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光唇鱼、香鱼、刀鲚、麦穗鱼、翘嘴鲌、小鳈……这些温州本土的淡水鱼,你都听过见过吗?
温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通过两年的调查和采样,收录了86种温州土著鱼类。其中,除经济鱼类有专业育苗可繁殖外,90%以上的种类资源没有人工育苗,在温州分布的资源量已越来越少,而且此前温州从没对土著鱼类进行专题性的调查和记录。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些鱼类大多没有人工育苗,无法进行增殖放流来保证资源生存。在此提醒市民不要非法捕捞还没有人工育苗的品种,而且尽量少吃,让这些鱼类进行自然繁殖,扩大资源量。也提醒热衷公益放生的人士不要放养外来品种。
今天,温小布搜集了11种具有温州代表性的淡水鱼类资料,给大家普及一下知识~
1
翘嘴鲌
○
学名:CulteralburnusBasilewsky,
分类: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鲌属Culter
形态:体细长,侧扁,呈柳叶形。头背面平直,头后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颌坚厚急剧上翘,竖于口前,使口裂垂直。眼大而圆。鳞小。侧线明显,前部略向上弯,后部横贯体侧中部略下方。侧线鳞80~93枚。腹鳍基部至肛门有腹棱。背鳍有强大而光滑的硬棘,第二棘最甚。胸鳍末端几达腹鳍基部。臀鳍长大,不分支鳍3条,分支鳍条21~25。尾鳍深叉形。体背浅棕色,体侧银灰色,腹面银白色,背鳍、尾鳍灰黑色,胸鳍、腹鳍、臀鳍灰白色。
习性:多生活在流水及大水体的中上层,游泳迅速,善跳跃。以小鱼为食,是一种凶猛性鱼类。一般于6~8月在水流缓慢的河湾或湖泊浅水区集群进行繁殖活动。产卵后大多进入湖泊摄食或在江湾缓流区肥育。幼鱼喜栖息于湖泊近岸水域和江河水流较缓的沿岸,以及支流、河道与港湾里。冬季大小鱼群皆在河床或湖槽中越冬。
分布:温州见于各水系。国内分布甚广,珠江、台湾、闽江、钱塘江、长江、黄河、辽河、黑龙江等都有。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蒙古、越南等。
2
唇?
○
学名:Hemibarbuslabeo(Pallas,)
分类: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属Hemibarbus
形态:体长,略侧扁,胸腹部稍圆。头大。吻长,稍尖而突出。口大,下位,呈马蹄形,口角向后延伸不达眼前缘。唇厚,肉质,下唇发达,两侧叶特别宽厚,中央有1极小的三角形突起,常被侧叶所盖。鳃耙15~20;须l对,位于口角向后可达眼前缘的下方。眼大,侧上位。前眶骨、下眶骨及前鳃盖骨边缘具l排粘液腔。体被圆鳞,较小。侧线完全,略平直。背鳍未根不分枝鳍条为粗壮的硬刺,后缘光滑。胸鳍末端略尖。腹鳍较短小,起点位于背鳍起点稍后的下方。肛门紧靠臀鳍起点。臀鳍较长,有的个体末端几达尾鳍基部。尾鳍分叉,上下叶等长,末端微圆。鳃耙发达。肠管粗短。鳔大,2室,前室卵圆形,后室长锥形,末端尖细。腹膜银灰色。体背青灰色,腹部白色。背、尾鳍灰黑,其他各鳍灰白色。
习性:栖息于水系干流上游及支流的中下游的大溪流中。生活在流速较大,砂石底质的水域中下层,以水生昆虫的幼虫及蠕虫等底栖动物为主要饵料。春夏季在溪流上游产卵繁殖。
分布:温州见于各水系。国内广泛分布于台湾各水系和闽江、钱塘江、长江、黄河至黑龙江。国外见于俄罗斯、蒙古和朝鲜等。
3
麦穗鱼
○
学名:Pseudorasboraparva(TemminckSchlegel,)
分类: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麦穗鱼属Pseudorasbora
形态:体长,侧扁,尾柄较宽,腹部圆。头尖,略平扁。吻短,尖而突出。口上位。无须。背鳍无硬刺,其起点距吻端与距尾鳍基相等或略近吻端。胸鳍短小,向后伸不及自胸鳍起点至腹鳍基距离的2/3。侧线平直,完全。侧线鳞34~38。体背部及体侧上半部银灰微带黑色,腹部白色。生殖时期雄鱼体色深黑,吻部、颊部出现珠星。雄鱼个体大,雌鱼个体小,差别明显。
