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不问赶路人:华为全球技术服务人的故事》
田涛主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直到现在,拉萨办事处负责无线网络维护和优化的工程师张永,还是会经常想起一年前的那一天。
年4月15日,站在海拔米的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大本营,5G基站信号调通,他迫不及待地拿出测试设备测速。
下行1.66Gbps(千兆比特每秒),上行Mbps(兆比特每秒)!
远远超出预期。
风很大很大,吹在脸上有点疼,但看着设备上跳动的数字,已经开通过不知道多少个基站的张永,第一次激动得拿起手机拍摄下了当时的珠峰模样。
他说,这一切就像做梦一样。年10月,张永加入华为,三次进藏,年在拉萨远程支撑同事在珠峰开通4G。那时的他从不曾想到,有一天他能登上珠峰大本营,目睹5G基站开通的那一刻。
这一切,还得从三月说起。
一个突然而至的任务
“要在珠峰开5G基站?”
“什么?信号要覆盖珠峰峰顶!”
“要做视频直播回传,需要很大的带宽吧?”
“时间这么紧,会不会太难了?”
……
年3月3日,拉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张永和同事来到中国移动西藏公司,与客户进行日常的业务交流。突然,客户网络优化中心的负责人老李说:“5月,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要重测珠峰,还要进行5G直播,我们公司要协助做好通信保障的支撑工作……”
任务来得很突然,会议室里炸开了锅,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年,中国移动公司联合华为在珠峰米开通了2G站点,一年后珠峰上的奥运圣火现场图片通过网络传向全世界;年,中国移动公司联合华为再次在珠峰米大本营开通了4G网络。
可七年后的年,不仅仅是要在珠峰开通5G,5G信号还要上到峰顶,满足测量需要和现场直播要求,这难度系数实在太大了!
尽管非常难,可张永转念一想,华为的5G技术在业界领先,客户选择华为为项目整体解决方案及主要设备提供商,“如果我们都做不成,那还有团队做得成吗?”
带着这样的底气,3月12日下午3点,远在北京的中国地区部专家陈瑞群、苑志勇,移动系统部交付部长王文征和产品经理李作舟,拉萨办事处交付业务部部长王波,网络保障与技术部张勇和张永,几个人与客户一起对齐项目的基本信息,围绕业务体验需求,开始尝试梳理网络建设方案。
在哪里建站才能确保信号覆盖到峰顶?如何运输设备?如何保障电力供应?如何铺设光缆?如何扩容传输带宽?如何保障运营?这些问题一一摆在了他们面前。
改了近十版的站点方案
5G上珠峰,首先要做的是站点规划方案。
从位于海拔米处的珠峰大本营到峰顶的沿途营地,主要有位于海拔米处的过渡营、米处的前进营、米处的北坳营、米处的营地、米处的突击营,然后攀过最后三个台阶,才能到达峰顶。
团队分析,从海拔米珠峰大本营到峰顶的直线距离是20公里,理论上基站可以发射5G信号到峰顶,但在峰顶要回传信号就非常难了;而海拔米的过渡营有山体阻隔,看不到峰顶,从这个位置向峰顶发射信号很难接收;海拔米的前进营距离峰顶5.6公里,并且能看到峰顶,理论上来说,可以实现5G基站和终端的相互通信。
经过讨论,考虑信号的稳定性和视频直播需要的带宽,大家认为,最好的办法是采用阶梯海拔网络建设方案:从珠峰大本营到峰顶的沿途,主要有海拔米、米和米三处营地,通过独立组网+非独立组网的形式布放5个5G基站,实现珠峰沿线的5G信号覆盖,并最终通过在海拔米处的5G基站,使信号覆盖到珠峰顶端;同时,提供千兆宽带和专线接入。
有了初步的站址规划,西藏办事处交付团队也立即邀请我司的站点规划专家和网络性能专家远程参与珠峰站点的覆盖仿真和链路预算评审。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团队在拉萨北部的一片山地,拿好测试设备,进行技术验证,从5.6公里外向斜上方发送信号,确保在高寒、低压低温、大风等极端环境下设备能平稳运行。历经十余次的试验后,终于测试到可以满足沿途和珠峰顶的信号覆盖以及业务需求,这也让团队心中暂时有了底。
接下来是怎么建的问题。团队盘算了一下,在这几个海拔点建设基站,需要的主设备、传输设备、配套物资和光缆,还有登山装备等,加起来大概需要8吨的物资。
