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胤专辑之二清末蒙学读本的文体意识

清末“蒙学读本”的文体意识与“国文”学科之建构

陆胤

(原载《文学遗产》年第3期)

内容提要

清季民初新式“国文”教育的确立,包括观念、制度、教材、教授法、教学空间等诸多方面。戊戌维新到壬寅、癸卯学制确立的数年间,蒙学用书的体式迅速转变,涌现出一批新式“蒙学读本”。此类读本取则于西洋及日本的“读本书”,尤与明治中期日本小学校的“读书科”课程密切相关。作为国文教科书的前身,“蒙学读本”既受戊戌时期教育改制风潮的影响,又反过来作用于时人的文章意识及新学制下“国文”学科的建构。有别于一味主张通俗浅白的教育时论,“蒙学读本”为了适应当世文章的现状,多趋向于采用“浅近文言”,注重普通文字能力的培养。而出于统合各科教学、传递西学新知的宗旨,其文体又往往接近报章文字、科学书籍,甚至充斥着新名词。与以往教科书或童书研究注重“儿童的发现”不同,本文的考察重点在于成人编纂者的意识:看他们如何在学制缺席的状态下,为下一代设想一种“国文”的体式或观念。

关键词

蒙学读本文体意识浅近文言读书科“国文”学科

从“三、百、千”、四书五经,到分级分科的新式教科书,堪称晚近知识摄取方式的一大转捩。清末戊戌维新前后,以梁启超《变法通议?幼学》篇为代表,新学舆论







































北京中科白殿疯病医院
进展期白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a.com/dxzx/10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