对进步毫无益处,反而伤及根本,这叫做“助”。而相反“必有事焉”是一个一刻不能间断的连续功夫,如果断断续续,常常忘记了而去肆意妄为,那么功夫也是不会有任何进步的,这叫“忘”。而所谓“正”,就好比秧苗生长,要顺应它的特性,让它自然去长,不能人为觉得秧苗长的不正,去扶正,这样也是会导致长不好的。心中必有的那个“事”也是如此,“必有事焉”的功夫妙在似有似无、似存似散,它是自然而然存在于心的一念,在这一念间若出现了诸多“刻意”,那反而便乱了根本,陷入自己思维意识的主观牢笼中去了,这就是“正”。“勿忘”、“勿助”、“勿正”这“三勿”就是告诉我们不能犯了这三个毛病,这是养气的绝对原则,乱了哪一点都会坏了功夫,一定是要重视的。但由此,问题又来了。很多人太过于重视“三勿”,时刻把着着心,在“勿忘”、“勿助”、“勿正”上较劲。这其实就又犯了本末倒置的问题了。这里我们不妨借来明代大儒阳明先生的论述一看,阳明先生言:“勿忘勿助,只就其间提撕警觉而已。若是工夫原不间断,即不须更说勿忘。原不欲速求效,即不须更说勿助。此其工夫何等明白简易!何等洒脱自在!今却不去“必有事”上用功,而乃悬空守着一个勿忘勿助。此正如烧锅煮饭。锅内不曾渍水下米,而乃专去添柴放火,不知毕竟煮出个什么物来。吾恐火候未及调停,而锅已先破裂矣。近日一种专在勿忘勿助上用功者,其病正是如此。终日悬空去做个勿忘,又悬空去做个勿助,渀渀荡荡,全无实落下手处。”阳明先生强调勿忘勿助只不过是对于“必有事焉”功夫的一个警觉作用,人们往往忽略了“必有事焉”反而专注于“勿忘勿助”。这就好比烧锅煮饭,不给锅里下米,反而一个劲填柴火,那能煮出什么饭来?怕是柴火没烧完,锅就破了。所以,不能空悬个“勿忘勿助”,要回归“必有事焉”上下功夫,这才是在实处下手。阳明先生这段言论振聋发聩,一针见血点出这功夫中的要点,一定要引起重视。所以综上,这就是孟子“养浩然之气”的法门,功夫非常简单明了,但实修起来却非常不易,想要真正掌握,还是需要好好去实践体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