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提到的ldquo红小辫rdq

白颠疯会自己好吗 http://www.wxlianghong.com/m/

天麻,自古以来就是名贵中药,以“赤箭”之名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具有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等功效。

世人都晓天麻好,谁能辨得真与假?且听我来道一道,天麻规格与真伪。

历史上天麻道地产区经历了沿革与变迁。由于天麻的生长需要与蜜环菌共生,直至0世纪70年代,我国才攻克天麻的栽培技术。

在此以前天麻均来自野生资源,有限的野生资源与市场对天麻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天麻的真伪优劣鉴定更为迫切。

传统经验鉴别在天麻鉴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药材品种论述》记载歌诀:“天麻长圆扁稍弯,点状环纹十余圈:头顶芽苞鹦哥嘴,底部疤痕似脐圆”。

“鹦哥嘴”“肚脐眼”“点环轮”已经成为现今从事中药鉴定从业人员耳熟能详的专业术语。

01

天麻商品规格与种质

《中国药典》(年版)规定,天麻来源于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

天麻由于分布广泛,在中国内陆地区形成了5个变种:松天麻,花茎黄白色,分布云南西北部;黄天麻,花及花茎淡黄色,分布云南东北部、贵州西部;乌天麻,花蓝绿色、花茎灰棕色,分布云南东北部与西北部,贵州西部;绿天麻,花及花茎淡蓝绿色,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南及东北诸省;红天麻,花黄略带橙红色,花茎橙红色,主产我国黄河及长江流域诸省,遍及西南至东北各地。

其中,以红天麻的分布范围最为广泛;而其他4种主要集中分布在云南、贵州等大部分森林山区。

▋清代以前以红天麻为商品主流

《神农本草经》中“天麻”以“赤箭”之名收载。“赤箭”一词源于植物天麻的茎杆形状和颜色。在天麻的4个变种中,仅红天麻的茎杆显红色,说明古代本草著作中记载的天麻主要来自于红天麻,即红天麻是古代天麻的主流品种。因此,古代本草中记载的天麻产区及道地产地也均对红天麻而言。

南北朝时期记载天麻产区在现今陕西、河南和山东等地。宋代记载天麻产区范围扩大到安徽、四川和湖南一带。

明清时期本草著作中天麻产区记载范围基本与宋代一致。本草中所记载的红天麻产区范围与现产区基本一致,宋代以山东郓州为道地产区,明代新增湖南邵阳为道地产区。

▋清代以后乌天麻逐渐成为主流商品之一

清代贵州大定府辖区包括今毕节地区的大方、毕节、黔西、织金、金沙、纳雍、赫章八县和水城特区等地。乌蒙小草坝即现今云南省彝良县北部小草坝乡。贵州毕节地区和云南昭通地区的天麻在清代已经享有盛誉。

近代野生天麻道地产区在西南地区,尤以“贵天麻”最为驰名。栽培天麻则以陕西提供的商品较多。

可见,云贵地区的乌天麻在清代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天麻的道地药材之一。

0

天麻的商品规格与采收时间

因古代天麻均来自野生资源,只有天麻长出地上茎苗后才易被发现,这估计也是历代本草记载天麻采集时间跨度大的主要原因。

《药材资料汇编》:“采掘季节,分春冬两季。在二、三月间雪融苗抽,……称为春麻;……立冬前挖掘,肉结体重……称为冬麻。”并认为:“因冬麻在起土时间,苗叶已枯,精力集中于地下根部,认是佳品。”《中国药典》(年):“天麻,冬、春两季采挖,冬季采者质量优良。”《中药材品种论述》:“立夏以前天麻刚出土抽苔时采挖的叫春麻”;而“过在冬至后于天麻红色芽苞未出土时采挖的叫冬麻”。

人们根据天麻不同的采收期分为春天麻和冬天麻两种商品规格。但普遍认为冬天麻比春天麻质量优。

03

天麻的商品规格与加工

《名医别录》记载天麻应用生晒的加工方法:“三月、四月、八月采根,暴干”。《本草图经》记载天麻加工需去皮水煮:“初取得,乘润刮去皮,沸汤略煮过,暴干收之。”《本草蒙筌》:“秋月采取,乘润刮皮,略煮沸汤,曝于入药。”《本草原始》:“二月、八月采根,去皮,沸汤略煮过,日干。”《本草药品实地之观察》“采后去其花茎及外皮,以水煮之”。《天麻辨伪的经验》指出需“刮净外皮”。

