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索儿飘香情悠悠

中科医院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zdxbdf/
文:上沙沃图:来源网络又到了夏至时节,伴着着漫山遍野的花草,看着大片大片的小麦拔节生长日渐泛黄,不禁回忆起小时候吃过的一种食物麦索儿来。离开家乡近四十年了,鼻息间总萦绕着母亲磨出来的叫人唇齿留香的麦索儿的香气。家乡在河西走廊的祁连山北麓,是个农牧区交汇的地方,平均海拔米左右。小时候,地处高寒家乡人有做麦索儿的习俗,不过那时舍不得用异常珍贵的小麦,而是用被当地称作青稞的一种粮食。青稞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又称裸大麦、元麦。与小麦不同,青稞生长期短,大约三个月,二三月播种,到六月底七月初成熟收割。青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有补脾、养胃、益气、止泻、强筋之功效。高原气候寒冷,却有不少长寿老人,是青稞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家乡人。六七月间母亲带着我们兄妹采集一些将熟未熟、籽粒饱满的青稞麦穗,这样的麦粒灌浆充足,做麦索儿正好。母亲将采来的青稞麦穗放在簸箕里揉搓,去掉麦芒和外壳,然后将剩下的麦粒放到锅里翻炒。母亲炒得很仔细,为了让这些麦粒受热均匀,不停地用铲子翻动着,直到麦粒炒熟。从锅里铲出来,再次放到簸箕里揉搓。原来麦粒还有一层薄薄的青皮包裹着,在锅里翻炒后,这层青皮容易脱落。待到搓去这层青皮,只剩下一颗颗晶莹的麦仁,食材准备工作才告结束。接着,母亲搬来小石磨,这台小石磨是父亲从大山里搬来石头,请水磨匠人锻造的,我家的石磨既美观又实用。村里几乎家家有这东西,不专为吃麦索儿,地处半牧区,经常吃炒面,这是用来磨炒面的,炒面要随时现炒现磨的才好吃,所以多半人家有小石磨。母亲右手手推石磨,左手将晶莹剔透的青稞麦粒填入磨眼,磨碎的青稞就在磨盘的周围纷纷洒落下来。不过由于没完全成熟的麦粒含水分多,故而落下来的不是面粉,而是断断续续的条条。长长的绿绿的拉条子一样粗细,麦索儿从石磨缝里流了出来,散发着诱人的清香,直勾着我们肚子里的馋虫。母亲把碾磨好的麦索儿抓起一些,攥成一个小团递给我,我咬了一口,嗬!嚼起来滑滑的,分外清香,还有些筋道,好吃极了。我们开始抓着吃麦索儿,母亲说别急别急,先去大门外园子里掐些香菜和葱叶去。母亲麻利地收拾干净石磨,一边切好香菜放到麦索儿上面,又放了一些葱花,撒上盐,炝上热菜籽油拌匀,绿莹莹的麦索儿配上香菜、葱花,清香柔软,非常可口,端的是唇齿留香的原生态美食。一家人品尝着新青稞的美味,享受着夏天带来的丰收的喜悦,享受着这地地道道的纯绿色食品,享受着淳朴温暖的日子。母亲说,麦索儿是青黄不接之时,人们采摘青麦用来充饥,后来吃法逐渐改进完善形成的食品。青稞产量不高,磨成面粉口感粗糙。即使如此,在那口粮匮乏的年代,人们把用青稞做麦索儿看作一种奢侈,所以并非家家每年都做,谁家做了,会分一些给邻居的孩子尝尝。这样看来,家乡的这道美食起源于贫困。每当我回味这道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美食,心中不禁回忆起那个时期的生活情景。生活的贫困没有阻挡住人们对幸福的追求,这道食品也体现了人们的勤劳、智慧、朴实和不竭的创造力。石磨悠悠,麦索儿从磨盘周围荡漾洒下,青麦独特的芳香缕缕飘散,撩人肺腑,沁心入脾。麦索儿制作费时费力,所以现在很少有人做了,人们为了省事儿,用压面机压出来吃,但其形状与口味是远远赶不上石磨磨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a.com/dxzx/129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