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孜明
张仲景年轻时,曾跟王粲见过一面。
王粲,三国时期魏国的侍中,他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身份,建安七子之一,也就是让梨的孔融所在的那个文学团队。
能在这个团队里混的,那都是建安时代文学圈的扛把子,随便拉一个,都是当时的顶流大V。
张仲景遇到王粲的时候,王粲才二十出头,正是身强力壮,风华正茂的岁数。然而,张仲景只是看了王粲几眼,就十分担忧地对他说:王侍中,我猜你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你的眉毛就会脱落。
王粲不以为然,因为魏晋名士都比较豁达,不修边幅,而且这个王粲本来长得就不太好看,所以他不在意,只是笑着说脱落就脱离呗,这眉毛自己想要掉,我也没办法。
然而,张仲景却长叹一声,接着说:眉毛掉了不要紧,但侍中眉毛脱落半年之后,就会死于疾病,如果你不想要这样死去,你就需要长期服用我给你开的“五石汤”。
1、张仲景与王璨的故事
有关于“五石汤”最早的记载,出自唐朝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
但是,这个《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孙思邈归纳整理出来的,并非他原创,所以他所记载的五石汤,多半是汉时张仲景发明的。
▲建安七子王粲
张仲景遇到王粲的时候,王粲是建安七子,是朝廷要员,但是张仲景当时也不是路人甲,他也已经是名满天下的神医。
所以,碍于面子,面对张仲景的建议,王粲还是老老实实让张仲景抓了药,并表示会认真服用。但是,张仲景前脚刚走走,后脚王粲就把药给扔了,当然后续也就没有服药。
同时期的东汉文人蔡邕评价王粲“有异才”,一个异字,足可显示出王粲的性格之叛逆乖张,但是这哥们在文学上追求个性倒也无所谓了,可他千不该万不该扔掉药方,更不应该不听张仲景的话。
三天之后,张仲景又跑来找王粲,见面就问王粲你按照我的要求服药了吗?王粲不想和张仲景多费唇舌,于是敷衍张仲景,说您放心吧,药我按时吃着呢。
他这句话刚说完,张仲景立刻板起脸,说侍中你为什么要骗我呢,我看你的气色就知道你没吃药。说完,张仲景还语重心长地劝王粲一定要服药,更不要如此轻视自己的生命。
▲张仲景给王粲治病
医者之仁爱之心,就是不忍众生疾苦,但凡有一分希望,也想要挽救生命。可好言难劝该死的鬼,王粲根本不听,他直接把这事儿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令王粲没有想到的是,因为他的任性,二十年之后,他的眉毛果然尽数脱落,而在眉毛脱落一百八十七天后,突然暴病而亡,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
后人读史,难免惊奇,又会猜测其中是否有杜撰,但对真正有实力的中医来说,这却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作为中医,张仲景预见了王粲的未来,但王粲却没能把握住,这确实非常令人遗憾。
2、张仲景的医学生涯
而在东汉末年这样的背景下,一个人的命运似乎也无足轻重,而张仲景,就出生于这个时代,外戚和宦官争斗,军阀豪强征战,百姓流离失所。
特别是东汉桓帝在位时,天下大疫三次,灵帝在位的时候,天下大疫五次,而到了汉献帝刘协的建安年间,更是瘟疫横行,百姓们相继死去,别说地方了,洛阳和长安也是十室九空。
▲东汉末期的瘟疫
瘟疫,说白了就是烈性传染病,这个病一旦得上基本是无药可医,头天身体不适,第二天萎靡不振,第三天发烧高热,第四天第五天人就死了。
而在那个时候,人们把这种可怕的瘟疫称为:伤寒。而张仲景的家族,就曾经差一点被伤寒消灭。张仲景的故乡是东汉涅阳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阳。
南阳张氏在当地本来也是望族,张家更是人丁兴旺,人口二百有余,可一场一场的瘟疫过后,张家人口锐减,几乎死伤大半。
在张仲景本人的著作《伤寒杂病论》中,我们更可以看到他的亲笔记载:尤为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有七。
▲民国版的《伤寒杂病论》
张家是书香门第,祖上历仕朝廷,张仲景深感于官场的黑暗,东汉王朝的腐朽,但他更加痛恨疾病夺取无数人的生命,其中不仅仅有千千万万的百姓,还有他的亲人。
十岁,张仲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学医之路。天下丧乱,有为诸侯者,有为王者,有揭竿而起者,有起兵谋逆者,但像张仲景这样投身于医道的人,不多见。
实事求是讲,虽然史书对张仲景的记载是匮乏的,但我们必须从有限的史料中去剖析张仲景的人生。
3、张仲景的伟大之处
在张仲景数十年的学医过程中,他身边的人对他的评价是这样的: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
意思是说虽然你张仲景沉默寡言,不爱说话,不爱表现,但是你无论是学习医理还是钻研医术都很专注,所以你以后一定会成为名医。
果然,几十年苦心钻研下来,张仲景写出了《伤寒杂病论》。此书一出,可以说是天下震动,但可惜的是,他本人并未享受到这份荣耀。
▲太医令王叔和
时光到了晋朝,《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关键人物出现了。一个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
他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
《伤寒论》全书著论22篇,记述了条治法,载方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
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王叔和与张仲景的渊源颇深,不但为他整理了医书,还为我们留下了最早的关于张仲景的文字记载。
王叔和在《脉经》序里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之后,该书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受到医家推崇。南北朝时名医陶弘景曾说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
因为,这本书不仅是研究外感病和内科杂交疾病的书籍,更是堪称秦汉以来医学理论的大成之作,无数人从中受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临床医学巨著。
▲张仲景坐堂行医
然而,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张家世代为官,张仲景虽然厌恶做官,但仍然被任命为长沙太守。
据史料记载,张仲景在长沙做太守的日子,除了处理日常政务,他甚至还在太守公堂上坐诊,为当地百姓无偿看病,这就是中医“坐堂先生”称呼的由来。
古来名医成百上千,为何张仲景能名垂千古?
在我看来其实就八个字,那就是“众生皆苦,众生平等”,在等级森严的时代,太守亲自给百姓治病,这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但张仲景却做到了,我认为这才是真正为人民服务。
4、张仲景精神消亡殆尽
对比现在某些医生,稍有名气就涨挂号费,动不动就开几千上万的药,有些甚至还推荐病人做完全不需要的手术,真是把“为人民币服务”的信仰发挥到了极致。
▲向医圣张仲景致敬
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从长沙张仲景到长沙刘翔峰,医院的田伟,“为人民服务”也成了“为人民币服务”,真是可恨,可气,可笑!
向医圣张仲景致敬,请大家帮忙转发!
蒋孜明,从医28年,中医主任医师,年毕业于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华中医药学会委员,擅长用纯中医手段治疗前列腺、甲状腺、乳腺类等各种疾病,欢迎沟通交流!