现代天麻加工则水煮不再去皮,《中国药典》(年):“洗净,蒸透,敞开,低温干燥。

此外,古代本草记载鲜用天麻以供食用。唐宋期间天麻可以直接生食,也可以将天麻浸入蜜中,制成果品。清代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所说:“宋以前尚为服食要药。”

天麻的产地加工一直延续蒸煮后干燥的加工方法,天麻药材断面呈现角质状,半透明。《药品化义》认为“取色白明亮者佳”。另外,近年来,安徽大别山区采用鲜天麻真空包装以供煲汤,该商品规格与古代鲜天麻食用可谓一脉相承。

04

天麻的商品规格与不同产地

0世纪70年代,天麻栽培技术成功推广之前,天麻商品来自野生资源,采收时间也相应分春麻和冬麻。如《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中“依采收时间不同分春麻和冬麻”。

这一时期,天麻不仅依据采收时间分春麻与冬麻,也按产地分杂“路天麻,云天麻,贵天麻”。

《药材资料汇编》中记载“四川宜宾、马边、叙永、雷波、雅安、荥经、洪雅、乐山、峨眉高庙一带。又川北之巴中、万县临近地区,亦多见产。以上统称川天麻。贵州之兴仁、毕节、织金、瓮安、贵定、都匀所产称贵天麻(亦称川天麻)。此外,如湖北咸丰、鹤峰、巴东所产称什路天麻。河南南阳专区、陕西、汉中地区西乡、宁强、大安、镇巴、佛坪、石泉、甘肃文县等地,都有野生,称西天麻(亦称汉中天麻)。”

《中国药材商品学》共有五个产地,分别为川天麻、西天麻(汉中产)、云天麻、贵天麻、杂路天麻(各地产)。

05

天麻传统经验鉴别术语的形成

古代中医药学家非常注重对药材性状的鉴别,但是至民国时期文献上尚未见鉴别术语。

《本草经集注》详细描述了天麻根状茎的形态特征:“根如人足,又云如芋,有十二子为卫。”

《抱扑子》:“此草为物,下根如芋魁,有游子十二枚周环之,去大魁数尺,虽相须,而实不连,但以气相属耳。”其中“下根如芋魁”指母麻,纺锤形;“有游子十二枚周环之”指子麻;“虽相须,而实不连,但以气相属耳”说明了古人发现了母麻和子麻之间物质联系,与现代发现的蜜环菌相符。

《新修本草》《本草图经》《开宝本草》等都有相似的描述:“去根五六寸,有十馀子卫,似芋。”

一直到民国时期,《本草药品实地之观察》《增订伪药条辨》《药物出产辨》《中国药学大辞典》等文献中均尚未见有当前天麻经验术语的记载。

年《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中首次提及“鹦哥嘴”。年《中药学》]在附图中注明“圆疤痕”。《药材学》在品质鉴别中表明天麻的上端有“鹦哥嘴”,切片发“宝光”。

屠呦呦早在年发表的《中药鉴别经验的学习心得》中提及“红小辫”;《中国药典》(年)提及“‘鹦哥嘴”和“红小辫”。年提及的术语有“蟾蜍皮”“芦根蒂”“莺哥嘴”“凹肚脐”。《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经验鉴别天麻,常归纳为三大特点:‘鹦哥嘴,点轮环,肚脐眼’”。

综上所述,可以推断天麻的经验鉴别术语见于0世纪50年代,0世纪70年代逐步归纳和总结出系列术语。“鹦哥嘴”“红小辫”“肚脐眼”已经成为天麻鉴别中的耳熟能详的术语。

天麻的经验鉴别形成有多个口诀,如:“鹦哥嘴,凹肚脐,外有环点干姜皮。春空冬实心有别,松香断面要牢记。”这口诀中,松香断面是鉴别天麻真伪的重要依据。除此之外,还有“天麻点轮十余环,鹦哥嘴头体扁圆;肚脐眼在基底部,断面角质气微甘”等口诀。

