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不止95写写砖文

北京中科白癜风专治白癜风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jianjie.html

雨涨三尺秋水,风净万里闲云。自己待着真好,不想混在人群。

▲诗画來源:老树画画微博

在这个世界

寻找一种简单的生活

不写就出局

每日一写

7天一辑写7年

——始于/12/30

-10-18

断断续续写了一个月,通临一遍《圣教序》。用的是山桠细金四尺对开半熟宣纸,这包纸的纸性不稳定,会有洇墨之处,写起来时好时坏。纸是年初买的,一共50张,写到现在还有不少。用完再换纸,照现在的书写节奏,至少写到明年。《圣教序》约2千字,写了四张半纸,从头到尾约6米,铺开还有点壮观,很有成就感。“闲临百帖”通临的第7个帖本,记录在案。▲图片来源:不止斋周末把上海书画出版社帖本后面胡麒生的跋文抄了一遍,算是一幅创作作业,提交瓜瓜斋打卡群。第一次脱帖书写,全凭之前通临的印象,有些字不知道如何下笔,还得查查字典。通篇有点《圣教序》的样貌,但笔画质量一般,行气不足,没有一气呵成,章法尚可。瓜瓜君老师评语:无第九周打卡作业▲图片来源:瓜瓜斋打卡群

-10-19

?

直接临《集王圣教序》碑拓本,有些笔法细节无法理解,写起来最多只得其形,无法真正进入王羲之行书的堂奥。

第一次临碑拓本,很难把碑刻的字转化为具有书写感的字,笔画上缺乏丰富性,笔法上缺少变化。

瓜瓜君老师建议参看一下赵孟頫的临本,于是直接临写老赵的,感觉要好很多。

最近几周的打卡,均得到老师肯定的批语。

第五周:好,笔画有进步。

第五周打卡作业▲图片来源:瓜瓜斋打卡群

第六周:不错,气息出来了。

第六周打卡作业▲图片来源:瓜瓜斋打卡群

第七周:增强笔力。

第七周打卡作业▲图片来源:瓜瓜斋打卡群

第八周:心经这段行笔比较潇洒。

第八周打卡作业▲图片来源:瓜瓜斋打卡群

老赵的临本,能看清下笔之法,临写起来相对容易取法,能写出一点模样。

没有一定帖学的基础,直接上手没有真迹墨本留下来的王字,很难参悟出道道来。

看来,还得多临临老赵的行楷书,多多领会其中的笔法之奥妙。

接下来几周,临写赵孟頫的《崑山州淮云院记》。

▲图片来源:不止斋赵孟頫《崑山州淮云院记》,纸本,册页,二十二开,纵25.1厘米,横1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此贴书于元“至大庚戌”(年),老赵57岁,系晚年楷书代表作。书法风格以唐楷为主,端正大气,参以行书笔法,清爽流畅,富有弹性。崑山州淮云院由元初退隐官员顾信所建,顾氏祖籍淮安,淮云院为顾氏家庙,“淮云”者,取望云思乡之意。《淮云院记》为南宋遗老牟巘撰文,牟氏曾在南宋为官,宋亡后,徙居湖州,杜不出门,隐居三十余年。世人称为“陵阳先生”,著述颇丰,有《陵阳先生集》二十四卷传世。顾信和牟巘都是老赵的朋友,老赵写的《妙严寺记》,也是牟巘撰文。▲图片来源:网络

-10-20

单位没啥事的时候,偶而会拿起毛笔,随便写上几行。

在办公室玩电脑,刷手机没事,写字阵势有点大,稍有点惹眼。中午休息或没人注意的时候写写。

近日秋高气爽,跟着南京城墙保护志愿者协会的老师登上城墙,研究拍摄砖文。

南京明城墙的砖文不仅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还是一座民间书法宝库。

闲来无事,翻出一张清晰的砖文照片,临写几行,有几分趣味。

▲图片来源:随手拍

砖文的书体以楷书为主,资料上显示,还有少量的篆、隶、行、草书。

多是些不入流的底层文人写就制模,制于城砖上,还有一些造砖人随手在砖坯上刻划。

砖文书法谈不上精美,但也并非没有讲究,毕竟是官家的事,不敢马虎。

为了制刻方便,书写并不复杂,还用了不少简体字,乍看上去有点“粗头乱服”。

如果换一个审视角度,经过六百年的沉淀,其质朴、粗犷的风格,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亦不失野趣。