习性:常见于江河、湖泊、池塘等水体。喜欢生活在静水、透明度不高和水草较多的的水域。生活在浅水区。杂食,主食浮游动物。产卵期4~6月。卵椭圆形,成串地粘附于石片、蚌壳等物体上,孵化期雄鱼有守护的习性。
分布:温州见于各水系。国内几乎遍及各主要水系。国外见于俄罗斯、蒙古和朝鲜等,广泛引入世界各地。
4
小鳈
○
学名:SarcocheilichthysparvusNichols,
分类: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鳈属Sarcocheilichthys
形态:体较小,稍长,略侧扁。尾柄粗短。腹部圆。头小。吻短钝,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小,下位,马蹄形,口裂较狭,下颌前缘具发达的角质边缘。唇简单,下唇仅限于口角处眼小。口角具须1对,极微细。鳃耙不甚发达。侧线平直。侧线鳞35~36。背鳍无硬刺,鳍条较长,最长鳍条的长度与头长相等,外缘平截或微凸。胸鳍较短。腹鳍起点稍后于背鳍起点,后缘亦呈圆钝。臀鳍外缘平截。尾鳍分叉浅,上下叶末端稍圆。鳔较小,2室,前室呈圆形或椭圆形,后室细长,呈棒状,末端尖右。肠短,腹膜灰黑色。体灰色微带黑。体侧中轴自吻部至尾鳍基有1黑条纹,其宽度相当于2个鳞片,与眼径约等长,此纹后半部色较深。颊部、额部均呈桔红色。背鳍灰色,其他各鳍淡桔黄色,鳍条上常带有细小黑色点。生殖期间雄鱼体色较鲜艳,吻部具有较大的珠星;雌鱼产卵管延长,最长的约与头长相等。
习性:中下层鱼类,喜生活在水质清澈的石底山溪和小河中。繁殖季节约在4月。
分布:温州见于瓯江水系。国内分布于长江、珠江、闽江、钱塘江及浙江南部沿海瓯江、灵江等水系。为中国特有种。
5
细纹颌须鮈
○
学名:Gnathopogontaeniellus(Nichols,)
分类: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颌须鮈属Gnathopogon
形态:体稍侧扁,腹部圆。体长为尾柄长的6倍以上。头较短,头长常小于体高。吻钝。口小,端位,口宽大于口长。唇薄,光滑。须1对,位于口角,极短小,须长为眼径的2/3。侧线完全,几乎平直,侧线鳞35~36。背鳍无硬刺;胸、腹鳍后缘近圆形;尾鳍分叉,末端钝圆。体背灰黑色,腹部灰白色。沿背部正中及体侧有多数纵行黑色细条纹,以在侧线处的一条最宽,侧线以下的条纹色浅。背鳍上部有1暗黑条纹,其他各鳍灰白色。
习性:溪流性鱼类,栖息于大小溪流及山涧中。生活在水流比较平稳的沿岸浅水处,以附生在石头上的藻类及有机碎屑和昆虫幼虫为食。
分布:温州见于各水系。国内分布于福建闽江及浙江的各水系。为中国特有种。
6
光倒刺鲃
○
学名:SpinibarbushollandiOshima,
分类: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倒刺鲃属Spinibarbus
形态:体延长,前端近圆筒形,后部侧扁。背腹缘均为浅弧形。吻圆钝,吻皮止于上唇基部,与上唇分离。口亚下位,下领稍长于下颌。上下唇稍肥厚。鼻孔近眼前缘。须2对,较发达,吻须可达眼前缘,口角须略长于吻须,接近或达眼后缘。鳞大。侧线完全,侧线鳞22~26。背鳍及臀鳍基具鳞鞘,腹鳍基外侧具狭长的腋鳞。背鳍外缘平截,起点之前有一平卧的例刺。尾鳍叉形。鳃耙短小而尖,内线有锯齿状突起,排列稀疏。鳔2室。腹膜微黑色。背侧青灰色,腹部银白色,背鳍外缘黑色,其它各鳍金黄色。
习性:中下层鱼类,一般栖息于底质多乱石而水流较湍急的江河,尤喜在水色清澈的水域中生活,性活跃,善跳跃。杂食性,以水生植物为主,兼食水生昆虫及其幼虫。4~5月间在水流缓慢、水草较多处产粘性卵。
分布:温州见于瓯江水系。国内分布于元江、珠江、九龙江、闽江、钱塘江、海南岛及台湾诸岛等水系。国外未见报道。
7
温州光唇鱼
○
学名:AcrossocheiluswenchowensisWang,
分类: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光唇鱼属Acrossocheilus