06

经验鉴别术语与商品

▋与真伪鉴别有关的鉴别术语

自0世纪70年代天麻成功栽培之前,天麻均来自野生资源。有限的野生天麻资源,给天麻伪品出现提供了机会。传统经验鉴别在天麻的真伪鉴别方面形成了系列术语(见表1)。

表1与天麻真伪鉴别相关的术语

鉴别术语

部位

形态特点

肚脐眼

块茎底部

自母麻脱落后留下圆脐状的凹疤痕,又称“凹肚脐”“圆盘底”

芝麻点

潜伏芽

表面特有的略凸起的芽,呈断续排列的小点,排列成横环纹。

姜皮

块茎表面

因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纵向皱褶细纹,形如姜之皮。

蟾蜍皮

块茎表面

因表面残留有潜伏芽及纵横皱纹,状似蟾蜍(癞蛤蟆)外皮,又称“蛤蟆皮”

上述术语中,“肚脐眼”为天麻的生物学特性所致,“姜皮”“蟾蜍皮”为药材商品的特征,均是鉴别天麻真伪的重要依据。

▋与采收加工有关的鉴别术语

近代根据天麻的采收期分为春天麻和冬天麻两种商品规格。天麻加工中需要水煮后干燥。传统经验鉴别在天麻的采收加工方面形成了系列术语(见表)。

表与天麻采收加工相关的鉴别术语

鉴别术语

部位

形态特点

鹦哥嘴

顶芽

天麻的生长还处在冬季的休眠期,顶芽未萌动,形如鹦鹉之喙。

红小辫

顶芽

天麻已经开始萌动生长,茎苗刚抽薹,形如一节红色小辫。

母猪泡

外皮

指春天麻采集较晚,天麻质轻泡中空者,又称“母猪壳”。

宝光

断面

经过蒸煮及烘干后,天麻断面呈角质状光泽,根据色泽深浅分为“珍珠白”和“松香面”。

上述术语中,“鹦哥嘴”“红小辫”“母猪泡”分别形象的描绘了不同天麻生长期下性状特征。“宝光”则形象说明了天麻加工后断面交织样光泽。

▋“鹦哥嘴”与“红小辫”辨析

《中国药典》(年):“上端有时有枯萎残茎或红黄色的芽,习称‘鹦哥嘴’或‘红小辫’”。《中药形态名词术语图释》:“鹦哥嘴:又称‘红小辫’。天麻块茎顶端残留的茎基或红棕色干枯的芽。”《中药材品种论述》:“冬麻皮光色油白,肉坚硬光泽,顶端带嫩红芽,即所谓‘鹦哥嘴’或‘红小辫’”。

这些文献认为“红小辫”和“鹦哥嘴”都是描述冬天麻的茎芽的形态和特征。实际上是混淆了“红小辫”和“鹦哥嘴”两者所指的性状特征。

屠呦呦早在年发表的《中药鉴别经验的学习心得》中即指出:“春天麻刚抽发新芽’红小辫’,块茎中贮藏养分被消耗,因而个较小或多皱缩、中空,不及冬麻坚实、肥厚、质量好。”“红小辫”和“鹦哥嘴”属于借喻,本体是天麻块茎的顶芽,喻体分别是“红小辫”和“鹦哥嘴”。“红小辫”和“鹦哥嘴”在描述的长短上有明显的差异。

毋容置疑,“鹦哥嘴”非常形象的描述了红天麻商品冬麻块茎的顶芽。但是,“红小辫”所指的应为抽出一定长度茎苗及其顶芽,干燥后如同红小辫。换言之,“红小辫”描述是茎芽抽薹后的形态,指“春麻”,“鹦哥嘴”描述的是未萌发的茎芽形态,指“冬麻”。

07

总结

▋天麻商品规格的演变

清代以前天麻商品主要来自红天麻。古代本草著作中提及的山东、陕西、河南、安徽、四川和湖南等地均为红天麻的分布区。

随着商品贸易的发展,云南和贵州地区所产的乌天麻逐渐进入中原市场,云南与贵州均地处青藏高原向丘陵山地的过渡地带,两省以乌蒙山为界,在此山脉两侧一边为云南昭通一边为贵州毕节地区,均为乌天麻最适宜的生长区。