团队不断打磨站点规划,完善建设方案的细节,同时也着力解决设备运输、电力供应、光缆铺设、传输带宽扩容等一系列难题。就这样,在修改了近十个版本后,方案总算是成形了。
与此同时,通过与国家高程测量队、新华通讯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单位沟通,客户对5G业务使用的需求也越来越清晰,团队也做了一份业务使用的指导方案,保证在业务的使用过程中语音和数据流量不会超过网络的承载能力。
▲珠峰远征军
力求万无一失的准备
时间来到3月下旬,接下来便是基站建设的筹备工作了。所有的事项包括规避不可预知的风险,都要考虑周全,尽量做到万无一失。
8吨物资怎么运上山?进入珠峰大本营之后,再往上走没有路,运输车无法行驶,加上超高海拔,直升机也无法空投物资,想要将设备运输到海拔米和米两处站点,除了人背肩扛,高原上常见的“汽车替代品”——牦牛队也要派上用场了。
团队聘请了专门为登山者提供帮助的当地向导队伍,他们不仅登山经验丰富,还有牦牛队,负责为登山者提供安全保障和物资搬运服务。
但开通站点需要专业的工程师,谁去建站呢?在高海拔地区,含氧量仅为平原的一半,甚至更低,加上极寒,哪怕是走米都异常困难。而客户和华为的技术工程师们,多来自内地,只有少数是藏族人,即便身体素质好,但也没爬过珠峰,如何保障大家的安全?我们和客户、合作方一道,组建了一个近人的施工队和督导队,并且到日喀则一个国际顶尖的登山学校进行系统培训,旨在保证人员安全的前提下高效完成基站建设任务。登山学校筛选出十几个身体素质较好的年轻人,进行体能、应急和心理等训练,事后证明他们在海拔米和米的开站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4月上旬,中国移动西藏公司和华为联合出具了一套详尽的实施方案。方案规定了3个站址5G开通的时间节点。进度一点点向前推进,张永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自己能参与这样重大的项目很是荣耀,紧张的是在峰顶能否顺利开展业务,这才是对华为交付团队的真正考验,因为还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在如此高海拔地区进行5G网络测试验证。
▲运输物资设备的牦牛队
海拔米,我们来了!
4月13日,珠穆朗玛峰迎来了年最为热闹的一天。
8吨物资、上百人的施工队伍以及几十头驮运牦牛抵达珠峰大本营,张永也在随行的队伍中。早晨的大本营在喇嘛祭山的诵经声里显得格外神圣庄严,随着诵经声的结束,珠峰5G项目就此拉开序幕。
张永断断续续在西藏工作有几年了,这却是他第一次与珠峰如此亲密接触。在普通人眼中珠峰颇具神秘色彩,一路上野兔、雪鸡、岩羊随处可见,连绵起伏的雪山,似乎触手可及的天空,他感觉只有置身此处,才能真正体会珠峰的雄伟壮丽。他迫不及待拿出手机一顿狂拍,等回过神来,双手已经冻僵,寒风吹得耳朵和脸开始失去知觉,缺氧更让他呼吸急促,眼睛也因为曝光过度而眯成了一条缝。这是美丽珠峰的另一面,冷风呼啸,极寒缺氧,高原反应强烈。
可就算身体再不好受,工程进度也不能耽误。扛设备、拉线缆,很快,大伙在海拔米处开始忙碌起来。安装、调试,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由于大本营住宿空间有限,只能供几名一线施工人员住,每天工作结束后,大部分人员都要撤回到50分钟车程以外、珠峰山脚下扎西宗乡的旅馆里。白天在大本营吃方便面、啃饼干和速食食品,晚上回到旅馆后,基本是晚上八九点了,大伙会和客户的工程师一起到路边的川菜馆美美地吃上一顿,算是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候了。
说是旅馆,其实就是一个石头房子里三人间的大通铺,吃喝都有,但睡觉谁也不敢脱衣服。张永在晚上睡觉时常常突然坐起来,因为缺氧,严重的窒息感似乎勒紧了脖子,压迫得喘不过气来,他必须强迫自己保持清醒。
就这样工作几天后,4月15日,华为顺利完成大本营的5G站点的开通。
下行1.66Gbps,上行Mbps!
这行数据犹如跳动的音符一般,昭告世界:第一个5G基站在珠峰海拔米处开通了,第一个难关攻克了!张永望着大本营里忙碌的登山者和远处静默的珠峰顶,眼角不由得有点湿润,一时间竟不知道和谁来分享自己的喜悦。
后来,他拿出手机给远在成都的妻儿拨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