形态:体侧扁,头后背部隆起。头尖。吻较长,一般大于眼后头长。口下位。唇厚,下唇侧瓣肥厚,在中央互相接触。下颌前端为侧瓣遮盖,不外露。须2对,较长,颌须长略大于眼径。背鳍刺稍粗壮,后缘具细锯齿。体侧有6条垂直黑斑条。
习性:生活于石砾底质的溪流,以刮食着生藻类或苔藓为生。6~8月产卵,卵巢有毒。
分布:温州见于瓯江水系。国内分布于广东的韩江水系,福建的九龙江、闽江等水系,浙江的瓯江水系。为中国特有种。
8
瓯江彩鲤
○
学名:Cyprinuscarpiovar.color
分类: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鲤属Cyprinus
形态:鲤的变种,体型与鲤相似,但比鲤稍短,鳞片柔软光滑。体呈红色,或有红色斑纹。
习性:与鲤相似,但性温和,不善跳跃。
分布:瓯江流域的地方性养殖对象,是温州、青田一带稻田养鱼的主要鱼种。
9
黄颡鱼
○
学名:Pelteobagrusfulvidraco(Richardson,)
分类:鲇形目Siluriformes鲿科Bagridae黄颡鱼属Pelteobagrus
形态:体略粗壮;吻部背视钝圆;头顶通常多少裸露且粗糙;须4对,粗壮,上颌须最长,末端向后伸达或超过胸鳍基部;前、后鼻孔相距较远;脂鳍短;胸鳍硬刺前、后缘均有锯齿,前缘的锯齿细小或粗糙;臀鳍鳍条16~20根。尾鳍深分叉,末端圆,上、下叶等长。体背部黑褐色,体侧黄褐色,并有3块断续的黑色条纹,腹部淡黄色,各鳍灰黑色。
习性:适应性很强,广泛分布于各种水体。栖息于水流缓慢、水生植物丛生的水底层。白天极少活动,夜间外出觅食,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小鱼、小虾、软体动物为食。产卵期在5~6月,卵沉性。
分布:温州见于各水系。国内广泛分布于珠江、闽江、长江、湘江、黄河、海河、松花江及黑龙江水系。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老挝、越南。
10
刀鲚
○
学名:CoilianasusTemminckSchlegel,
分类:鲱形目Clupeiformes鳀科Engraulidae鲚属Coilia
形态:体长,侧扁,向后渐细尖呈镰刀状,故而得名。吻短圆。口大而斜、下位。上颔长,超过胸鳍基部;胸鳍鳍条细长,有6个长的细丝;臀鳍长,并与尾鳍相连;尾鳍短小;臀鳍软条95~条。体侧两边被大而薄的圆鳞,胸腹部具棱鳞,无侧线。背鳍、臀鳍各1个,臀鳍长直至尾尖与尾鳍相连,尾鳍小而成尖刀形。头部、体背部呈灰黑色,身体其他部分银白色。体长一般为~毫米,大者可达毫米以上。
习性:为河口型中小型鱼类,栖息于沿海。为典型的洄游鱼种之一,生殖季节从河口区进入淡水区,沿干流上溯至江河中游产卵场作生殖洄游。产卵后亲鱼分散在淡水中摄食,并陆续缓慢地顺流返回河口及近海,继续肥育。幼鱼也顺水洄游至河口区肥育。食物中几乎全是浮游动物,以桡足类、枝角类、轮虫等为主。
分布:温州见于瓯江河口及下游支流。国内北起辽宁沿海,南至广西沿海均有分布。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
11
香鱼
○
学名:Plecoglossusaltivelis(TemminckSchlegel,)
分类:胡瓜鱼目Osmeriformes胡瓜鱼科Osmeridae香鱼属Plecoglossus
形态:体狭长而侧扁,头小而吻尖。眼小。口大,吻端下弯,形成吻钩。下颌前端各有一突起,两突起之间成明显的凹陷。犁骨无牙,颚骨和舌上具牙。上下颔各有一行宽扁细牙,着生于皮上,能活动。背鳍后有一小脂鳍。尾分叉,无硬棘。全身除头部外均备有细小圆鳞。背缘苍黑,两侧及腹部为白色,各鳍淡黄色,腹鳍的上方有一处黄色色斑。
习性:为降河洄游的鱼类。栖息在水浅、质瘦、温度低的通海溪涧中,以刮食苔藓为生。主要生长季节是夏季和秋季,秋末进行繁殖,在多卵石的浅滩产卵,卵为粘着性,产卵后亲鱼大部分死亡。
分布:温州见于瓯江及支流。国内广泛分布于南北沿海和台湾。国外分布于韩国、日本。
来源:温州市海洋与渔业局
编辑:东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