清朝道光年间《大定府志》和光绪年间《叙州府志》分别记载了贵州毕节地区与云南昭通地区的乌天麻作为贡品。清代贵州大定府,治所在今大方县,因此有“中国天麻之乡”之说。至0世纪50年代以来,以云南昭通和贵州毕节为代表的乌天麻成为新兴的道地药材。此后至今,乌天麻与红天麻均为天麻的主流商品。

此外,除了根据市场流通的情况,按照不同基原,将天麻药材分为“乌天麻”、“红天麻”,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采收时期,又在各项下细分为“冬麻”和“春麻”两种规格;《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还根据质量和每公斤所含个数,将“冬麻”规格分为一、二、三、四等,4个等级。

因为天麻人工栽培品出现,《中药志》和《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均将天麻商品分为栽培天麻与野生天麻。

▋天麻的经验鉴别术语增多与伪品增多时期同步

中药材商品规格是伴随交易市场贸易产生的。中药材经验鉴别则是对药材商品性状鉴定的经验总结。因此,商品规格与经验鉴别均与药材商品息息相关。古代本草著作中尚未见天麻野生资源濒危的记载。

年,石户谷勉的《中国北部之药草》中记载“日本处理中国药材之货栈中,天麻及赤箭之干药材常有大量堆积,其数多至惊人之程度。”说明0世纪40年代,野生天麻资源依然丰富。

年发表于《中药通报》上的《天麻辨伪的经验》及《几种中药真伪优劣鉴别经验》报道了土豆制成的伪品1种。

4年出版的《中药材品种论述》提及天麻的两种伪品,即茄科植物马铃薯块茎以及菊科植物鸡多囊的地下部分。

年《天麻的鉴别》报道了天麻伪品8种之多。

文献报道来看,天麻的伪品在0世纪60年代出现,70年代后伪品不断增加。这段时期也是天麻的经验鉴别术语显著增多时期。

▋经验鉴别术语与商品规格具有时代性

中药材的经验鉴别是中医药工作者智慧的结晶,经验鉴别术语多来自于民间,具有鲜明的乡土气息,不仅形象的描述了药材的性状特征,也能反应药材真伪或优劣。

天麻作为名贵药材,经验鉴别术语非常丰富,有的系判别天麻真伪,如“肚脐眼”“点环轮”“姜皮”“蟾蜍皮”;有的术语还与品质优劣有关,如“鹦哥嘴”“红小辫”“母猪泡”或“母猪壳”等。

随着天麻栽培技术的推广,市场上天麻的伪品大幅度减少,冬麻已经成为天麻的主要商品。“母猪泡”、“母猪壳”等描述抽薹开花后块茎在市场上已经难觅其踪。“红小辫”所表述的春麻商品也很少,主流商品则是具有“鹦哥嘴”的冬麻。因此,经验鉴别术语与商品规格随着药材商品规格的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中药材的经验鉴别是不断挖掘与凝练过程。纵观天麻的经验鉴别术语,是在生产实际中逐渐形成的。

大别山地区为红天麻的传统产区,近年来,随着天麻种质的引种与扩散,大别山区引种了乌天麻。当地药农和商品经营者,描述乌天麻性状为“团头楔脑”“头大屁股小”,非常形象的区别了区分红天麻与乌天麻。

可见,注意挖掘民间药材鉴别经验,可以推动中药材经验鉴别与时俱进发展。

来源:韩晓静,程铭恩,袁媛,桂双英*,彭华胜*.天麻商品规格变迁及其经验鉴别术语形成.中国中药杂志,00(11):70-.编辑:小令审核:小也

·完·

每天推送3条信息

别忘记点开“余下1篇”

文章好看就点“在看”

欢迎将本号设为“星标”

更新将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

转载/加入读者群请联络:gegeling49

好文推荐:

天麻与树木的battle,谁输谁赢?

原创投稿合作:cjcmmxinmeiti

16.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a.com/dxzj/51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