▲图片来源:办公室

-10-21

每当人们靠近南京明城墙,都会惊奇地发现,很多城墙砖上有字,让普通的城砖显得很有文化感。

这些字有地名、官职、人名,一看就不是随意而为。

明朝定都南京后,早期建城时,砖上的铭文和文字比较简单,只有一些符号、图案、纪年或产地等。

南京明城墙做为帝国的形象工程,为了确保质量,据说朝廷采用了胡惟庸的建议,从洪武十年起,采用自古就有的“物勒工名,以考其诚”。

▲图片来源:南京城墙微博

砖文越来越规范和丰富,各级府州县官员,乡村基层组织者和造砖人都出现了砖文中,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砖文最多包括十一级,七十多字,通常一侧为府州县督造官员的职务和姓名,另一侧为基层组织者和烧造工匠的姓名。

▲图片来源:南京城墙微博

如此精细的问责制度,在中国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放眼全世界也是极为罕见的。

此举有效的加强了制砖工序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了城砖的质量,避免了粗制滥造的残次品的产生。

同时让许多默默无闻的建造者穿越六百多年的时空,让今天的人们读到他们的名字。

释文:口甲赵德宾小甲毛文惠甲首赵德口窑匠黄原造砖人赵德口▲图片来源:随手拍

-10-22

南京明城墙规模宏大,当年是一项浩大的帝国工程,需要举全国之力。

2亿多块城墙砖不是一个地方所能制造,史料上没有记载城墙砖的具体产地。

得益于城墙砖文上的信息,可以看到这些城砖来自何地。

从目前收集到了砖文上,这些城砖出自长江中下游的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六省府州县。

据有关资料显示,明城墙砖产自多个地方,在上述六省先后发现了多处砖窑遗址。

在明代,江西的存在感很强,经济和文化都很繁荣,明城墙砖很多都出自江西。

从砖文上可以看到,江西的每个府州县都产过砖。

日前,登上玄武门城墙段,亲手拍到几块来自九江府的砖文,倍感亲切。

发给老家发小看,发小说,“南京与九江的泥完美的揉捏在一起,铸成年前的经典。”

回复道,“边上站着一个南京和九江水养大的翩翩大叔。”

释文:九江府提调官知事张懋华司吏杨亨彭泽县提调官主簿张光泰司吏宗季逵▲图片来源:随手拍

-10-23

有明一代,九江府辖五县,分别是德化县、德安县、瑞昌县、湖口县、彭泽县,驻德化县。

明城墙上九江五县的城砖都有,亲手拍到过彭泽县和德化县的砖。

释文:九江府提调官知事张懋华司吏杨亨德化县提调官典史刘景渊司吏孙世荣

▲图片来源:随手拍

彭泽县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印而去的地方,武则天朝神探狄仁杰曾受贬彭泽县令。

德化县就是今天九江市的前身,唐代为江州治所,称浔阳县。

白居易《琵琶行》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江州司马青衫湿”,耳熟能详。

五代南唐改为德化县,一直沿用到民国。

民国废府存县,因全国有三个德化县(福建、四川、江西),年德化改用府名称“九江县”,后设市。

老九江人一直称自己为德化人,年在九江南山公园内建有德化楼,成为九江市的新地标。

前两天,在玄武门城墙段拍到两块九江府德化县的砖,一块是府县各级的制式砖文,一块是反体草书砖文,独特罕见。

反体砖文

翻转后释文:九江德化县白(“白”字存疑)

▲图片来源:随手拍

-10-24

受疫情影响,第三届城墙保护新志愿者的实习活动延迟到十月份陆续展开。

最近参加了两次“拍砖文”的实习,在志愿者协会林老师带领下,登上玄武门城墙段,边走边聊,边看边拍。

▲图片来源:城墙保护志愿者群

林老师是首批志愿者,资深的城墙文化民间爱好者和研究者。

林老师有丰厚的城墙历史掌故、对城门和砖文有深入的研究。

在志愿者群,林老师每天发“每日一砖”的图片和文字解说。

林老师拍摄的砖文有数万张,“每日一砖”年也发不完。

▲图片来源:城墙保护志愿者群

经过六百多年风雨,原先暴露在外的城墙砖文早已风化无存。

几十年前拆除城墙时城墙内部城砖上的砖文得以保留,这些散落的城砖经“颗粒归仓”(累计回归55万余块)用于城墙的修缮,才有了现在普遍能看到的砖文。

再过几十年,现存的砖文也将风化消失。

随手拍拍砖文,多是好奇和好玩,而林老师拍摄砖文则是一项重要的保护性工作。

▲图片来源:城墙保护志愿者群

每日一写天不止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a.com/dxzx/101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